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無極太極之辯,朱陸以後,繼續五百來年,影響深遠。這個辯論,並非僅是無極的有或無、先或後的問題,而是一個具有理論思維意義的哲學問題。 無極太極之辯,是由朱陸對周敦頤《太極圖說》的不同理解而引起的,但他們忽視了《太極圖說》與《太極圖》之間的內在矛盾,朱陸以後,其後學圍繞無極太極進行的爭論,都沒有注意到這  相似文献   

2.
众妙之门——北极与太一、道、太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詳盡地考證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神話學、哲學及巫術的四個根本性概念北極、太一、道与太極,指出這四個概念在語義上的互通來源於感覺上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之所以在中国古代人心目中產生乃是由於它們的確有一個共同的淵源,即它們都出自古人對天象的觀察、想象、體驗及模擬,這一奇特的文化現象在中國古代的發生与整合,使中国古代的科學、宗教、哲學乃至巫術等各個本來差異甚大的領域竟有了一個和諧秩序与內在邏輯,並强有力地影響了中国古代思維模式。因此,中國古代對以北極為中心的天象的觀察、想象、體驗与模擬,有可能是使中國文化迴異於其他文化的一個“众妙之門”。  相似文献   

3.
正郭店簡甫一出土,便以其豐富的內容震動學界。有學者斷言這批竹簡將改寫中國早期學術史和思想史。~11998年《郭店楚墓竹簡》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後,引起文史學者的極大關注,郭店竹簡研究成爲一時之"顯學"。~2最讓人興奮的是這批竹簡中有大批儒家簡。從孔子到孟子之間一百多年的儒學到底是什麼樣子,由於文獻闕如,我們一直很不清楚。這批竹簡的發表,塡補了這一空白(龐樸先生討論這批竹簡意義的文章就名爲《孔孟之間》,~3非常形象)。  相似文献   

4.
一 關於《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1873年4月,尼采到拜羅伊特做客瓦格納家,帶去了一部謄寫好的文稿,題為《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據瓦格納夫人柯西瑪在日記中記載,尼采在瓦格納的家庭聚會上宣讀了這部稿子,分兩次讀完.這是一本尚未完成的書的草稿,尼采自己在當時的一封信中談到這部稿子時説:"這整個東西距合格的書的形式還很遠,我將不斷鞭策自己,還須經過很長時間,才能嘗試再次——同一題目的第四次——寫作.我曾被迫為此目的進行極為特殊的研究,甚至無畏地涉獵數學、力學、化學原子理論等.  相似文献   

5.
閒讀錢鍾書先生的《小說識小》,为先生的博學所傾倒。文中曾謂:劉後村詩文好用本朝故事,王漁洋、趙甌北皆誹議之。按《後村大全集》卷四十三《釋老六言十首》之第四云:“取經煩猴行者,吟詩輸鶴阿師。”此詩前尚有七絕一首:亦用二事作對。《西遊記》事見南宋詩中,當自後村始。由绥先生的這一段話,引出了我想寫的這篇文章來。 劉後村者,南宋詩人劉克莊(公元1187—1269年)也。劉氏係福建莆田人,曾當到龍圖閣學士的大官。錢先生指摘的這首詩,全首是:  相似文献   

6.
(一) 《馬一浮全集》即將出版,該書的主編吴光教授約我寫篇序,實在不敢當,但出於對馬一浮先生的崇敬,我答應了.我必須說明,這篇“序”只是我學習馬一浮先生著作的一篇學習心得.  相似文献   

7.
學界對於《詩經》的研究持續了兩千餘載,學者們從史學、文學、詩學、經學等諸領域進行把握,可謂精深而周致.音樂學界通過“歌詞”把握音樂的結構意義,亦有相當收獲.由於兩周不具備記錄音樂本體之旋律音調的條件,這焉後人認知這一時期的樂文化造成局限.音樂學界與大學術界研究《詩經》所面對的文獻具有同一性,由於樂轉瞬即逝的“時空特性”,在缺乏有效記錄手段的情狀下對樂本體深入研究困難重重,只有透過文字去揣測樂之存在以及時人對樂之理解.樂是兩周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所謂《詩》《書》《禮》《易》《樂》《春秋》,爲“六經”之一種.  相似文献   

