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名词计量方式的认知基础是事物的离散性特征,离散性强的事物,投射到语言中,相应名词的空间性就强;离散性弱的事物,投射到语言中,相应名词的空间性也弱。强空间性名词可以适用所有类别的量词,弱空间性名词不能适用个体量词,根据其空间性程度,只能适用度量量词、部分量词、借用量词、种类量词,或完全不能与量词组合。名词与量词的组合不是任意的,是有理可据的。  相似文献   

2.
临时物量词是借名词表示量词的语法功能。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名词的语义特征考察,熟知的、无指的、典型的名词具有作临时物量词的条件;具有空间义的名词可以作临时物量词;名词指称事物间的空间关系影响名词作临时物量词;名词指称事物的形状是典型的、稳定的可借为临时物量词.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籍原作与其英译本之间的语言结构存在时空差异。该文考察了汉英语言来源及其演化,从汉英名词、动词、话题链回指等相关语料探究出发分析汉英语言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特征及其差异。研究发现:汉英语言的空间性和时间性在篇章结构上主要表现在两种语言回指上的差异,在句子结构中主要表现在两者形合与意合上的差异;在语言结构上,汉语主要表现为其空间性特征,而英语则主要表现为其时间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汉语量词的丰富是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突出特点之一,量词系统中有一个子范畴??形体量词。形体量词是除了表量外,还带有突显名词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外部形状的附加义的量词,它存在的理据是:形体量词是个体名词空间性特征的外在表现;形体量词与所计量的名词之间有相似关系和相关关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空间性。  相似文献   

5.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某些名词具有了陈述义,在功能和范畴上发生了游移。决定名词范畴游移的本质动因是名词的语义基础和人们的认知心理,名词语义具有动态性,常含有一定的动作义和附属义,这是名词功能游移的内在理据。在此基础上,分析名词事物义向动作义、性质义转换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认知负荷是指学习者在对学习任务进行认知加工的过程中所承受的一定的负担,可以分为内在认知负荷和外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是与学习者目标达成的信息加工过程没有直接关联的工作负荷;内在认知负荷是指学习者加工新知识时所必须承载的工作负荷。学习者的工作记忆所能承受的认知负荷总量是有限,我们的科学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避免外在认知负荷,在有效组织新信息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内在认知负荷,为新旧知识的整合腾出记忆空间。  相似文献   

7.
限定语可通过对指人名词的部分语义特征进行"否定",而与指人名词构成语义对立,继而组成一种特殊的对立限定结构.通过分类描述了这种对立限定结构的语义类型,探讨了限定语、指人名词的组合规律.认为指人名词对立限定要想成立,其部件要具备一定的语义条件,其组合要符合认知规律.从认知角度来看,指人名词的固有语义特征有些属于基本认知域,有些属于非基本认知域,限定语"否定"的往往是属于基本认知域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8.
王红侠 《文教资料》2014,(21):42-43
无量名词在数量上并不是"极个别的",而是仅次于个体名词的一类名词。作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考察无量名词,发现无量名词中的量度名词有一维的"量"语义特征,无量名词中的范围名词有一维的范围性,这不同于有量名词中的有界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三维空间性和有量名词中无界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物质性和可重复性。认知语言学的转喻在无量名词的全称范围名词中有所体现,一般用显著度较高的部分转指整体。  相似文献   

9.
尤敏  陶志琼 《中学教育》2021,18(4):12-20,31
童年是一种时间性存在,童年时间的绵延和流逝具有永恒的结构性力量,儿童内在所体验的时间才是本真的童年时间.然而在物化主义、功利观念的侵袭下,童年被完全视为暂时性的阶段,外在时间遮蔽了儿童的内在时间,年龄成为童年的边界,时间成为手段和工具.童年时间被异化理解的背后是成人对时间性的忽视和隐匿,由此导致了童年的种种现实困境:童...  相似文献   

