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编者按 :  本文节选自全国政协委员陈玉书先生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辞 ,题为《大中华文化与东西方合作》。全文 1万 2千余言 ,分为龙腾虎跃、两个层面、大中华文化、东西方合作、趋势与走向五大部分。全篇讲辞以充满激情的文笔和大量有史有论的旁征博引、多角度地阐述了中华文化与东西方交融、合作在香港所发挥的至关重要的影响 ,肯定了中华文化对香港崛起和繁荣的重要贡献。陈玉书先生多年来致力于爱国爱港的宣传工作 ,曾在本报发表过《馨香百代 ,国运昌隆》、《情也在北京 ,梦也在北京》等文章。  相似文献   

2.
近年大陆中学语文教育尝试进行不同层面的的教学及考评制度改革,希望加强教学效能和学生的语文素质。香港发展"334"教育学制时,其语文教育改革亦有借鉴大陆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有见于此,我们不妨互相学习,从语文科学习中华文化范畴来看香港高中语文课程的设计有何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3.
} 一条河}隔了一个世纪.阵凭岁月的皱纹蜿蜒成‘古老的象形文字那一颗想你的心4虔诚依旧抚摸着你的身躯无论是弧健如铁还是鲜血淋漓每一次切肤之痛都见百年抢桑历史闭上眼睛任耻辱的记忆在心头雕成永恒而灵魂却如凤凰涅架生生不息一百年了分不清是泪还是血睡梦中无数次拥你流泪香港我与你隔了一个世纪4专实只隔了一条河香港·百年沧桑@时鹏榉$河南省焦作市第十二中学三年(3)班~~  相似文献   

4.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民族性格和精神发展的土壤。当今现代媒体发展迅猛,各种外来文化争先涌入,对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定的挑战。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社会的接班人,应当肩负起弘扬、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香港新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力求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其课程指引文、教学教材均有值得讨论和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5.
泪之凝结,蚌所孕育——璀璨的东方明珠,在中国龙的口中吞吐。香港,美丽的岛屿,神奇的海湾,我们的至亲骨肉;百余年前祖国母亲失散的儿女。香港,山河受辱的见证,岁月无奈的记录。曾经,米字旗高悬,作为城下之盟的礼物;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构筑成花花的世界,不夜的大都会,摩天的楼群。除了跑马场、彩票,除了海底隧道、“天王巨星”,除了冒险家投机者,除了银行街、精品屋,香港,还有什么?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香港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在香港地区发掘的石斧、陶器等证明,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在这里劳动生活。繁衍生息。秦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14年,赢政派兵戍边,在岭南建立了桂林、南海和象三个郡,香港就隶属于南海郡。从此以后,历经各朝各代,直到鸦片战争之前,香港一直归属中国。在香港主权问题上,从未有过争议。但在鸦片战争以后,香港至今已被英国浸占了156年。那么,香港的主权是怎样丢失的?在这百余年间,中国为什么没有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今年7月1日香港又为什么能够回归?这是香港百年沧桑给我们提出的历史反思。  相似文献   

