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文六册第35课《古诗二首》,一为清诗《所见》,一为宋诗《小池》。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夏景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生活的乐趣,适合儿童们阅读。 (一) 所见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意欲捉鸣蝉, 忽然闭口立。  相似文献   

2.
《陶者》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梅尧臣,《蚕妇》的作者是张俞,也是宋代人。诗中反映的内客也不同,但在写作手法上可以找到某些共同之处。两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抨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3.
《马》这是李贺写的一组马诗中的一首。他是中唐一位很有才华的作家,有理想,有抱负,很想干一番事业;但当时社会不可能使他有实现雄图的机会,只好把满腔热情倾注到诗歌创作中去。他想象丰富,诗的意境阔大,富有气势。马是一种雄壮威武、灵巧善驰的动物。在古代战争中,马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辅助力量,名将和名马常常是联结在一起的。因此,诗人用马来象征人,借咏马来抒发自己  相似文献   

4.
这一课两首古诗,《所见》为五言绝句,作者是清代著名诗人袁枚。这首诗描写的是牧童生活。《小池》为七言绝句,是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所作。这首诗描写的是小池景色。虽然两首诗描写的对象不同,内容各异,一叙事,一写景,但都是写夏天的景象,都具有通俗活泼,清新自然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简析: 《村居》的作者高鼎,清朝咸丰年间的诗人。这首诗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和孩子  相似文献   

6.
第七册第29课三首古诗,前两首是五言绝句,后一首是七言绝句。各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冬天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江雪》这首诗是作者柳宗元被贬在柳州时  相似文献   

7.
学生围绕以上思考题,边默读,边划句子,再分段阅读课文,概括段意。根据课后作业提示的要求,设计思考题本课课后的作业提示,一方面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句子,理解它的含义。课后作业题要理解的五句句子,其中有三旬是表达老牛沉静温和的性格,对主人,对劳动过的地方的感情的。其中二、五两句,则是反映“我”怎样称赞老牛的  相似文献   

8.
五年制语文第六册第35课选入了两首古诗。《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佳作,《小池》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篇。这两首诗虽然时代相隔数百年,可基调是一致的,摄的是自然景,抒的是孩提情。风格也是雷同的,均是以小见大,寓俗于雅,由雅还俗,平易浅近。所以,非常适合儿童阅读,有利于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我们认为,教学本课要着重抓好两点:  相似文献   

9.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35课是两首古诗:《早发白帝城》和《绝句》。它们分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的名篇,历来为人们传诵,百读不厌。现试作鉴赏,分析如下,以求教于同仁。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李白因永王璘一案的牵连,被流放夜郎(今贵州北部)。行至白帝城,即闻赦书。于是立即乘船顺流而下,此诗即于途中所作,诗题又称《下江陵》。全诗流露出一种抑制不住的喜悦和欢欣。就体裁而言,是一首七绝。  相似文献   

10.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所作。这首诗描写了在春光明媚的二月,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放学以后,趁着柔和的春风,忙着放风筝的场面。诗人前两句写景。二月,正是芳草生长,黄莺飞翔的季节,低垂的杨柳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好象被春天蒙蒙的烟雾陶醉了。诗人抓住春天的特征,通过芳草、黄莺、杨柳、春烟等景物,勾画出了迷人的融融春景。“长”(zhǎng),表示芳草的生  相似文献   

11.
王维诗《鹿柴》一诗中的“鹿柴”是指地名。《康熙字典》指出:“柴,后人语讹转入去声,又别作寨。”此处该读作“zhài”,而不能读为“chái”。因为“柴”和“寨”是通假字的缘故。何谓通假字?简言之,就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前者说明假借的原因,后者说明假借的原则。假借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双声通假,即声母相同,或声母发音方法相同,或发音部位相同。如“被”通“披”,“被”的声母是b,“披”的声母是p。古代b、p属于统一声纽(即帮组),其区别仅在于清、浊不同,因此可以假借。第二种是迭韵通假,即两个字的韵部相同或相近。如“干”与“岸”的韵母都是  相似文献   

12.
教学要求:1.掌握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提”,理解“自告奋勇”的含义。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哪些地方看出爷爷是个热爱劳动、热爱农业、热爱农村的老农民。3.知道课文写了爷爷的几件事,是怎样写的,学习李文抓住重点事例具体叙写的方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第八册里的29课《古诗四首》,有唐诗宋诗各两首。这四首诗,有的描写山林夕照,有的刻画江上夜景,有的表现变化多姿的庐山风貌,有的赞美柳暗花明的江南农村。它们都以凝炼的语言,高度的技巧,构成一组精奇美妙的写景诗,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一)《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诰,唐代河东(今山  相似文献   

14.
六年制第十册最后一个单元《古诗二首》,试作多角度解析如下。泊船瓜洲一、朗读解析《泊船瓜洲》描写了王安石路过瓜洲时见到的景物,反映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可用中速朗读。第一句“京口”、“瓜洲”间不要有明显的停顿,然后重读“一”字,把两地只隔长江一道水的意思强调出来;第二句明显地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瓜洲、钟山虽然相距百里,诗人却说:“只隔数重山”,意思是说离自己的家已经很近很近了。其中,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人李绅所写的《古风》和宋代诗人张俞所写的《蚕妇》被编入六年制新五册教材.这两首诗虽然具体的内容不同,但是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采用的写作手法却几近相同,而且这两首诗的语言都很浅近通俗,易懂、易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两首诗的共同特点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6.
这篇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一首是《所见》;一首是《小儿垂钓》.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要教给学生阅读古诗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程序.  相似文献   

17.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14课《古诗二首》,试作多角度解析如下: 《寻隐者不遇》 (一)朗读解析首句“松下问童子”,既对诗人寻隐者未遇,接待他的只是隐者的书童的情况作了交代,又勾勒出隐者居处古松参天的清幽环境,要读得徐缓、清晰。其中,“问”是全诗的关键词语,以下三句均由此“问”而来,要重读。二句“言师采药去”,是书童答问的内容,“采药”点明隐者何以不在的原因,也应重读。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急于见到隐者的心情,必然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晖”,能正确理解“泊、数重、游子、寸草心、三春晖”等词语。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会默写。3.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人思念家乡 ,热受母亲的真挚感情 ,培养审美情趣 ,丰富学生的情感。4 .通过本课学习 ,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 ,并提高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教师 :CAI课件。学生 :查找有关诗人的资料和作品 ,带字典和词典。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相似文献   

19.
宿建德江一、朗读解析唐代孟浩然所作《宿建德江》一诗,描写了诗人旅行途中舟泊暮宿所见的景色和由此而引起的愁思。朗读这首诗,宜用低缓的语调,描绘出旷野无垠、天高树低、江水清澈、月影近人的优美寂静的画面,抒发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怀,使诗中的景物和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0.
一、《题临安邸》这首诗的作者林升籍贯和生平不详。《宋诗纪事》中说他是宋孝宗淳熙(1174—1189)年间的读书人。这首诗是作者看到南宋统治者不图收复失地,只顾游乐歌舞,过着奢侈淫靡的生活情况后,心里十分愤慨而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