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启蒙理性中的"自然"概念是一种渗透着现代社会价值立场的"自然观",其表面"价值中立"的工具理性的功能定位是从属于"属人"的社会性价值定位的。这种"自然观"实际应用过程中呈现出了认识论和价值论双重维度上的"被掠夺"状态,造成了现代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的同时又自觉破坏环境的"自然困境"。支撑启蒙理性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造成"自然困境"的根本原因。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然观,必须秉持历史的视角和坚持社会主义价值立场的导向作用,以社会公正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正向发展,实现时代现实性与制度优越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相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更加鲜明的针对乡村社会的题材特征.对于乡村社会的重视或关注表面上看是不同的文学表达方式或不同的表现艺术的体现,但是,决定这些不同表达方式或表现艺术的根本原因则是一种带有政治倾向性的价值立场.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在针对乡村社会的书写方面基本上经历了从"中心"到"边地"这样一个过...  相似文献   

3.
价值可泛指事物的"用途、重要意义或积极作用"。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现,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应关系。我国著名学者王玉木梁在《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一书中从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从客体对主体的  相似文献   

4.
人们在交际中通常会表达出个人对事物的立场。立场不仅是一种静态的语言要素与功能,而且是一种动态的行为。互动话语中,立场表达具有交互主观性与动态性,多数情况下完整的立场行为会在话语互动中浮现出来。从DuBois的立场三角概念出发,探讨对话句法与互动话语中立场表达的交互主观性与立场动态性的关系,认为对话句法的平行性与共鸣是互动话语中立场表达的重要资源,基于对话句法建立的立场交叉映射图可以较好地表征立场表达的交互主观性与动态性,有助于揭示话语互动中立场浮现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怎样有效的解决当下环境问题成为一个全球性话题。罗尔斯顿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内在价值"的环境伦理思想。他认为自然价值是事物某种内在属性,它的存在是客观的。道家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强调人与其他自然界的事物是有不可否认的价值。在道家视域下解读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对于在社会发展中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1929年的"二徐之争"既是一场关于后印象派画家的艺术论争,又是一场中西美术观念的辩论。从"惑"的论争开始,徐悲鸿与徐志摩无论是对举办全国第一次美术展览的目的,还是对"艺术"的功能与价值判断都明显地出现了分歧,而这一分歧不仅来自于二徐的身份与立场的一种错位,更重要的是隐匿在其后的对"艺术"与"美术"概念的含混认识所导致的分歧。而概念不仅是意义的承载体,更是本质性思维的一种体现。这不仅是二徐理论论争的原始起点,也是其学术理路产生根本分歧的重要原因。从"艺术"与"美术"概念含混的认识与使用来说,"二徐之争"不仅反映出"西学东渐"中艺术的接受与传播在中国国内的一般情态,也表现出1920年代的中国在思想与观念上碰撞与交融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依据劳动价值论,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及其本质,叙述了货币的职能,揭示了货币流通量规律等,从而创建了科学的货币理论.关于货币本质的原理,是马克思货币理论的核心.它对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的商品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通过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阐述了货币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公认的一般等价形式.商品 价值要通过价值形式才能表现出来.价值形式的发展经过四个阶段;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在简单价值形式中,由于一种商品把自己的价值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因此使这另一种商品成为个别等价物.至扩大价值形式时,由于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其他商品上,使得这些其他商品成为不同的特殊等价物.至一般价值形式时,由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一种特殊的商品上,因此就使这种商品成为一般等价物.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或银)身上时,一般价值形式就过渡到货币形式.黄金这种  相似文献   

8.
<正>立场,是指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是处在某一位置看一件事物时的宏观视角。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在教师培训上的投入,但很多培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与培训内容空洞泛化、缺乏针对性有很大的关系;而缺失"教师立场",培训实施中没有真正关注教师需不需要培训、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是这些培训形式大于内容的根本原因。只有基于教师立场的培训才能吸引教  相似文献   

9.
朱光潜在调和理想与现实、变革社会与超脱现实的矛盾之时,在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层面上发现了中西文化之闻的价值契合点,并在中西文化对话的基础上,提出了其"人生艺术化"的重要主张.该主张是朱光潜审美情趣、艺术追求、人生态度和人格理想的集中展现.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救世的人文情怀,在当今商业文化语境下,愈来愈凸显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积极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关于价值的内涵,我国哲学界有关系说、实体说、属性或功能说、主体需要说、意义说、观念说等。[1]实际研究中,诸多学者在价值的分类上主要以“人”为中心区分、理解内在与外在价值,认为内在价值即事物对人的价值,外在价值即事物对社会的价值。笔者不赞成这种观点,因为这不利于充分揭示内在与外在价值的内涵。对事物内外价值的理解应以事物自身在实际关系中是否处于主动或被动而定,应以其自身作为参照点来区分内外价值。内在价值是指事物作为主体对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它是事物具有的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是事…  相似文献   

