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孙玉胜的《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出版,“语态”一词跳出原来的语法范畴,成为“说话方式,表达方式”的新指称.有研究认为:电视语态的变迁经历了新华语态、平民语态、悬疑语态、叫卖语态等四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这四个阶段的变化正反映了媒体与传播对象之间的关系变化.2014年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报告指出,微传播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成为主流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2.
蔡秀威 《今传媒》2010,(8):171-172
一、电视语态中国学者孙玉胜是最早提出“电视语态”概念的,他在《十年:从改变电视语态开始》中写到:要降低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尝试一种新的语态,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对电视来说,新的叙述方式一方面是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文风,  相似文献   

3.
电视语态 我国学者孙玉胜最早提出"电视语态"概念,他在<十年:从改变电视语态开始>中写道:要降低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尝试一种新的语态,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①在电视中,每一幅画面,每一句解说,每一个现场声,主持人的衣着、表情、举止,甚至演播室的每一件物品等都表现出新闻语态.  相似文献   

4.
刘敬源 《新闻窗》2011,(4):67-68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在其作品《十年:从改变电视语态开始》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电视语态"概念,他提出"要降低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尝试一种新的语态,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对电视而言,新的叙述方式不仅仅是指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文风,  相似文献   

5.
2016年1月7日,《四大名助》在东方卫视开播,号称国内首档社交服务类爆笑减压节目.《四大名助》节目的出现顺应了新媒体语境下的新变化,也是电视社交服务类节目语态上的创新.“电视语态”的概念是2003年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中首先提出的,“要降低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尝试一种新的语态,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电视语态的变革要符合电视传播规律,不断贴近百姓的实际生活,《四大名助》体现了新媒体语境下电视社交服务类节目语态与时俱进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各种传媒的竞争也进入了新的时代,回首过去的十年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可谓是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在这些媒体中,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已经成为百姓们不可替代的信息获取渠道.  相似文献   

7.
王晶 《视听》2023,(4):143-146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新的语态不断在网络上出现。国家推动传统大众媒体与众多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国媒介大融合时代已经到来,媒介语态文化之间的深度融合逐渐成为一种发展态势。近年来,电视媒体在“说话方式”上大胆创新,利用新技术手段,搭建起媒体和受众的沟通桥梁。在语态转变过程中,主流媒体应以技术为引领,创作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为主流平台解压,培育优质内容;调动媒体内外活力,促进人才转型。  相似文献   

8.
转型期中国电视语态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红波 《声屏世界》2008,(12):10-12
语态,即说话的态度,叙述的方式。中国电视迄今已走过了50年的历程,其语态也经过了数次改变,尤其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下,电视语态的变化速度更快,变化的程度令人瞠目。本文试图从电视语态变迁这一现象入手,分析这些变化背后的理论根源及其折射出来的思想意识,探析梳理中国电视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电视语态在社会转型期下急速变化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笔者日前拜读了中央电视台孙玉胜所著《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颇有收益。他把中国电视的改革总结为十年一轮的周期特征,1983年、1993年和2003年。中国电视的第一轮改革体现在电视的发展体制上,第二轮改革则体现在新闻的叙述方式上,而第三轮改革则体现在新闻的报道方式上。这其中我们会发现,每一次新闻改革实际上都伴着电视理念的创新,可以说,电视理念的创新是电视新闻革新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小议收视率     
郑宏 《新闻爱好者》2005,(11):19-19
收视率已经成为电视媒体不得不重视的一种衡量标准。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里指出:“收视率成为调控频道和栏目编辑的指挥棒,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既定标准。”  相似文献   

