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从前消费时代走进消费时代,从一种博物馆馆藏的保存方式逐步向产业化转换,这种转换是商品社会的一种社会认同。同时,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审美体验的流行,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本身所具有的地方性特征与现代性造成的同质化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差异,并且在审美性与历史性的人文观照中实现自身独特而新奇的意义体验。这将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入消费时代后的保护策略和原则。  相似文献   

2.
王玉玺 《考试周刊》2013,(26):26-27
"审美趣味"问题一直是美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之一。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论述了审美趣味作为审美实践活动的产物,不仅具有个人差异性,还具有社会共同性。随着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入现代化阶段,不仅一切物质生活用品进入了生活需求的领域,艺术也成了可以消费的。文化的"纯审美"时代向"泛审美"时代的过渡已成为必然,"审美泛化"与"大众文化"相互渗透并相互影响。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因此,审美趣味的提升,不但可以成为审美创造的动力,还可以为大众文化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反作用于审美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当下流行的时尚模特文化,在消费资本的掌控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规置下,更多呈现出"虐恋之美"和"物化之美"的强制性、功利性审美价值取向,对中国整体文化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因此,我们应在美学与时尚模特文化之间探索建立一种必要的张力关系,全方位构建引领时尚模特文化健康发展的人文性美学导向,以努力开掘其在对人体审美的解放以及对审美民主化的促进方面的时代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社会对"美学共同体"的热衷与追求,是传统伦理共同体消解之后个体自由与个体安全之两难矛盾的直接产物,与传统伦理所内含的共同体体验不同,此一后现代的"美学共同体"呈现出共契与分离、归属与孤独、稳定与流变等一系列悖论性体验模式,对此悖论性体验模式的分析表明,后现代社会的"美学共同体"诉求,最终不过是大众消费文化以审美自由为策略,谋求个体社群体验之安全感的一种在世想象。  相似文献   

5.
消费时代的审美是大众文化背景下人类审美面临的新问题,也是美学研究史上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消费时代人类审美的重要表征即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或者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了审美在物质、距离以及心灵上与传统审美截然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宗白华以"散步"的漫谈方式诉说了中华古典艺术的美学内蕴与厚重的文化精神,同时比较、分析了中国古典艺术不同于西方艺术的独特审美特征。在宗白华的笔下,艺术源于不同时代下人们对自由生命活动的体验和感悟,艺术的创造是基于这种体悟而展开的自由自觉的美之创化,充盈着个体生命的真切情感体验,又升华为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格,形成为主观与客观融合、以致天人合一的美的世界;不同时代、民族境遇下人对世界人生的情感体验的差异性,又展开为不同民族文化丰富多样的审美差异性。宗白华的美学思想,显示出他对于艺术本体及审美理念的深刻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7.
<正>文质兼美的散文能够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散文内在的美学元素和外在的美学元素,作为学生审美情感的触发点,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感受和体验,发展思维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及创造能力。笔者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8.
人类分别经历了产品经济、商品经济和服务经济三个时代后,逐步进入体验经济时代,创意农业是体验经济重要应用体现。在体验经济背景下,创意农业与体验经济之间具有体验性影响、文化性影响和创意性影响。创意农业发展呈现出旅游型体验消费发展模式、文化型体验消费发展模式和综合型体验消费发展模式等。  相似文献   

9.
过去一年间爆红的短视频App"抖音",作为新兴的视觉文化审美媒介,有力地呈现了当代美学的新特征。当代美学重新恢复了"感性"尤其是身体这一重要感性的地位,并让感性与身体走向泛滥与狂欢之境。身体的狂欢是当今视觉时代独特审美路径的必然产物,身体在狂欢之中沦为了符号的工具,在消费之中走向极度自由与约束的悖论之路。而"抖音"文化所极力彰显的身体狂欢与身体消费,其背后也潜藏着当代审美文化的两大困境,即表层的审美化与娱乐至上,技术崇拜与"三俗化",对此亟待理性的评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10.
美学经济时代下的旅游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经济》向我们构建了令人难忘的体验王国,而这游戏的舞台实则是美学作用的本质体现,美学经济浮出水面。旅游审美活动在美学追求与经济产出的双向博弈中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大众化了的审美异化,二是高质的创造性的美学体验。本文从接受理论入手,说明后者才是美学经济时代的主旨回归。  相似文献   