7.
2009年起,香港高中从二年制改为三年制,不再设置中国语文及文化科,但中华文化仍是新学制中国语文课程的九大学习范畴之一,且在选修单元中亦有文化专题探讨和小说与文化,可见在新课程中文化学习是非常重点的部分。但考虑到选修单元并非每所香港中学都会有选择来用于教学,故此本次调查把范围控制到必修课程,并讨论当中文言篇章的中华文化学习。本文按照《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拟定有关中华文化学习的四个目标,探讨学生从文言篇章学习中华文化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高校发展与中华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在本世纪头20年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将登上一个大台阶。无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还是政治文明 ,都需要大量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另一方面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收入的提高 ,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将空前的高涨。社会与人民的需要 ,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领域 ,同时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方面。现在学术界、教育界都在思考我国高等教育如何进行改革、如何发展的问题。这是一个高潮行将到来之前的智力筹划和必要的思想理论准备。在诸如体制、机制、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传递信息最重要的工具,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文化"是人类的所作所为,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双向关系。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必然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发展,而地域文化也必然会在汉语方言中得到反映。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化是民族复兴的根基。本文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出发分析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探讨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华文化自身的优势和如何传播出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是连续5000年的文化,其生命力的本质在于:能有效地协调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的关系;既有利于个体的发展,又有利于族群的发展;既有利于当前的发展,又有利于长远的发展。从而保证了文化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维系着民族的旺盛生机,使中华民族保持着幸福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保持着不怕困难愈挫愈奋的品质,保持着贫贱不能移、宝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德。这些都和积极心理学异曲同工。积极心理学要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有中国特色、民族化了的积极心理学。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即将过去,一个新的世纪——21世纪正向我们走来,全球有识之士都在预测21世纪的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趋向。在展望21世纪的时候,我将就21世纪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发表一些看法,就教于朋友们。 一、理性——中华文化的精髓 和西方基督教文化不同,从中华古老的传统文化中找不到所谓“原罪”说,中华文化很早就开始研究“人”自身。二千五百年以前,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构筑了关于“人”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不同于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孔子不需要在现象世界之外制造一个美满的理念世界(the worldof idea)。在孔子看来,现实世界的“人”创造了现实世界的文明和各种礼仪规则,而不是理论  相似文献   

13.
育人的根本问题首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中国语文的课程性质与教育特点决定了中国语文课程改革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根。离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国语文教育就势必失去其形,也失去其魂,其改革就极有可能迷失方向。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影响、渗透下,我们更应正视这样一个事实——“现在世界各国、中华大地、港澳台同胞正以前所未有的兴趣关注中华文化”(许嘉璐《中华文化承传》序)。中华文化正呈现出光照世界的绚烂色彩,对世界现代文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表明,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之根,也是世界走近中国、中国融进世界之源。据此,探索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程改革的关系十分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14.
师范教育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所需思想条件和组织条件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师范教育不断得到革命性改造,始终服务伟大革命事业,担承构筑民族伟大复兴教育之基的重任,并在肩负迈向新时代建成教育强国新使命过程中走向新辉煌.  相似文献   

15.
早在五千多年前,东亚的黄河,长江流域,就出现了制造工具和使用语言的人群.这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它标志着生活在此的人类走出了长达百万年的蒙昧时代和长达数万年的野蛮时代.终于跨入了文明发展的门槛。  相似文献   

16.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是从历史来看的,重要见证是汉字与史书典籍。“博大精深”是从内容来看的,体现为中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7.
教育,使人类社会走向文明且日益进步;交流,使教育事业得以创新而不断发展。作为人类一种古老而又弥新的文明,中华文化正是通过教育交流而得以形成、发展、更新和播衍。纵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教育交流,既有将自身现有的最先进文化推向世界的活动,亦有从其他先进的国家或民族摄取自身亟需的文明因子的行为。在这种传输与求取、播衍与认同人类新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通过种种途径一直未曾停歇教育交流活动,并且借助这种活动来逐步推进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8.
越南汉诗是越南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涌现过无数有才华的汉诗作者,写作了数以万计的诗篇。清朝广西按察使劳崇光在答越官魏克循的诗中赞曰:“海濒仙矫郁楼台,蔼蔼人多翰墨才。”越南古称“交趾”、“交州”或“安南”。越南诗人黎崱《安南地图歌》云:“安南版图数千里,少是居民多山水;东邻合浦北宜邑,南抵古城西大理;古来岭外号蛮夷,肇自陶  相似文献   

19.
吕汝茵 《文教资料》2008,(12):60-61
中外文化和文学交流方面的"翻译逆差"与中国文化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文化全球化时代要求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和优秀文学作品通过翻译的媒介尽快地走向世界.中华文化传播应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因为异化翻译可以"原汁原味"地展现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同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或文化较量的舞台上,异化翻译可以其特有的锋芒挑战西方文化霸权,为民族间平等对话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南北朝时期开始,直到清朝为止的一千五百年左右的时间里,东北民族在中国北半部建立区域性政权(北朝,辽,金)和大一统政权(元,清)的时间长达七百五十年,占这段历史进程的二分之一。东北民族文化在与中原汉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化多元互补历史格局增加了新的因子,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整合,更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