11.
语态,即说话的态度,叙述的方式。从1958年开始,中国电视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其语态也经过了数次改变,尤其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下,电视语态的变化速度更快。作为一个地方台的农业节目,应该以何种语态赢得观众,树立品牌与公信力?本文结合工作实际谈一点个人看法。纵观中国电视语态的发展变化,根据传播者对受众说话的态度与叙述的方式,大致把电视语态归纳为四种,即新华语态、平民语态、悬疑语态、叫卖语态。需要说明的是,这四种电视语态的变迁并不是相互替代的线性结构,而是语态在原有基础上的叠加。电视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客观上需要传播语态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刘艺 《视听》2023,(8):134-136
随着融媒时代的到来,主流媒体正襟危坐式的新闻语态已经无法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为了适应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主流媒体纷纷探索更接地气、更亲民、更符合受众需求的新闻语态,“Vlog+新闻”应运而生,它改变了主流媒体过去传统刻板的新闻语态。实践证明,“Vlog+新闻”这种人格化、碎片化、平视化的报道方式,给受众制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在场感,它没有直接和强迫式地进行观点输出,更能适应当下“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3.
王冬冬  张亚婷 《新闻大学》2012,(4):41-46,84
媒介融合时代,技术的发展为电视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改变话语形态、创生新闻节目亚形态提供了可能。由于3G技术和微博的成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在报道中的融合也日益加深。早间新闻所在时段的特殊性和目标观众的收视特征决定了它获取和传播新闻的过程更需要通过媒介融合寻求突破,在与手机融合的过程中,专属于早间新闻的融入式新闻语态从原有的民生新闻语态中分离出来,并生成了新的新闻栏目亚形态。  相似文献   

14.
博锋 《声屏世界》2011,(9):51-52
新传播环境下,您看重电视媒体的哪些价值?电视媒体在商业传播中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传播价值:1、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在中国消费者中,电视媒体和各地"党报"一样,成为主流媒体的联想,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就有一定的权威性,更让消费者信服。2、收视范围的宽广性:从目前各类媒体的收视范  相似文献   

15.
在谈到中国电视新闻的表现和作为时.无论是电视的行外或是行内人大多都是对其表现出的活力感到不满。但是.在《十年》朴实的文字中.我们却感受到了电视改革背后充溢着的满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激情和理想。一位读者也有这样的感慨:读了孙玉胜的《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扫除了我的许多陈年偏见.心头闪出一片灵光.原来这间“窄屋”里.  相似文献   

16.
一、电视民生新闻诞生堪称中国电视业的一次革命 十年铸一剑,走过十年的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成为百姓的看点、媒体的卖点、学术界的热点.它"用公众的眼睛关注政务、用人文的精神关心百姓、用新闻的眼光观察社会"迅速发展成为一股蔚为大观的媒体力量,并体现着一种特殊的媒体精神.  相似文献   

17.
关于电视理论节目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电视理论节目在整个电视节目中的地位 从社会对电视的基本要求看,理论节目的一席之地至为重要.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民族需要理性思考,社会发展需要理论创新,电视媒体承载着用主流意识形态统一人们思想的政治任务,"以正确的理论武装人"是中国电视作为主流媒体的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使命.办好电视理论节目是这种任务和使命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18.
整合:地方新闻网站的改革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文闻 《今传媒》2007,(1):57-57
经过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努力,中国重点建设的8家中央新闻网站和24家地方新闻网站成功改变网上新闻传播无序的局面,已经成长为主导网上新闻舆论的网络"主流媒体".地方新闻网站作为网络主流媒体,其网络舆论的引导作用大大加强,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19.
宋国澳 《青年记者》2022,(23):41-42
当下主流媒体的实践案例表明,多数移动新闻直播尚未实现直播样态的“再造”,“移植”依然是媒体直播的主流选择。移动新闻直播虽在内容、语态和互动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明显的电视化倾向,但媒介进化总是伴随着时空障碍的消解,这昭示着未来的移动新闻直播将从时间、空间和主体进行三维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20.
电视悬疑语态在央视科教频道的运用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红波 《视听界》2007,(6):89-90
一,电视悬疑语态的形成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电视语态大体可分为三种,依次是“新华语态”、“平民语态”和“悬疑语态”。“新华语态”是中国电视在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形态前,宣传报道多以新华通讯社的报道配以画面播报,这是一种上传下达、传播者高高在上的支配性语态。“平民语态”是从1993年《东方时空》开始的,力求平实、亲切,贴近百姓生活,这是一种传播者和受众平等交流的语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