11.
西方后现代语境下,人的主体价值失落,对立、混乱、荒诞成为时代的特征。传统美学的审美理想和范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异化的当代社会及人类的审美需要。曾经被遗忘在美学边缘的"丑"彻底打破了美的独尊地位,并在艺术领域掀起了一股"身体审丑"的热潮。达利、毕加索、弗朗西斯·培根、马克·奎恩等现代艺术家以及行为艺术作品彰显了后现代身体审丑的魅力,但消费语境下大众对丑的过分迎合也引发了对丑的未来和审美理想建构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文化逐渐进入中国社会的公众生活领域.随即,在文学艺术领域,一种以"消费"为内在"节点"的相关审美形式已经或者正在形成.论文以消费主义文化及其美学特征为学理依托,以中国90年代以来的文学艺术为研究对象,分析在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文艺审美特征--日常审美方式,欲望狂欢风格,时尚拼贴文本的"美学合理性",及其人性诉求的弱化,文明价值底线的失守,艺术审美自律的缺失的"功能悖论".  相似文献   

13.
美文需美读,在美的体验中提升审美情趣和能力。教学贾平凹的散文《月迹》,通过对审美意象的深入品析,从纯美的意境、精美的语言、美好的情感中,引导学生循迹赏月,真切体验"月"的特殊的美学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关联生活经验与文本阅读,关联课堂学习与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探骊得珠,获得文学审美阅读的愉快体验。  相似文献   

14.
当代美学理论研究中话语转型的学理诉求和审美对一般文化领域强势介入的姿态促成了当代美学的文化转向。审美文化在当代更是消费大众审美狂欢的盛宴,繁荣的表象却遮蔽了"小众"生产者制造的审美文化"传播假相",由此带来当代审美文化的感官化、娱乐化、虚拟化和可塑化倾向。  相似文献   

15.
与西方美学传统迥异,中国美学鲜有对"审美经验"纯粹形而上的追问与探究,却代之以大量体悟式艺术经验的描绘与阐发.中国古典美学众多概念和范畴的提炼,都是建立在对具体文艺作品特有的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之上.超功利、自律性"审美经验"范畴萌芽于20世纪初期的中国美学思想中.审美经验的特质和心理机制问题,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美学探讨的重要主题.20世纪中期的美学大讨论中,具有浓厚社会功利性色彩的非自律性的审美经验理论盛行,审美经验问题被狭窄化为美感问题和简单的唯物认识论和反映论问题.20世纪后期,审美经验研究则呈现出开放、普适、兼容的现代形态.  相似文献   

16.
李勇著《生命的容颜》一书,从书名上看,像是描写和诉说生命的容姿与容色,其实却是一本美学专著,正如该书的副标题所示:"审美体验与人生境界探微"。审美体验是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而人生境界则是哲学、尤其是人生哲学所关注的核心议题。在著者的视域中,"生命"一词非指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生命形式,而是从哲学和美学层面上提出的有关"生命"的范畴。在这里,"生命"所指谓的是作为人的个体生命和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生命,它凝聚出来的是"精神生命"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美学视域中,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和阐释审美经验问题是其中一个重要美学研究向度。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主要对审美经验的"心理学性格"进行全面、细致考察;在近代,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则主要从审美主体的内在心理和经验感受来阐释审美经验的丰富内涵;在西方现当代美学中,以桑塔亚为代表美学研究者则侧重于从知觉心理学的视角来研究审美经验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活美学"理念近几年流行于学术界甚至是大众生活,人们将审美视野更多地投射于日常生活审美中,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发展和流动速度不断加快,审美活动在快速消费文化下更显复杂。大众文化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当代艺术的"审美日常生活化"成为"生活美学"背景下的双重困境。只有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实现主体与客体的感应互通,才能构建出一个本真自然的美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9.
德国现象学美学家盖格尔在美学研究方法上,超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方法之争;在美学学科定位上,将"审美价值"作为美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在艺术本质问题上,主张艺术是一种存在体验;在艺术功能的理解上,认为艺术能够提升我们至生命的顶点。盖格尔的美学兼有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之长,却又超越了二者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趣味主义"强调审美对于趣味人格、趣味人生建构的重要作用,张扬在审美与人生的统一中,实现个体生命的诗意超越。这一思想对高校美学教学改革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当下高校美学教学的困境主要体现为:忽视了美学学科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及阐释艺术;忽视了美学理论在面对时代文化及审美对象时所应有的穿透力;忽视了美学教学的人文价值与社会价值。因而如何实现美学教学的内在逻辑美与外在形式美的统一,如何增强美学理论对审美实践的阐释有效性,如何认识审美对人生境界构建的积极意义,是美学教学发展必须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