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今日科苑》2010,(1):41-73
国家与人类的命运,即是我的命运,能做到的人不多,钱学林一辈子就好像是不折不扣地实践着这一点。钱学森一生所走过的路,似乎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战略是指导我国科技和创新发展的行动纲领。文章梳理了世界主要科技强国的历史演进,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才集聚、科技革命机遇等方面分析提出科技强国兴起存在多种可能路径。文章从科技发展、创新转型、科技革命机遇等方面对我国建设世界强国的基础、问题和形势进行了分析,作出我国正处于迈向世界科技强国战略机遇期的判断。在分析2030年和2050年两个关键时间节点发展愿景的基础上,文章提出我国加快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总体思路与举措建议。  相似文献   

3.
自1901年诺贝尔奖开始颁奖以来,日本共产生了22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这种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以日本获诺贝尔奖为基点,着重分析了为日本科技强国建设打下扎实基础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的科技政策与路径,并总结了相关经验。日本的诺贝尔奖"井喷现象",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其科技战略与政策在推动科技强国建设中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4.
英国作为近代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策源地,具有良好的科学传统,创造了卓越的基础科学成就,也奠定了英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础。英国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过程中,有丰富的经验,也有历史的教训。文章简述了英国自17世纪以来各重要历史阶段科技创新发展的历程,系统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以来英国科技创新战略的演进特征。最后,从持续保持基础科学优势、积淀深厚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文化、构筑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等方面总结了英国科技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崔新阳 《学会》2023,(7):48-51
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所形成的理想、追求、规范等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科学家群体的精神风貌。该文对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要求进行研究,旨在增强广大科技工作者对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理解与认同,在坚持“四个面向”并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过程中,努力成为科学道德的维护者和优良学风的倡导者,为全面、扎实、深入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国家创新体系起源和发展的角度,探讨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发展道路和关键点,并指出美国在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二战形成了一个以政府、大学、企业三者伙伴关系为特点的创新体系,从而促进了美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美国科学技术也是在应对外部挑战而寻求变革中得到发展的。文章认为科学的自由和自主精神、基础研究与应用的结合、多元化的投入体系以及创新文化环境是美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科学文化本质上是一套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遵循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其影响所及远远超出科学共同体本身,对于塑造现代社会、促进科技发展乃至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在科学文化的形成与演进过程中,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从小众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嬗变,普适原则基础上呈现出的民族特色,无不彰显着科学文化的强大张力,进而对于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家有义务着力培育并弘扬科学文化,而科学文化研究也应该适度地把学术研究与政策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科技界、学术界乃至社会公众必须共同担当的时代责任。  相似文献   

8.
能运用科技实力,捍卫国家主权,保护国民利益,维护世界和平是科技强国的本质属性。自彼得一世起,从17世纪末到20世纪末,俄罗斯(包括苏联)的国家元首均以强国为目标,规划、选择性发展科学和技术,通过实施"国家化"工程,创建了具有俄罗斯(苏联)特色的国家化科技体制,并跻身于世界科技强国之列。国家化科技体制是由国家元首直接领导的,自上而下的严格管控和快速信息反馈系统,拥有"政—军—工—科—教"五位一体的国家化刚性结构,起到凝聚国家综合实力、维护国家安全、有效应对危机、为世界科技发展作贡献的作用,是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保障。但是,该体制存在先天缺陷:缺少以利益、资本驱动的创新要素,把削弱或牺牲共同体成员的个体自由作为自身有效运行的先决条件。苏联解体,俄罗斯的国家化科技体制受到重创,其科技强国地位岌岌可危。但是,俄罗斯并没有完全被打垮,因为其拥有积累了近300年的俄罗斯科学文化。当前,俄罗斯正在积极调整科技战略,恢复国家化科技体制,在俄罗斯科学文化的"沃土"上,植入创新要素,培育出具有内生动力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再造科技强国。相比之下,中国科学文化的"土质"相对贫瘠,仍需沉淀厚养,以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学森词典     
《金秋科苑》2010,(1):36-36
性智、量智—— “性智”,中国整体论的,即从事物的宏观形象用形象思维去领会;“量智”,西方还原论的,用分解事物加逻辑推断。  相似文献   

10.
学森词典     
《今日科苑》2010,(1):36-36
性智、量智—— “性智”,中国整体论的,即从事物的宏观形象用形象思维去领会;“量智”,西方还原论的,用分解事物加逻辑推断。  相似文献   

11.
《金秋科苑》2010,(1):37-40
一、关于回归祖国 我是中国人,我到美国来是学习科学技术的。我的祖国需要我。因此,我总有一天要回到中国去的。我从来也没有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不属于人类。  相似文献   

12.
从组织创新、互联网技术、知识管理、市场运营能力和核心竞争力5个角度出发,调查物流企业年度数据,将数据进行合理量化,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来研究在跨境电商环境下影响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之间相互关系,探讨跨境电商环境下不同因素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技术相对于组织创新、知识管理和市场运营能力对核心竞争力影响较大,因此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增强互联网技术的技术研发水平、智能化运输程度等方面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钱老的风范     
从1964年4月到1989年底,在25年间我一直在运载火箭研究院总体部从事导弹与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工作,有机会多次直接向钱学森同志汇报技术工作,聆听他的教诲。  相似文献   

14.
蔡筱青  黄海 《现代情报》2012,32(1):97-101
2010年SCI共收录中山大学教师论文2816篇,其中以中山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的SCI非医学类论文共有917篇,分布于750种期刊上,平均影响因子为2.072,是历年的新高。通过分析中山大学2010年SCI收录论文的情况,从如何合理使用SCI评价功能,如何提高SCI论文的被引率以及投稿技巧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娟 《科教文汇》2011,(17):202-203
在阿马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理论中明确提出,发展可以看做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在此基础上,森又对显赫一时的"亚洲价值观"作了自由主义的解构,这些发展理论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理论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钱三强对科学学在中国的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推动成立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推动学术刊物及学科学位建设,促成科学学在中国的建制化。他重视科学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与研究方法的规范和创新,强调建立中国特色的科学学理论,促成了科学学在中国的规范化和理论化。"文革"后,中国科学技术不再是某一方面的单兵独进,而是全方位的进步。著名科学家在这一时期的软科学转向,既是个人兴趣的使然,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史贵全 《科学学研究》2007,25(Z2):159-163
钱学森对力学的性质、特点、任务等发表过系统的论述,形成了具有独特见解的力学观:力学是一门技术科学;力学工作者必须着眼于工程技术中带有普遍性的理论研究对象,提出新的科学创见,推动国家工业进步;力学与工程技术、基础科学是相互作用,相互提携的;应当有精干的队伍从事力学基础理论研究。他的力学观对我国力学事业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文华 《学会》2010,(5):56-63
<正>钱学森一贯认为科协和学会的工作非常重要。他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届主席。他曾亲自主持筹备和大力支持成立了许多专业技术学会、协会和研究会等学术组织,他也曾被推举为许多学术组织的理事长或名誉理事长或顾问等等,这一方面说明他确实重视和热  相似文献   

19.
钱学森不仅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科学成就涉及很多领域,他的科学思想内容丰富,学术见解深刻新颖,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一位不可多得的科学天才。科学学思想是其博大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术影响是深远的。钱学森是我国科学学学科建设的倡导者,其科学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深化了认识的辩证过程,并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实践内涵的理解,具有较高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钱三强与中国原子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不断受到帝国主义的核威协和核讹诈,迫使中国领导人下决心研制核武器。50年前的今天——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决定建设原子能工业,从此中国开始了强国防,振国威的核弹研制事业。为纪念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本刊特组编如下两篇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