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一次习作训练课,写的是全班学生去寺庙游览的往事,而寺庙旁的一口水井,又差不多是每个学生都会写到的片断。其中对这口井中水的温度,在学生的习作中就有几种不同的讲法。有的说:“这口水井的水很奇怪,冒着热气,水是热的。”有的说:“我们从水井里提上来的水,是冰凉冰凉的,用它洗把脸很舒服。”而有的却说:“水井里的水,不冷也不热,正合适。”……  相似文献   

2.
﹃大小﹄到底是﹃大﹄还是﹃小﹄呢□甘肃刘国杰刘秀兰“矮”与“射”□四川仁寿县教研室廖建华○备课资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第三段“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有位教师这样讲解:“杨梅和桂圆一样大小,到底是大,还是小呢?”学生有的说大,有的说小。...  相似文献   

3.
张渊 《内蒙古教育》2002,(10):37-37
一、重视“学会做人”学习新知时,注意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成为思想者、发现者,并为他们创设理想的问题情境。在学习完《我的战友邱少云》之后,我问学生:“对于课中的人物表现,你们有什么感想?”大多数同学都对邱少云赞不绝口,有的说他意志坚强,有的说他有集体观念,有的说他有极强的纪律性,有的说他是一名伟大的战士。这些说法各具见地,我很满意,觉得这堂课有很大的收获。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文中的‘我’也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我和同学们都很惊奇。他接着说:“‘我’和邱少云是战友,我眼睁睁地看着…  相似文献   

4.
我们学校操场一角挖了一口大大的水井,解决了五百多师生的饮水问题。可是每到春夏季节,一场大雨过后,地面雨水渗入井里,井水就变得浑浊不堪,不能饮用。怎样才能让井水不浑浊呢?学校采取了挖沟排水等许多措施都不见效。最后自然老师们又想了一个办法,把水井周围的空地修成一个个花坛,花坛里种上草皮和麦冬等花木。这样一来,校园一角绿了美了。但奇怪的是不论什么季节,井水再也不浑浊,而且十分清澈。我们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问老师,老师不告诉我们,让我们自己去找答案。我找了许多科技书都没有弄清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一天,我偶然看到一篇关于…  相似文献   

5.
丁怀卫 《成才之路》2011,(31):68-68
[教学片断] 那是一节作文课,习作的内容是介绍自己的同学。为了便于指导,我选了一位长得很英俊,性格又很活泼的男孩——LS给大家做“模特”,让同学们都来观察他,说一说他的外貌和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2017,(29)
形容一个人“很爷们”怎么说呢?有的同学会直接说,“我觉得他很man”,转换成英语就成了“He is very man.”但是,man一般不作形容词,这样表达,会让外国朋友不能理解.来看看几种常见的地道的说法.  相似文献   

7.
打井水     
今年寒假,我回到了湟中的奶奶家。我对那里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好奇。一天奶奶叫我和堂哥去打井水,我们拎着水桶高高兴兴地来到井台旁。我想,打水还不是简单的事?让我表演给堂哥和叔叔们看看吧!井好深呐!我一手抓紧水桶上的牵绳,一手把水桶慢慢地放进水中。我满以为水装满了,提上来一看,水桶是空的。我一赌气,把水桶重重地摔下去,再提上一看,还是空空的。我气坏了,说:“这是什么破水桶,连水都打不上来!”大家见我打不上来水还怪水桶,就哈哈大笑起来。我又急又羞,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哥哥见我着急的样子,就走了过来告诉我说:“你把水桶慢慢地…  相似文献   

8.
与学生共同品味散文的语言,有时会惊叹学生的独有的观察力。《我的空中楼阁》的语言很值得玩味,上课时让学生谈谈看法:有的说文章语言华美;有的说文章意味深长;有的说文中运用了很多整齐的美的对偶句与流畅的排比句,并且长短参差,错落有致……就在大家各抒己见的时候,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文中用了很多的‘一’!”这个回答大大出乎我的意外,他们的对于语言的敏感在某些方面并不逊于老师。我的神经一下子振奋了起来,于是沿着学生的思路问学生:作者在文中到底用了多少个“一”呢?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一”呢?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学…  相似文献   

9.
一日作文讲评课上,在评价一位学生的习作时,小凯这样说:“一篇这么感人的故事,让他说得像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味。”我随口对小凯说:“你可以把它变成一杯咖啡吗?”小晴接口说:“咖啡太苦了。”我又说:“如果你不喜欢苦味,还可以加点糖,如果喜欢喝奶,你还可以往里加些牛奶,那一定是香醇可口,回味无穷。是喜欢苦的,还是喜欢香的、甜的,全凭你的喜欢。”话说到这儿,学生个个眉飞色舞,跃跃欲试,低头改起自己的习作,那认真劲真让我感动。20分钟过去了,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跑到我跟前兴奋地说:“老师,你看看我的作文,是不是已经把白开水变成了加…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批作文是件苦事,厚厚一叠来厚厚一叠去,周复一周年复一年。然而,我工作近四年,在批阅了近两千篇写话和作文以后,我不仅尝到了批作文的艰辛,更欣慰地看到了刚迈进习作大门一年多的学生已陆续发表文章,尤其难忘的是作文中出现的那些滑稽可笑的片断,我把它评析修改,成为辅导写作的一份教材。“作文笑话”的第一种现象是写错别字。作文中错用同音字的现象很普遍,有的就成了不可言传的“笑话”。一个学生在写人物外貌时写道:“她的头  相似文献   

