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王朔的小说总是以反理性的精神取向解构现实人生、摒弃幸福爱情,抹煞了英雄、爱情与信仰,充满了顽主、小人物与价值的迷失,呈现出浓厚的世俗性与后现代性特征,由之而迥异于经典的叙述话语,迥异于传统的主流文学。  相似文献   

2.
王朔笔下的"顽主"形象有着"五四"时期以来以郁达夫为代表所塑造的"零余者"形象的影子,以王朔《顽主》中的"顽主"形象为起点,通过对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梳理,分析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零余者"形象,旨在挖掘"零余者"在时代洪流中的深刻内涵,以期丰富和发展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边缘人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如果把王朔小说笼统称为“痞子文学”,进而认为王朔以小说游戏人生、玩弄人生,这只能是对王朔创作的浮面读解而忽视了深层内涵;也是只见王朔早期部分小说而忽视其发展变化的结果。1988年王朔四部小说(《顽主》、《橡皮人》、《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被改变成电影,由于商业目的的渗透,作品“刺激性”的力度加大,影视传播使王朔提高了知名度,却也加深了广大读者对其小说的误读,不少人单凭电影的印象,接受或认同王朔小说为“痞子文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王朔在他的“顽主”系列作品里塑造了一群顽主形象,而王小波在他的《时代三部曲》里塑造了相互联系的王二形象,二者对于现有价值的质疑与消解都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王朔与王小波的身份与经历的不同以及写作目的不同,致使两种人物在姿态、对于知识分子的态度,尤其是人物本身所蕴含的意义这几个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反中心、反文化、消解权威、增长痛苦成为王朔创作与现代主义的契合点。然而,他虽然抄着反叛的姿态,骨子里却是极度痛苦的。在顽主没心没肺的快乐下,掩藏着非人的苦痛与挣扎。王朔以鲜明的后现代主义创作倾向,为中国当代文学描绘了一段新鲜的风景。  相似文献   

6.
王朔(顽主>对商品经济社会所带来的心理危机问题进行的揭示和探索,触及到了商品经济社会的普遍现象;而小说在突显社会经济转型中的纷繁世态和市民阶层的灵魂冲突时所作的尝试与努力,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和对理想的守望.这两方面共同构建了王朔<顽主>的现实性和先锋性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王朔小说中“顽主”人物的精神特征和独特个性,认为他们是边缘世界的裸舞者。  相似文献   

8.
纵观对王朔各种评价,褒贬不一,偏激者有之,冷静自持者亦有之。今天,虽然"王朔热"已经过去,但如何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王朔热"和王朔创作的"顽主"人物形象,还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将王朔重新放回他的青少年时代——"文革",试图从他重要的成长阶段中找出他浑身"刺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80—90年代,王朔似乎是闯入文坛的一匹黑马,突然之间给大家贡献出一群按思维定势无法归类的顽主形象。玩文学,玩生活。将玩的旗号高高标举,对凡是主流文化认为是神圣的和崇高的东西都予以嘲讽。我们把这种人的性格归为"痞性"。  相似文献   

10.
王朔是出了名的"顽主",从上世纪80年代出书写剧本,到今天随便一句小话,都立马能掀起狂澜,那影响力可不是盖的。骂名人.踢精英,还有从不暗淡的诽闻,哪一样不是轰轰烈烈。说到另类、叛逆、特立独行、嚣张跋扈,谁敢跟他媲美。王朔从来都不按常理出牌。2007年,王朔的收官之作《新狂人日记》面市,《新狂人日记》收录了王朔这一年  相似文献   

11.
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一反传统文学的审美观,塑造了爱米丽亚这样一个男性化的女性形象,安排了一番令人费解的三角之爱,充斥整部作品的怪诞风格蕴含了人的自由选择这一哲学性命题。三位主人翁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示了现代人所处世界的荒谬,与萨特存在主义思想有着惊人的契合。从存在主义视角研析《伤心咖啡馆之歌》的思想和主题,从而探讨人的生存价值这一深刻的命题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唐传奇到宋话本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几百年的嬗变,从描写人间的传奇人物转而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本文主要从女性身份、性格、婚恋观和情欲观方面来剖析这种内变的动因。其变化的轨迹,是贵族化走向平民化的过程,是以文言小说单线发展走向以白话为主,文言、白话双线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发展水平与人对自身认识的发展同步。王安忆在现代情爱的背景下,反叛与超越政治伦理叙写,开掘人性因素,追问和探询两性生存状态中的平衡和谐之道。在男性与女性的情爱世界里,王安忆宽容地放纵女性的欲望,温情地宽恕男性的怯懦,既摆脱了传统叙事模式的窠臼,也洞穿情爱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表象,直指人性最隐秘的情感,体现了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怀。  相似文献   

14.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营造了一个由人鬼狐仙等组成的太虚幻境,其中包括了大量的人妖恋情故事。在这些故事中爱情的表现形式千姿百态,内涵也更加丰富,体现了文人情爱的复杂性。作者通过人妖恋情故事的描写,弥补了现实中对婚姻爱情生活的缺憾,并借助这种自慰式的幻想消遣寂寞时光,满足情爱欲望。同时,这些人妖恋情故事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男权主义的视角及态度。  相似文献   

15.
对鲁迅《伤逝》的理解不能忽视鲁迅爱情观及其与存在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爱情观的联系,不能忽略《伤逝》所受《诱惑者日记》的影响。鲁迅追随克氏,把爱情与个体精神的成长联系起来,以爱情为精神成长之台阶,因此《伤逝》中透露出"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的痕迹,主人公从文学家影响下的唯美爱情到道德责任的逃避与受谴责,再到准宗教性的忏悔,涓生其实还是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精神成长。鲁迅写《伤逝》不只为强调经济权之重要,更为强调个体精神成长之重要,而这都离不开克氏与《诱惑者日记》的影响。正是在世界文学的关联和比较文学的视野中,《伤逝》主旨得到更为准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在宏观观照西方文学爱情故事的基础上,分四个阶段分析了西方文学作品中女性爱情观的发展轨迹。通过西方文学史中女性形象爱情观的演变,清晰地展现了女性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追求平等、自由的爱情理想的艰难足迹。  相似文献   

17.
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最终以卧轨自杀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悲剧的发生,除了因当时上流社会的种种迫害等因素外,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从安娜个人的情感结构、安娜与伏伦斯基之间的情感结构、安娜对爱情的盲目性及其将爱情等同于生活的爱情观等因素来看,安娜最终走上悲剧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当代名作家池莉在其小说创作中,以深深沉入芸芸众生生存现实的姿态,以平民化的视角表现纷繁的爱情世界,向我们展示出世俗化的爱情。  相似文献   

19.
古歌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承载着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每个生命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按照社会生活规律创造当下的世界,显示自己本真力量。布依族古歌以韵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充溢着布依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包括创造意识、情爱意识和死亡意识等,呈现出其民族独特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这三重关系的协调性去建构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伟大而深刻的转折。从伦理的角度来看这三重关系就是需要我们爱自然、爱社会和爱人类自身。传统发展观相对于科学发展观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缺失了这种爱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