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认为,由于中国小说的边缘模糊性,往往使它成为文化、历史、宗教等的集合体,并借助这一点,从<聊斋志异·黄英>中读出了其主旨:即作者面对传统生活的断裂--前英面对平民、士阶层面对商阶层--的困惑与焦虑,以及试图对此所做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黄英》一篇,事属花妖而别有寄托。解读其文,可以探究出其中的文化意蕴。那就是:书生马子才与菊花精陶氏姐弟的冲突和合,体现了士人价值标准的解构、重构与回归。  相似文献   

3.
《世说新语·德行》篇记录了汉末至魏晋诸多士人的品质和德行。文章以此为基础抓住汉末至魏晋士人的理想人格及理想人格产生的原因,分析这一时期士人们迥异于前代的人格特征——真情孝悌、逍遥放达、智慧机敏,论述这一时期士人们的光辉人格砥砺后世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钱展峰 《新读写》2012,(4):33-33
面对黑暗的现实,已过不惑之年的蒲松龄提起笔来,通过自己笔下精彩动人的故事,倾诉着自己对这一世界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恒娘》篇展现了妻妾之间为了固宠专房进行的较量。这种较量虽在战略战术上可圈可点,但却是女子依附人格的折射,是女子地位低下的产物,胜利者其实也是失败者。小说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反讽。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恒娘》篇展现了妻妾之间为了固宠专房进行的较量。这种较量虽在战略战术上可圈可点,但却是女子依附人格的折射,是女子地位低下的产物,胜利者其实也是失败者。小说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反讽。  相似文献   

7.
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虽然以狐鬼故事著称,但有不少作品反映的是他所生活的康熙时代与他所属的清贫士人阶层的生活。《聊斋志异》这类写实性作品具有认识价值和历史价值,它提供了关于17世纪明末清初京杭大运河北方地区乡村社会与都市社会的清贫士人家庭妇女这一社会群体的真实生活处境,有助于我们对这一社会群体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的认识:在清贫士人家庭经济活动中,妇女承担主要的家庭经济生活重任,具有独立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9.
《镜花缘》和《聊斋志》中的文士在政治理想、人格气度、社会生活和男性特征等方面明显滑坡,从而成为封建社会传统文士人格的末路写照,但是其中也流露出一些新鲜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用神话-原形批评理论来解读屈原作品《九歌》《离骚》中的“人神恋爱”模式,及其裹挟着屈原的人格魅力和情感力量的“人神恋爱”原型模式在《聊斋志异》的表现和变形。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爱情故事中描写了一群性格各异的女子形象,其中,葛巾、细侯以及《王桂庵》中的芸娘这三位女子在面对自己的爱情时,或者伤害自己或者弃杀亲生儿子,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果断刚烈的性格特点。三位烈女子形象光辉灿烂,与众不同,而这种刚烈性格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深厚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黄薇 《现代语文》2006,(12):64-65
一、情与理:本真生命与道德禁锢的纠结与冲突 马克思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①人作为历史的主体生存在历史中,而历史又是由于个人的存在而存在。人是生命主体,有着千丝万缕的精神羁绊。一部历史小说的化韵致,不是增加几个化人形象、引入诗词歌赋、铺写典章物及杂技百艺所能完全解决的,重点还在于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探求。而这种探求的成功与否,也极大地影响着这部小说的质量。唐浩明塑造曾国藩这一历史形象,从人物心迹出发,研究了大量相关历史资料,发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抒人生之况味,探人心之幽微,让读和自己一同去寻求一种精神依托,以及当时知识分子的生命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黄英》中为我们塑造了一种直到今天还有启迪意义的理想的人格典范——士魂商才型人格这一人格形象蕴含着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体味和反思,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其篇末"异史氏曰"既承袭了史传文学的传统,又独具特殊效用,或发唱惊挺,或寄慨良深,或补充叙述,实是其篇章结构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界对这一曲终奏雅的艺术形式虽有所论及,但褒贬不一,终无确评,其中仍有许多值得深入探究之处,此文拟对之做初步的梳理及探究,以利于更好地评价"异史氏曰"的得失.  相似文献   

15.
曹莹 《现代语文》2006,(8):35-36
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的急剧上升,传统的士、农、工、商的四民秩序已被打破。《聊斋志异》中的《黄英》就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作通过菊花精黄英与嗜菊如命的儒生马子才偶识,冲突,最终结合的故事,折射出明末清初思潮中一种独特的价值追求,从中可以看出士魂与商才的联姻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中古时代的人口迁移与文化传播,是理解当时文化发展历程及其变革的重要环节。王永平新著《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主要通过对江淮地域士人流迁与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人物的探讨,提升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丰富了学界的相关认识。  相似文献   

17.
斯蒂芬妮·梅尔书写的小说《暮光之城》系列,自问世以来连续创下了出版佳绩,并赢得评论界及读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如:女性主义、读者反应、主题研究和原型批评等。此外,也有学者从互文性的角度讲将《暮光之城》系列与《呼啸山庄》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前者充分参考并引用了后者,从而使《暮》系列与《呼啸山庄》跨越时空的限制,实现了多视角,多视觉的互文性。但是《暮》系列与中国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也存在着互文性。两部作品都是通过鬼怪传奇直击人心,代表社会、人性的反射。因此.文章通过文本细读,深入挖掘《暮》系列小说与《聊斋志异》之间的互文性,进而了解中西鬼魂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娇娜》中,娇娜与孔生之间的关系既非单纯的友情,也达不到婚外恋的地步,两人之间的感情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开始的一见钟情;到受阻之后爱情退守而变成了友情;再到雷霆之劫这一危机事件中,埋藏在他们心中的夹杂着爱情的友情瞬间爆发,随着生活重新归于平静,他们不得不再次以友谊的形式继续交往。作者通过塑造孔生与娇那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表达了作者自己对异性感情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都反映了司法不公的社会现实.因作者身份地位有别,前者的叙述角度以民为本位,后者则以官为本位;前者感情激愤,后者情怀温厚.以民为本位,冤狱惊人耳目;以官为本位,疑狱费人思量.昭雪冤狱,则寄希望于清官;辨析疑狱,则感叹于狱情之万变.一个批判的是体制,官虎而吏狼,天下乌鸦一般黑;一个思考的是狱情,吏、役与讼师成干扰司法之元凶.  相似文献   

20.
蒲松龄一生赶考的经历,《聊斋志异》中大量的科举篇章,都为后世展开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科举生活图景。书中形形色色的鬼神、妖狐、女子和士子们通过日常的生活场景呈现出各自对于科举的喜怒哀乐,同时也极为巧妙地折射出了蒲松龄真实的科举心态和观念,其实远非通常所谓的那般绝对和简单。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大众舆论长期以来对于蒲松龄终身从事举业表现出的极大理解和宽容以及对范进中举评价的极为尖刻和不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正是在这种被夸大的历史之同情的语境支配和影响下,才逐渐地形成了一种可怕的错觉式的大众科举观念。我们需要真正抱着一种不要批判,且去了解的眼光去看待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