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于宪政改革,就欧洲的历史经验而言,大多数现代宪政国家都是由绝对主义国家过渡而来,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也证明了这无论对于西方还是亚洲专制国家而言都是一条具有可行性的发展路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清末立宪实质上也是走这样的道路。清廷成立宪政编查馆,为的是仿行宪政,统筹整个立宪改革,但该馆在立宪过程中却无法逾越如何在巩固君权的同时、又能对君权进行制度化约束并能维护君主权威的困境,这样的困境使得清末立宪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而这种困境的无解则可以从清廷对立宪与君权之间关系的认知以及传统中国君权的维系模式中去探求答案。  相似文献   

2.
新疆编查乡(镇)保甲户口的工作分为三期。第一期是完成各行政督察专区公署所在城市的乡(镇)保甲户口的编查工作,第二期是完成各县(设治局)政府所在镇的编查工作,第三期是完成各县(局)所有乡村牧区的编查工作。  相似文献   

3.
会议厅是行省衙门的制度设计遭到督抚群体抵制之后退而求其次的替代品,督抚群体对于设立会议厅,开始的时候并不积极,在《各省官制通则》公布后的两年中,只有一省设立,其他省份均在观望。但到了1909年咨议局第一届常会召开之前,有几个督抚设立了会议厅。文献显示,其设立的动机,是为了应付即将设立的咨议局。到了1910年,以前没有设立会议厅的许多省,也变得热衷此事了。此中的原因,就在于在咨议局第一届常会上,咨议局对督抚的大权形成了很大的挑战,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民权的壮大对其权势的威胁,而内阁侍读学士吴士鉴猛烈攻击咨议局,并建议设立会议厅作为与咨议局对立的机关,更促使督抚们为了抗衡民权而设立会议厅。  相似文献   

4.
俞勇嫔 《历史教学》2005,(11):44-48
清末预备立宪基本国策的确立,及其实行宪政的模式的选择,与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五大臣"之一的法部尚书、军机大臣戴鸿慈在清末预备立宪发动初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清末新政是清朝统治者为了摆脱统治危机而被迫采取的缓和社会矛盾的"变法"活动,这场活动以经济改革为动因,最后波及政治改革领域。绅士在这场改革运动中成了首当其冲的对象,失去了传统的特权,出现了多向分化的新现象。湖南绅士也不例外,在改革的十字路口,他们不得不做出自己的选择:有的人当兵为民,走向下层;有的人经营工商,创办实业;有的人兴学育才,成为新式教育工作者;有的人办报编书,成为自由职业者;有的人投身革命,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但更多的人则以合法的手段,推动清末变法向政治领域延伸,促使湖南宪政文化迅速兴起。  相似文献   

6.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是由教育部组织统一编写并逐渐发行全国的教学用书。自其试用,特别是全国大部分省市使用以来,学界对其编写特点、识字写字、拼音识读、口语交际、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课后练习以及插图应用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并产出了一定阶段性研究成果。然而,随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系统化研究和实践运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相似文献   

7.
出洋肄业局与游美肄业馆(后更名为"清华学堂")是清末两次大规模赴美留学运动中重要的留美预备学校.本文通过对两所学校的时代背景、基本情况、学校职能、发展命运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讨清末中美教育交流中,中国对待美国教育的态度以及中国自身文化教育价值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1.揭题:今天老师与小朋友一起继续学习“多位数加减法”。 2.出示:三位数减三位数。 要求学生一边做一边想:你发现了什么? 3.生算后评:你发现了什么?  相似文献   

9.
葛文峰 《邢台学院学报》2015,(1):107-108,111
最早由晚清中国留日学生主办的代表性编译刊物即《译书汇编》与《游学译编》。刊物对国外近现代政治、法律、社会、教育等新知识的翻译传播,以及对列强侵华政策与野心的披露,都显示出当时留日学生的救国努力与探索。事实证明,这两份译刊对20世纪初叶中国的社会发展、民主革命、新式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救国"效果。  相似文献   

10.
1909年成立的陕西咨议局是准议会机构,虽然只存在两年多的时间,但它是政治现代化的一次尝试,对清末陕西政局产生过重要影响。因此从陕西咨议局的筹办、成立、议员、议案等要素来分析陕西咨议局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季课吏馆是训练、考核候补官员的专门机构。课吏馆的开设以整顿吏治为目的,但对地方而言,则有缓解仕途压力的意图。在办理方式上,课吏馆除了在考课内容上注重时务、实学外,基本沿袭了以往甄选候补官员的做法。由于课吏馆管理废弛,特别是其甄选措施多属具文,最终只能流于形式,并未产生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一项重要内容,资政院是西方议会制度在中国最早的尝试。从1907年9月20日由清廷正式宣布筹建,资政院经历了筹建、成立、开院议事到结束的历史过程,而其间最主要的活动,即是两次常年会的召开,以及会期内表决讨论的众多重大议案。近百年来学界对资政院的研究跨度很大,经历民国时期的初步介绍阶段,直至本世纪以来的全面展开,若干方面已经积累下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也还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之处。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梳理,可对资政院的更深入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官报是推动清末立宪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清政府派遣五大臣考察宪政和宣布预备立宪之后,清廷实行立宪的信息通过官报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向外界传达,对立宪思潮走向高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官报的传播不仅有利于立宪思想的延伸,也补充着立宪报刊传播的地域和阶层盲区。  相似文献   

14.
皖省商务局是安徽巡抚邓华熙响应维新变法在衙署外创设的临时派遣机构,统辖全省商政事务。其在劝兴商业,监管绅商,调处商事纠纷、缓和社会矛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皖省筹款困境,又饮鸩止渴,抽捐纳税,频遭时人嘲骂。其职能多面性反映了近代直省商政机构肇兴变动的复杂处境。  相似文献   

15.
练兵处是清末新军编练的领导机关,它对清末军事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陆军近代化的重要一环。练兵处设立的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清朝中央政府欲统一事权、统一规划,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日俄战争后严峻的国际形势使清政府从军事层面考虑应对措施,以缓解危机。练兵处的设立,虽取得相应的成效,但由于其内部的角力和争斗以及中央练兵处和地方尖锐的矛盾,因而削弱了其绩效的发挥,并最终对清末政局的走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清末错综复杂的历史变局中,宪政运动和革命风潮是两大主流.论者分析了沈钧儒自述的在清末宪政运动中的"由我开头的"作用及主要活动,并分析了他当时为何没有参与革命派活动的思想基础,这种思想基础为何又会成为他日后参加辛亥革命的动因.  相似文献   

17.
李娟 《中学教育》2009,(7):55-57,54
清末新学制的颁布促进了中学教科书的编译,形成官、私分编教科书的局面。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民间出版机构编译的中学教科书,注重编写的科学性、体例的创新性、内容的进步性,成为新式中学教科书的范本,并受到清政府的审定。我国当今的基础教育改革,改革教材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实行国家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和对中小学教材审定制,这与清末民间教科书的编译与审定形成了一种历史的回响与印证。  相似文献   

18.
晚清新式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是中西文明不断融合下学术分科和学制变革的产物,经历了由译介到自编、由学习欧美到学习日本的转变过程.历史教科书承载着构建一般民众普遍历史观、世界观和民族观的重任,而新史学以先进的史学理念掌控了国民历史知识的重构权,将以进化史观为理论指导、重视历史解释、强调史学致用、关注民史、反映人类社会全貌和重视史书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等观念贯彻到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中.此外,新史学试图通过增强历史文化认同来激发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主张,也在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中得到充分体现,直接影响了这一特殊历史载体的书写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