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是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评论拉萨尔的悲剧《济金根》时提出的著名论述。对这一论述的理解历来存在争议,但是,不少同志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恩格斯的这一论述当作悲剧定义,认为它概括了古往今来各种悲剧的基本特点,因此喜欢用它去套各种类型的悲剧作品。例如,有人认为,“针对拉萨尔的悲剧公式,马克思、恩格斯提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关于悲剧问题的讨论中,有些文章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拉萨尔之间关于悲剧问题的论战,有的还专门就恩格斯的一个提法,即“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展开了争论。今年以来,《光明日报》发表了几篇文章。其中董学文同志的文章(《谈谈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一九七九年一月十九日《光明日报》)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中,“提出了著名的革命悲剧原则”,认为恩格斯的这句话,“对革命悲剧说来,具有科学定义的性质”,对今天“依然是适用的”。程代熙同志的文章(《关于悲  相似文献   

3.
一八五九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复信斐·拉萨尔,就其剧本《弗朗茨·冯·济金根》表现的唯心主义悲剧观念,给予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同时从正面阐明了他们对悲剧的看法,为悲剧理论的建设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恩格斯在他的信里,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  相似文献   

4.
1859年4月、5月,马克思、恩格斯分别应拉萨尔的请求就他的历史悲剧<济金根>剧本发表意见,二人在以此为内容的两封信中指出:深刻的悲剧应当反映历史前进的进步力量与阻碍社会发展的旧势力的冲突并表现进步力量暂时的失败.这一理论集中体现了马恩建立在科学的文艺学、美学思想基础之上的对悲剧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一些研究恩格斯的《致斐·拉萨尔》这封信的文章往往将信中关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的论述,看成是悲剧的定义或公式,或从中阐发出一套革命悲剧的理论来,似乎不这样就不足以显示出其伟大意义。然而,这些论者在做出判断和阐发的时候,却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以斐迪南·拉萨尔的“革命历史悲剧”《济金根》表现的悲剧性冲突为例,阐发了他们的悲剧美学原理,即恩格斯的著名论段: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马、恩的悲剧冲突论概括了一切类型的悲剧性冲突的内容意蕴的实质,揭示出悲剧冲突的内在规律,具有其他悲剧论所没有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在一八五九年五日十八日《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对拉萨尔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作了历史和美学的评价之后,从唯物主义的哲学高度,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悲剧冲突论断:“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这一科学论断不仅揭示了济金根悲剧命运应该具备的历史的阶级的实质,而且揭示了一切悲剧性冲突的社会历史根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一八五九年在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提出了著名的悲剧论断:“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由于话说得较为简括,因此在长期的悲剧讨论中,人们对此颇多分歧。这一论断的深刻内涵是什么,是否具有普遍意义?这是个十分棘手而又充满魅力的题目。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对拉萨尔的剧木《弗兰茨·冯·济金根》是有过一些称赞的。称赞它的“结构和情节”“比任何现代德国的剧本都高明”,它的个别场面的描写“是特别成功的”,它反对了“流行的恶劣的个性化”(见《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四卷339—346页,马克思恩格斯给拉萨尔的两封信。以下引文凡不另注明,均本此)。除此之外,两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反映拉萨尔的机会主义悲剧观念的《济金根》采取了严肃的批评态度,从而否定了拉萨尔笔下的济金根的悲剧形象性质,对拉萨尔自认为成功的悲剧创作进行了驳斥。正是在对拉萨尔的《济金根》的批评中,恩格斯明确地提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完善的关于革命悲剧的定义,维护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革命原则立场。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讨论悲剧问题的文章中,人们对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时提出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①这一著名论断的涵义及其现实意义,存在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它泛指一切革命悲剧,有的则认为它有特定的内容;有的说它对今天的悲剧仍然适用,有的则说不能用它来  相似文献   

