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钱乃荣《北部吴语的特征词》中所列举的北部吴语特征词,与团风方言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者,占相当大的比例,因而作为特定方言的特征词,不具备排他性。方言特征词的寻找是一件困难的工作,考察方式应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2.
吴语方言作为吴文化的重要载体,代代相传,见证了吴地社会、历史和民族的发展和流变。吴歌地方色彩的研究必须与吴语方言的研究相结合才能揭示其真正的内涵。吴歌的地方色彩是汉族民歌基本风格与吴歌地域风格特征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汉语方言学界一般认为古吴语北至淮河流域。这个观点可以得到传世文献材料和现代方言材料两个方面证据的支持。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作为汉语方言的吴语在西晋才真正独立,严格说来,其北界应为长江,而不是淮河。从我们对各家观点的梳理来看,古吴语北界为淮河可能更准确。  相似文献   

4.
《明清吴语词典》是一部高质量的断代方言词典,该词典全面展示了明清时期吴方言的词语面貌,为汉语词汇史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词语材料,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辞书佳作。  相似文献   

5.
吴方言内部分歧显著,但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成分.吴语区学生在学习外语、古代汉语的时候,应充分利用自己方言中的语言因素.在学习英语时,应借助吴方言中存在的古浊塞音、浊塞擦音、浊擦音、舌叶音、喉音等来帮助发好英语中的这些音;在学习古汉语时,也可运用吴方言中存在的大量入声字和古语词的语音词汇优势,帮助理解和掌握古汉语中的音韵和词汇知识.总之,在学习英语和古代汉语时,吴语区的学生应尽力发挥方言对英语学习和古代汉语学习的正迁移,克服普通话的语言因素对上述语言学习的负迁移.  相似文献   

6.
全面描写了安徽泾县宣州吴语六个代表点的声母系统的读音,概括出泾县方言八条较为显著的声母特点。  相似文献   

7.
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变体,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文学方言可以展现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社会环境,生动地记录文学人物所在的时代语言,真实地反映文学作品所在时代的语言风貌。但到目前为止,对文学方言翻译的研究颇少。因此,笔者尝试从文学方言的语言功能角度出发,探讨文学作品中方言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从语言的视域来解答"文学何以成为文学?"一直是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的基本思路,而按照讨论这一问题的方式或关注点的差异,文学研究又可分为两个时期:语言形式时期和语言文化时期。前者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基础,通过探寻文学的语言形式对文学的规定性来展现文学的审美性;后者则以语言哲学为理论基石,突破了索绪尔模式的束缚与局限,力图通过分析语言活动与诸种社会文化活动、因素的关联来说明文学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9.
赵元任先生的《现代吴语的研究》是中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方法研究方言的作,它最早由清华学校研究院印行出版。1956年,科学出版社重印。这部巨的问世在汉语方言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赵元任先生也因此蜚声海内外,成为公认的现代吴语研究的莫基人,堪称现代汉语方言学的开山鼻祖。  相似文献   

10.
江苏海门市位于长江口北岸,海门方言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关于吴语的V快哉对应于通语的快V了,赵元任先生在其1928年出版的《现代吴语的研究》中便有提及①,后  相似文献   

11.
王文胜 《台州学院学报》2007,29(4):40-45,59
通过实地调查,运用地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平面揭示吴语处州方言豪、肴二韵的语音特点,并对其历史层次进行分析。处州方言豪、肴二韵的今读状态,是其自身演变和受外来方言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先锋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五四"以后的第二次语言革命,追求的是文学语言本质意义上的自由性,表现为个体言语体系的建立、文学语言的虚构性以及语言资源上对西方后现代语言模式的借鉴,但语言自由的过度膨胀又使先锋文学携有"不能承受之轻"的暗伤。然而文学语言变革不可能回归,多语喧哗的场面将会继续存在,直至文学获得重大突破、形成某种固定的时代形式为止。  相似文献   

13.
土家语北部方言t^ha^21、la^55、pu^55、pi^21、ts^hl^21、t^hie^35六个后缀通常跟别的语素结合构成名词,标识所构名词指称对象的外形特征。  相似文献   

14.
吴秀媚 《成才之路》2010,(14):33-33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立足于言语形式的培养,通过语言文字符号,触发和激活学生感受,培养学生语言形式能力,使学生正确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内容,能真正体会言语魅力,并激发他们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5.
SOV完成体句和SVO完成体句在吴语中的接触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方言中存在着两种不同语序的完成体句子。一种是SOV句,如我饭吃拉哉/拉了。我吃了饭了。我饭吃仔/了做生活。我吃了饭干活。(拉了又作辣海了)一种是SVO句,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南朝宋刘义庆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的语言现象的分析入手,通过对吴语词"淘"、"洛下书生咏"、音近通假以及部分口语词"月日"、"尔馨"、"伧"、"伧鬼"等的对比分析,说明早在六朝时期,闽语与吴语在语音和词汇方面就已经有非常明显的差异,闽语显然更接近于六朝雅言.  相似文献   

17.
文学方言只是文学语言中很小的一个部分,不大引人注目,致使地域方言、社会方言和文学方言这几个概念在文学方言的翻译实践和理论讨论中混淆不清。通过分析文学方言翻译研究中的几种误解,结合不同《苔丝》译本比较,强调文学方言翻译应采取方言对译法。  相似文献   

18.
在台港文学进入文学史写作之后,对于华裔作家作品的归属问题成为一个新的命题。在"新移民小说"、"流散文学"、"华文文学"之后,"华人文学"概念被提出。本文意从文学的语言与语言的文学两个方面,分析异同并借此为海外华裔作家写作中的"留白"找寻答案。  相似文献   

19.
吴语是中国第二大方言,在中国江南地区广泛使用.吴语在词汇和语法上有许多独有的特征,跟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别,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历来成为学者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有关吴语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系统地分析了当前吴语研究的历程、方法和现状,以期为吴语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从现代语言学互文性的角度看,作为文学文本之实体构成的语言,其包含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质素,语音、语词、语法无不透露出或隐或显、或强或弱的互文性信息。在文学文本翻译的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对照中,洞察出更为丰富多样的互文性表征:语音听音显意、语词文化会意及语法结构限意。这种对文学文本翻译的语言学互文性规律之解读,既显现出重要的文本翻译互文性理论建设之价值,又富有指导文本翻译实践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