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师院校要应对21世纪的挑战,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类培养模式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符合本科教育特点。实施大类培养,要调整专业设置,恰当定位培养目标和规格,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进行专业分流;要从完善学分制、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实行优胜劣汰等方面保障其实施。  相似文献   

2.
应为与难为:21世纪我国大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知识经济时代多元化与个性化的需求对我国现有的“专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出了挑战,人才培养的变革最终将落实到大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上。我国现有的大学课程体系明显存在着专业设置权游离于大学之外、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尚未落到实处、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和缺乏通识性等弊端。21世纪我国大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出路在于实现专业教育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的融合和专业设置权的回归,注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的调整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等方面 ,对高校面向 2 1世纪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推进教学改革 ,要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 ,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使高等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师范教育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如何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新型师资是当前师范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一、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构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高师院校主要是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按照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师范院校…  相似文献   

5.
教师教育"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师院校为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建立和实施的人才培养体系。它包括高师课程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诸多内容。当前,我国的师范教育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模式的滞后已严重制约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此,必须积极尝试和推进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此意义之下,依据多年的研究及实践,提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对教师教育改革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一、“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打破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固有的封闭性和…  相似文献   

6.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 2 0世纪 90年代后期开始 ,小学教育专业 (本科 )进入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目前对其专业特征、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方案、教材与师资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课程与课程改革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学校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 ,高师小教专业 (本科 )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体现高等教育体系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共性 ,也要体现师范教育体系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个性 ,还要体现小学教育专业 (本科 )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为顺利地推进教学改革,必须首先变革一些过时的旧教育思想和旧教育观念。在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中,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专业设置的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专业教学计划的改革、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等。本文分析了这些改革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8.
构建新型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刍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新世纪高师院校急需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高师院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培养目标单一,培养模式凝固化以及与社会的联系不足等问题。为适应日益变革的时代要求,高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做到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挑战,高师历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涉及到培养规格、培养模式、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模式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高师历史教育专业应当及时关注新课程改革的信息,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课程评价模式,以培养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合格教师。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新课改下高师地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困难,提出高师地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包括创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生评价等,以此提高高师地理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从社会发展和高师特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目前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提出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师范教育特色,并探究解决对策,以培养能适应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优秀师资。  相似文献   

12.
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师范教育体系正从三级向两级过渡,而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是其重要的方向.因此主要从专业特性、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几个方面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回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高师教育课程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然促动高师教育及其课程体系的变革。在理解和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实质、反思高师教育课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的高师教育课程体系应突出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体现师范教育特色、注重人素质培养和人格塑造、加强教师教育的的技能性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14.
由原国家教委统编的高中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以及由各省市自主编写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已经投入使用。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增设了两门新课,因此同时,保留下来的课程无论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发生了较大调整和重大变化。本文谨对由此引发的高师政教专业课程、教材以及中学教师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变化进行思考,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以适应教学实践的要求。一、调整高师政教专业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我国的师范教育是一种定向师范教育,以培养各类专业教师作为培养目标,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是一…  相似文献   

15.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践性课程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实践性课程是高师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教育走向大学化,师范教育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的情况下,传统的教育实践性课程模式存在的弊端和缺陷日益凸显出来。从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内涵出发,通过文献和访谈收集资料,分析我国高师教育实践性课程现状:课程观念偏狭,课程内容、形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课程资源严重缺乏,学生的主体性被抹杀。提出高师教育实践性课程体系改革的初步构想:构建新型教育实践性课程观,丰富实践性课程的内容与形式,适当延长实践性课程的时间,拓展实践性课程的空间,充实实践性课程资源,凸现学生在教育实践性课程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6.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围绕“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校本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以及教学管理等要素出发,系统规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根据各专业的行业背景和专业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高职本科教育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既有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特征,又具高职教育的个性。系统论视域下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由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条件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其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关键,人才培养模式是先导,课程体系是重点,教育教学条件是保障。在此基础上,明确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以"实训+服务"为特色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与改革,既注重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符合地方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当前特殊教育的发展状况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高师院校以面向基础教育为服务定位,就必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进行战略性的调整改革;要深入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方向,认真分析高师学生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要求、高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师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树立开放的师范教育理念,促进教师教育的现代化,建设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为培育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协同与全局性变革。高校可通过协同创新概念框架构建的需求分析,利用"2011计划"给高校带来的全新的机遇和模式,建立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概念框架,从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支持保障系统构建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体系设计,通过"协同共赢、协同共建、协同重构、协同共享"达到明确培养目标定位、探索专业发展机制、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支持保障系统的预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