11.
搞文艺理论乃至不搞文艺理论、只是接触到一点文艺的人,都很熟习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写给斐迪南·拉萨尔的信,这两封信评论了拉萨尔的革命悲剧《弗兰茨·封·济金根》的成败得失,并探究了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源,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名篇。马克思在信里劝拉萨尔“更加莎士比亚化”,恩格斯的信虽然没使用“莎士比亚化”这个词,但通篇讲的内容,归纳成一点,仍是要“莎士比亚化”。每个读了这两封信的人,都会感到两位革命导师艺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密切联系拉萨尔《济金根》一剧的具体内容,探讨了恩格斯有关悲剧冲突论述的特定内涵。指出:“历史的必然要求”应该是恩格斯自己对十六世纪国民革命运动的经验总结:“贵族的国民革命只有同城市和农民结成同盟特别是同后者结成同盟才能实现”,这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的历史必然要求,是由当时阶级斗争的客观情势所决定的,并非艺术形象济金根的个人动机所能替代得了的。“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则是指济金根等人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不可能让曾经坚决反对解放农民的贵族真正团结那些强烈要求解放的农民联合作战。这在众多有关论说中堪称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3.
文艺是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形象是以人物形象为主构成的。对比是刻划人物形象的一种常用的有效的艺术手法。马克思在论莎士比亚的悲剧时说:“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恩格斯在批评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时指出:“我相信,如果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区别得更加鲜明些,剧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受到损害的。”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这封信中,几次用对立、对比、对照这些概念来谈作品中人物性格的描绘。鲁迅先生也重视运用这种方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他说:“优良的人物,有时候是要靠别种人来比较衬托的,例如  相似文献   

14.
思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对悲剧所作的著明论断“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无疑的是一个最科学的论断。争论的焦点在于: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呢,还是专对《弗兰茨·冯·济金根》(以下简称《济金根》)或类似《济金根》这样的悲剧而言?我认为,那是针对拉萨尔那个“非常抽象而又不够现实”的悲剧观点提出来的。拉萨尔认为:“在构成革命的力量和狂热的思辨观念与表现上十分狡智的有限的理性之间,看起来似乎存在着某种不可解决的矛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同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塑造,十分重视。他在《对在京的话剧、歌剧、儿童剧作家的讲话》中指出:“性格是各人不同的”,“写出性格来就会有不同的人物”。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是如此。马克思批评拉萨尔的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我感到遗憾的是,在性格的描写方面看不到什么特出的东西。”恩格斯批评倍克的悲剧《绍尔》:“倍克——他那漫无边际的混乱的空想使他不能塑造出性格来”,都说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性格的塑造,在文艺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悲剧观的形成实质上与作家不同的世界观具有一种深刻的血缘关系。本文提出马克思主义悲剧观的构建最初遭到了拉萨尔的充满想象力的碰撞而形成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两个悲剧观念的歧异。马克思恩格斯紧紧截住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从悲剧根源开始然后联系人物塑造、主题选择、历史真实以及社会条件、典型环境、阶级倾向、悲剧冲突尤其是客观世界的必然性等重要内容集中打击了拉萨尔的所谓悲剧构成因素、悲剧表现内容的恶劣观念,并以此解决了许多年来众说纷纭的关于悲剧理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悲剧是代表历史前进的进步力量与阻碍社会发展的旧势力的冲突中最终以进步力量的牺牲与暂时失败为特征。从社会与历史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悲剧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悲剧理论的重大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光辉思想体现在对拉萨尔剧本《济金根》的评论中。  相似文献   

18.
《窦娥冤》为关汉卿的悲剧力作,通过"窦娥"的悲剧命运给人们揭露了罪恶的社会,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生活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形象。对于高中一年级学生来讲,年龄、学识和对元杂剧陌生感极大地制约着对剧本的理解,我们以为可以撇开"元杂剧"的体裁限制,从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共性角度思考,不妨就把这一剧本当成一篇普通的叙事类作品,从人物说起。  相似文献   

19.
都德的《最后一课》 ,篇幅短小 ,语言通俗、朴素 ,却是享誉世界的名作 ,被译为多种文字 ,教育、感染着一代代人们。那是因为 ,作品处处显示了它的悲剧美 ,真正达到了美学境界。笔者尝试着作点阐释 ,求教于大方之家。作品表现了悲剧的内容 ,以撞击读者的心弦。恩格斯在《致拉萨尔》中说 ,悲剧就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之悲剧性冲突”。《最后一课》描写的正是这种悲剧。梁启超说过 :“欲新一国之国民 ,必新国民之精神 ,欲新国民之精神 ,必新国民之语言。”可见 ,语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标志 ,一种语言的消…  相似文献   

20.
关于对比艺术,人们经常引用一些经典论述,如鲁迅说“并写两面,使之相形”;马克思认为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之一,就是崇高与卑下,可怕与可笑,英雄与丑角的奇妙混合”。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时讲过:“如果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的更加鲜明些,剧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受到损害的”,艺术上的对比。不只局限于诸如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生与死这样相反事物的比较上,还在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