10.
“×味”是一种构词能力很强的词模形式,“×”以名词和形容词为主,其语义经历了由表示食物的味道和气味到表示事物内在性状特征的泛化过程,泛化的路径为主体由[+食物]泛化为[+事物],范围由[+外在属性]泛化为[+内在属性],方式由[+感官认知]泛化为[+心理认知],其语义泛化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即指受教育者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模塑而成的.因为任何知识学习都是—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单正婷 《辅导员》2014,(8):93-93,101
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指个体面对情境时,经南知觉、记忆、思维等内在因素,在外显行为上所表现的习惯性特征。认知风格的分类有很多,其中场依存认知方式与场独立认知方式是两种典型的认知风格。具有场依存型风格的人,对事物的认知加工倾向于以外部信息为参照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认知语义关系入手.在词的层面对英语名词短语中前置/后置修饰语的选择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英语名词短语中修饰语和名词之间存在着永久性和暂时性两种从属语义关系,这两种关系来自于人类对客观世界中事物特性与事物主体从属之间关系的认知,并对英语名词短语中前置/后置修饰语的选择具有制约作用.英语名词短语中前置/后置修饰语选择的基本原则是:表示事物永久性特征的词作前置修饰语,表示事物暂时性特征的词作后置修饰语.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信息等级、激活状态、可及性、语境、记忆时间等对英语名词性间接回指的三种类型进行认知分析.指示名词性间接回指是强势形式的认知级别,有定名词间接回指多具有唯一可识的突显性特点,而非限定性名词间接回指具备类别可识性,对其的认知构建过程是一个连续体.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广义的文化修辞学角度,探讨了现代汉语名词对"有界"事物的表达。针对汉语的个体名词有一部分的所指是"同质"事物的事实,认为汉语的个体名词所指事物的"有界"与"无界"性质不适合用"同质"与"异质"标准来区分,但可以靠个体量词对事物空间外形的"定型"特征来区分,并认为对现代汉语名词所指事物的"有界"与"无界"性质判断,更适合采取事物的外形是否"定型"的"定形"标准。这种"定形"标准能充分反映出汉语名词特有的形式标签"量词"所具有的表形特征与汉语名词特有的个体量词这一形式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汉语的名词是属于所指事物在汉语社会的认知中"外形突显"的事物类型;同时,这种"定形"标准与有可数与不可数名词之分的语言所适合采取的"同质/异质"这样的"定性"标准,具有语言类型学意义上的互补性。文章认为,汉语名词所表现出的在事物空间"有界"、"无界"方面偏向外形的认知特征,反映的其实是汉语社会对事物的概念思维判断上的"具象性"文化特征;这种来自语义范畴这个语言最底层也是最终决定性方面的反映,较之语言的其他层面诸如文字、词汇、句法结构等,更具有深层隐秘性与真实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教育真义即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价值引导与自主构建的统一。所谓价值引导就是投射着、蕴含着教育的主观意趣。内涵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诸如,什么是美好的人生,什么是幸福的生活,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等等。而所谓自主构建是指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能动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模黧而成的。因为任何知识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有选择性地接受外在的信息,构建当前事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形容词结构槽的规约是名词由名物义转化为性质义的形式标志.汉语的语法特点为名词进入形容词性结构槽提供了可能性,名词内在的性质语义特征和附加性质语义特征是进入形容词性结构槽的基础,这种语义特征的鲜明度和区别性特征的强度决定其进入结构槽的频率,频率的高低决定词性的裂变或活用.一般来说,具有内在性质义的名词进入的频率大于具有附加性质义的名词;抽象名词大于具体名词.这种现象也是句法、语义、语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发现并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进而深刻理解。学生非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原有的认知结构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并纳入认知结构中。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围绕一定的问题和内容在课堂上开展“问难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探讨,从而辨明是非、获得共识,提高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认知负荷理论逐渐在教学领域,尤其是在教学设计方面,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教学设计不能对内在认知负荷产生直接的影响,既即使是恰当的教学设计也不会对其产生影响.但是教学设计可以改变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这两种认知负荷的产生,与教学设计的恰当与否有直接关系.本文在教学设计方面所指的认知负荷皆指外在认知负荷量和相关认知负荷量的总和,以《弧、弦、圆心角》为例,分析当前不恰当的教学设计在增加学生认知负荷方面的问题,据此提出如何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进而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即运用切割分行或符号标志技术等呈现定理新形式、对多种形式进行整合、重视小结环节.本文提出的教学设计方式对数学其他方面的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杨怏 《文教资料》2006,(17):147-149
本文以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为指导分析新闻英语中的名词性间接回指实例。分析表明:在形式上,名词性间接回指的基本组成要素是先行项和名词性回指项;在意义上,它是受认知主体的认知域所限制的基体——侧重有机结合体。因此名词性间接回指的意义是心理实体而非语篇中的词语或者外在世界中的客观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