11.
教育技艺是教育关系中的重要构成。在古典的教育世界中,柏拉图从自然目的论的角度审视了教育技艺。就教师的自然生命与教育技艺之关系而言,教育技艺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教师自然生命的实践方式和公开显现。就学生的自然生命与教育技艺之关系而言,教育技艺的目的在于治疗学生灵魂的疾病,促进灵魂的完善。如同专门的技艺不同于赚钱的技艺,教育的技艺也不是赚钱的技艺,否认这一点,教师就会变成出售自己技艺的智术师。对于现代人来说,重温柏拉图基于自然目的论的教育技艺观,有助于我们反思和改进当下的教育技艺,恢复教育技艺的本真内涵。  相似文献   

12.
艺术社会学注重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试图将审美、心理和文化因素融合为一体加以研究,"时空"视角充分体现了这一趋向。本文从当代蒙古族创作音乐主题入手,从"时空"视角分析了当代蒙古族创作音乐通过多语境、多途径、现代技术与国际手法、市场包装等实现其时空穿越、延伸及重构的过程,论述了艺术社会学对民族艺术研究具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textual value of solitude in learning; in so doing, it attempts to suggest an alternative method of instruction that is based on aesthetics as the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s and intellect, and between action and contemplation. Such an aesthetic education or method seeks to guide the student towards the attainment of her own life: to perfect, as much as possible, her human qualities in what she does b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hings of Beauty. The method that the essay uses is both historic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it draws from theology, philosophy, the sciences and visual art; and, it is guided by an explanatory perspective that is constructive.  相似文献   

14.
本项研究基于自建双语金融英语翻译教学语料库,参照社会建构理论——认知学徒制理论框架,遵循语料库翻译教学的特性,建构了新型的金融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模式,并对此教学模式开展了教学实验。通过一系列的质性、量性效度验证,此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金融英语翻译能力有效,并支持了前期研究假设。  相似文献   

15.
儒家美学以孔子为发端,以“仁学”为基础,由孟子和荀子各从一端将其发展为一种与伦理学和心理学联为一体的儒家美学思想体系。在儒家美学的诸多标准中,“中和”为美是最为基本的。基于此,在艺术领域,儒家充分肯定审美和艺术在陶冶人的性情或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价值;在人格美领域,儒家一方面肯定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强调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意义;在自然美领域,儒家主张“比德”说,倾向于从伦理道德和人格心理结构的角度去观照自然景物,惯于将其比拟为某种人格品性的象征或隐喻性表现。儒家美学正是通过这些方面,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今天重温《讲话》依然有新的启示,尤其是关于文艺与人民大众的关系的论述,仍有现实意义,值得深思。文艺自身价值的实现毕竟是始于其成为人的意识中的事实之时,始于其与审美群体的世界观和审美取向发生关系之时。社会主义文艺在合此规律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与民众的血脉联系,强调促进人民的进步事业的价值。其中,文艺创作者做到与民心"同构",是其创作提升精神力量的重要前提,而且惟其如此,其创作才可能真正实现与民众感应互通,并进而形成情通意适的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17.
论科学与艺术的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传统哲学为了更好地说明现象世界而创造了一个理念的世界,认为现象世界是假,理念世界是真;人的理性是达到理念世界的途径。从这种哲学观出发,传统形而上学高扬科学而贬低艺术。但科学对事物的把握是机械的、数字化的,不能把握事物的生命感。处于现代社会的人也并非如哲学的初衷所设想的和谐完善,相反,现代人被沦为机器的奴隶,现代人的精神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原因是传统哲学独尊科学、贬低艺术所致。因此,我们应倡导科学与艺术的和谐,既要用科学的眼光去认识世界,使之能达到清晰、精确,同时也要用艺术的“眼”和“心”去把握事物,体验事物的情调和生命,用艺术去引导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GAO Lin 《海外英语》2014,(7):172-173,128
This paper illustrates a social burning issue : the marriage view of one-child generation in China. Nowdays money plays a key role in their marriage life and determines their matrimonial value orientation.The Matrimonial Value Orientation of most young people in China was getting familiar with most character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makes use of Narration Research to illustrate the role of money in marriage life, It can stimulate the young people to take further into consider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ey and marriage. At the same time,the writer also expects young people to take right attitude towards their love and money.  相似文献   

19.
尼采的艺术观是他生命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他认为艺术是日神和酒神两种精神冲撞和进发的产物,是权力意志的表现形式.尼采从形而上的高度,从生命存在的本质、人和世界的关系来认识与理解艺术的本质和价值.艺术美化和神化了痛苦,艺术的幻像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艺术的狂欢使人得以忘我,达到超越人生困境和救赎人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A critical analysis is developed of the dominant meanings of value in marketised higher education. In policy terms, this has become informed by the logics of the measured market whereby value has become synonymous with economic return and institutional accountability. The notion of value is one which permeates many discussions on the purpos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perceived benefits it confers onto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as a whole. This, however, remains largely implicit and unearthing the specific meaning of value (and values) clearly presents challenges. This article critically examines a variety of concepts relevant to discussion of the value of higher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lue and quality, consumerism, goods and performativity. In each case, it unpacks their meaning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institutions, particularly at a time when this is seen to be increasingly transactional. It then outlines an alternative value framing to the utilitarian ‘value for money’ so prevalent in much market-driven poli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