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绘画中存在着大量关于陶渊明的作品。这些作品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取材于他的作品;第二类取材于他的遗闻轶事;第三类是陶渊明的肖像画。考察这些以陶渊明为题材的绘画,可以看到陶渊明在画家心目中的影像,进而探讨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所体现的人生追求和美学理想,以及陶渊明所产生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具有浓郁的陶渊明情结,他在人格取向、文学创作原则诸方面同陶渊明有诸多精神契合之处。朱自清狷介刚正的完整人格、其作品纯正朴实的清新之风,书写了陶渊明诗学的时代回响,他的文学实践强化了陶渊明及其作品超越时代的文化感召力。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生前和身后90年间,其作品默默无闻,几乎亡佚,之后,仅《诗品》列为中品,陶渊明逝世百年后,萧统收录陶渊明诗文并编纂成《陶渊明集》,是为我国第一部文人专集,萧统亲为陶集作序,序文高度赞扬陶渊明人格与作品,自始,一个伟大的诗人和一集伟大的作品才得以面世。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后期作品是指陶渊明从41岁辞去彭泽县令隐居躬耕到63岁去世所创作的诗文作品。陶渊明后期诗文多篇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综合分析陶渊明后期诗文所体现的心态,主要包括有志未骋的悲慨、生死问题的忧思、生活穷苦与固穷守节的困惑、知音难觅的孤独凄凉,使陶渊明“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相似文献   

5.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归去来兮辞》历来是人们十分注重的一篇。这是因为,“沛然如肺腑中流出”的这篇作品,全面集中地反映了陶渊明的思想。而在欣赏陶渊明优美辞的同时。读也会对陶渊明的人生哲学作客观、全面的观照。这篇“因事顺心”而创作的作品,完全可以看作是陶渊明自己对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一种诗意自白。  相似文献   

6.
浅析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对于陶渊明的研究,但多数是从文学角度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本文作者试图从陶渊明作品的基本内容来分析其人生观,并由陶渊明对战争、士庶、自然及贫困生死等方面的认知来对其阐释并探析其影响。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鸟"的作品。鸟这一意象在陶渊明的全部作品中出现过40多次。陶渊明所描写的鸟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以及用意。本文主要探讨了作者运用鸟这一意象使他的作品达到更深一层次的意境,从而达到托物言志的目的和生动地描画出诗人思想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的行役诗是其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行役诗作品总共不过七首,却是研究陶渊明生平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料。这些诗作写于他仕宦期间,是描写他仕宦时期状态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着共同的主题倾向:慨叹行役的悲苦,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诉说对田园生活的思念和向往。古今作品中的行役时期的作品,大多着力于表达行役的艰苦。对于陶渊明来说,这个时期陶渊明最大的矛盾是仕与隐的矛盾。他对仕途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在行役诗作品中可以得到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体察到道家的自然宇宙观,也可以感受到陶渊明自身对于世事的淡泊无为。本文根据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探究陶渊明与道家思想之间的关系,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有元一代,诗风朴素、自然,不尚文采,与陶诗风格正相契合.与前代相比,明人对陶渊明的认识、评价更加深入、细微,更多对具体作品的具体评论.由于陶渊明的事迹日益深入人心,明代出现了许多以陶渊明为题材的绘画、戏剧作品.清人直接继承了明人对陶诗艺术价值的评价,一致标举、备加赞赏陶诗的真朴、自然,言简意丰.近代以降,内忧外患,但人们对陶渊明的尊崇却不因此稍减.王国维认为,陶渊明是与屈原、杜甫、苏轼相并列的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梁启超先生对陶渊明情有独钟,其出版于1923年的<陶渊明>一书,是现代陶渊明研究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11.
和以往的文士相比,陶渊明创作的一些作品对序文写作有探索性的发展,他注重文辞的修饰和表现力,具有比较高的文学价值。陶渊明的序文作品秉承了他一贯的艺术风格:平实真挚而蕴藉深厚,这是他作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精神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根本因素。大凡一个优秀的作家,其作品都有鲜明的个性。陶渊明正是这样有鲜明个性的优秀作家。梁启超对陶渊明就曾有这样的赞语:“古代作家能彀在作品中把他的个性活现出来的,屈原以后,我便数陶渊明。”(《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恪》)这话虽说得有点过份,事实上屈原以后的古代作家其作品有鲜明个性的不止陶渊明一人。然而陶州明确实是一位有鲜明个性的作家。  相似文献   

13.
宋代是陶渊明接受史的高峰期,作为爱国词人的辛弃疾尤其受到陶渊明的影响,其作品中出现了各种与陶渊明有关的意象。究其原因,与二人不尽相似的经历、宋代对陶渊明的推崇之风以及整个社会文化思想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其人其文之所以在后世能够获得比生前更高的地位,不在其诗文的华丽上,而在其人生境界明显高出了魏晋时代绝大多数其他作家.陶渊明生平活动与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率真本性、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归隐情趣,达到了人生境界真善美的高度统一.由于陶渊明的人格与作品曾对中国文学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因此,解读陶渊明人生境界中的真善美,对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没有什么疑义.但是,千百年来,陶渊明身上有些谜局,一直没有得到破解,诸如陶渊明为什么“生前枯槁,身后名重”?对陶渊明的一些作品为什么会有大相径庭的评论?对于陶渊明的评价为什么纷纭错杂、毁誉交加?文章对这些做了客观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创作于晚年(57岁)的《桃花源记》,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历来研究陶渊明思想及其创作的人十分注意的作品。陶渊明在这篇作品中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显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它是不能成为现实的,这一点也是历来研究陶渊明的人所公认的。那么,陶渊明创作这篇作品是反映了他的隐逸清高、虚幻消极思想呢?还是出于他自己对黑暗制度的不满,从而同情广大农民,表达了他们的愿望与心声呢?这便成了历来研究者们的分歧所在。我认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后者而不是前者。要研究一篇作品,不仅要看作品本身所反映的内容,更应该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联系作者的思想发展和生活经历,这样才比较全面。本文就是想通过对《桃花源记》创作基础的分析来力求比较客观地评价这篇作品。  相似文献   

17.
通过探讨陶渊明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和谐观,指出陶渊明思想对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以及其对外传播的可能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归耕园田,创造了独特的诗歌意境与风格。八百年之后,南宋词人辛弃疾推崇陶渊明人格诗格,作品中大量提及陶渊明、赞美陶渊明,并引用陶诗陶文,由此可以看出他对陶渊明的接受与体认,也可以看出他虽身处逆境,但依然不忘国家安危的那种儒家的"担荷"精神。  相似文献   

19.
萧统作为陶渊明的“第一读者”,以选文的方式确认了陶渊明作品“文”的属性,并通过选文的价值判断行为确立了陶渊明的文学经典地位;萧统撰写的《陶渊明集序》与《陶渊明传》在文学史上第一次对陶渊明进行了较为全面、准确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从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角度观察,与魏晋南北朝一流诗人作家相比,陶渊明颇有其独特之处,即生长于、长期活动于中原文化与吴、楚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该文着重探讨了陶渊明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楚文化精神和吴文化风韵,并发现三种文化以楚文化为主导,在陶渊明作品中自然地、合和地融为一体,这也许正是他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作家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