11.
一、让学生从生活中选材,使其在落实三维目标中成为主体“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才能让学生从生活中准备习作材料,学生写的才能是“我”的认识世界的生活,才能在世界中认识“我”的生活。为此,习作要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材,使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有着丰富的储备。注意习作内容的整体性,观照学生获取习作材料的过程。叶老说:习作要写出自身的经验,要从整个生活里去下功夫。学生的篇篇习作,所写的人、事、景、物,都要经历“观察———思考———评价———表达”的过程。习作指导时,必须从学生表达出来的内容入手,去…  相似文献   

12.
有的同志说,上好一堂中学历史课的标准,主要是看教师能否正确、具体、生动地讲授历史基础知识,我同意这个意见。如果一堂历史课讲得不正确,讲得干巴巴,学生不要听,当然不是一堂好的历史课。因为正确、具体、生动地讲授历史基础知识,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智能的基础,这一点我看大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分歧,问题在于要达到这一目的还必须解决一个教学方法问题,这正是目前争论之所在。譬如有的同志认为:中学历史课只要讲得正确、具体、生动,有条有理、逻辑性强,即使教师“一讲到底”也无坊。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值得讨论的。我们知道,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是密不可分的、互相制约的;教学方法应该服从于教学目的。“一讲到底”作  相似文献   

13.
最近听了一堂五年级的作文指导课,内容是“场面描写”。可容纳三百多人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上课铃响了,老师微笑着走进课堂,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场面描写”的作文任务后,便要求学生背诵《难忘的一课》中描写场面的片断。学生背不出,无一人举手。老师降低要求,可以在这课中随便选一个片断进行背诵,学生还是摇头。教师拿出花名册任意点了一名学生,被点的学生站起来满脸通红,其余的学生有的把头低下来,生怕被老师点到,有的无可奈何地望着老师。听课的教师也生出疑问:颇有知名度的王老师今天怎么了?上课教师只好严肃地对大家说:“谁坐得不好我就点谁背。”刷的一下同学们的身  相似文献   

14.
因为儿子的身体欠佳,所以,尽管他现在已经上高一了,可我还是如从前他上幼儿园、小学一样接送。令我十分惊异的是,与我一样每天接送孩子的家长很多,而这其中的绝大多数的孩子身体健康并无任何问题,并且有的已是高二、高三的学生了。与一些家长交谈,有的说:“路上的摩托车、汽车太多了,交通乱得很,如果让他们自己来去,实在是不放心。”有的说:“孩子们的学习已经是够辛苦的了,大人接送可以让他们争取到多一点的休息时间。”还有的说:  相似文献   

15.
黄朝霞 《教师》2011,(31):75-77
所谓“后习作教学”.是指把习作教学重点放在命题之后。它通常表现为:命题一指导一批改一讲评。这种习作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怎样审题、立意、选材,怎样布局谋篇等指导。总是揣摩出题人要我写些什么,怎样写,让学生钻进老师命题的框框里去。 “前习作教学”,简单地说,就是习作教学重在命题前的指导,把重心转移到命题之前,重视学生作前的观察体验、阅读与思考等,以此降低写作难度。减少学生习作的恐惧感,让学生有话可写,想写。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在一九六一年就倡导“教师下水”。他说:“‘下水’是从游泳借过来的。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水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常经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那么,什么时候“下水”最适宜呢? 一、作前“下水”。这属于调查性“下水”。教师对某次习作心中无底,便需作习作前的调查。比如,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见习,听了一节自然课,题目是《青蛙和蟾蜍》,其中的一个片断是: 师:青蛙和蟾蜍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生:头、颈脖、肚子(躯干)、四条腿。师:对,青蛙有头、躯干、四肢。有颈吗? 生:有。没有。(学生众口不一) 师:有的同学说有,有的同学说没有。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两种说法争论得更激烈了) 师:请认为有颈的同学说说青蛙为什么有颈?  相似文献   

18.
当前,全国正掀起一股“下海”热。在一片“下海”的呼喊声中,有的教师也相继“下海”。关于教师“下海”一事,有人说应当提倡,有人说应该制止。到底孰是孰非呢?让我们首先看看教师“下海”的动机。 一日闯世面。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之下,有的教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写作兴趣,我利用听音乐的方式,加强片断训练,取得了良好效果。首次进行训练时,为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我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上一堂音乐欣赏课……”话还没说完,有的同学就睁大了双眼,好像有些怀疑。我接着说:“先闭上双眼,用心来倾听下面这支曲子。”然后,我播放了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放曲之前,我没布置任何题目,目的是让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乐曲当中去。听完之后,我没急着让他们写片断(此时,学生并不知道该怎样去写),只要求用一两句话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时学…  相似文献   

20.
“批”桌子     
课间操后,王明突然发现放在书包里的6元钱不见了。是谁拿走了呢?学生们纷纷向我告“黑状”:“是李壮吧,他刚和王明吵过架。”“是张丽吧,她二年级偷过我的钢笔。”……学生互相猜疑,互不信任,眼神都怪怪的。有的说:“老师,干脆翻翻书包,看到底是谁偷了钱。”其他学生也随声附和。怎样处理好这件事呢?放学前,我到了教室里,非常轻松地对学生说:“同学们,王明同学丢了钱,让我们很着急。但是大家不要互相猜疑,因为这是对同学的不信任、不尊重。这钱我知道是谁拿的。”教室里安静极了,都瞪大眼睛看着我,盼着我快点找出“元凶”。“老师想,我们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