8.
宋立林 《中国文化》2023,(1):299-309
徐復觀將中國文化特性定義爲“心的文化”,并認爲“心的文化”乃是一種“形而中學”。其對“心的文化”與“形而中學”之獨特詮釋路徑,於新儒家群體中獨樹一幟。徐復觀高揚“心學”這一道德主體建構之路徑,對孟子、荀子、莊子及宋明心學之疏解極細密而深入,既出新解於陳編,又爲心學開生面。其强烈的現實取向,使其詮釋非虚無縹緲形而上的玄思,而是與現實社會共呼吸的的生命哲學。  相似文献   

9.
以著作宏富蜚聲海內外學術界的張舜徽先生,新近又問世了兩部宏篇巨著:一是他四十歲以前寫的未出版過的書稿的結集《舊學輯存》,三大册,九十多萬字;一是他花了三年時間到七十六歲完成的《中華人民通史》,也是三大册,共一百多萬字。從時間和年齡的跨度上講,這兩部書恰好向人們展示出一位一輩子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而辛勤耕耘的學者形象。  相似文献   

10.
《柳如是別傳》是陳寅恪先生留給我們的最後一部著作,也是他蘊釀最久、寫作時間最長、篇幅最大、體例最完整的一部著作。雖然由於目盲體衰,整部書係經寅恪先生口授由助手筆錄整理而成,細按無一字不是作者所釐定,無一句不經过作者學養的浸润。可惜作者生前未能看到這部嘔心瀝血之作的出版,應了1962年先生說的“蓋棺有期,出版無日”那句極沉痛的話。今年是《柳如是别傳》正式出版十周年,恰又是作者一百週年誕辰,為了紀念,本文詳盡探討了此一大著述的學術精神、文化意蕴和文體意義,提出《別傅》既是箋詩證史的學術著作,又是為一代奇女子立傳的傳紀文學,又是借傅修史的歷史著作。實際上是寅恪先生自創的一種新文體,特點是綜合運用傳、論、述、證的方法,熔史才、詩筆、議論於一爐,將家国興亡哀痛之情感融化贯徹全篇。如果說《論再生緣》是這種新文體的一種嘗試,《柳如是别傳》則是這種文備众體的典範。作者更辉煌的學術目標是通過立傳來修史,即撰寫一部色調全新的明清文化痛史。論者或謂《别傅》篇幅拉得太長,釋證詩文時而脱離本题,枝蔓為說;當我們知道寅恪先生的“主旨在修史”,便不會怪其釋證趨繁,只能訝其用筆之簡了。  相似文献   

11.
十年前,我們合寫《罪與文學》一書,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聚焦於罪意識與文學的靈魂維度的考察,試圖通過追問罪意識和文學的關係思考和檢討中國文學傳統的局限所在.在這樣的思考背景之下,西方猶太——基督教的原罪觀和懺悔意識很自然就被當成攻錯中國儒家原善觀和君子自省意識的"他山之石".正因爲這樣,我們寫了第五章"懺悔意識與中國思想、文學傳統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啓功先生在上個世紀40年代後期曾寫過四首絶句,因是宴席上唱和的即興之作,先生没有保留手稿,故而這四首絶句没能收進北師大出版社所出的《啓功全集》、《啓功年譜》,乃至2017年出版的《啓功評傅》也不曾提及這次值得一記的"雅集",自然也就没有談到這四首絶句。啓先生這篇佚稿夾在柴德賡先生的手稿裏面,由柴念東先生保存了下來。柴老是北師大老校長陳垣先生的弟子,也是啓功先生的師兄,是一位傑出、著名的歷史學家,他的手稿、往來書札、日記等均由其文孫柴念東先生整理并陸續發表。啓先生這篇佚稿由三位作者對其加以考證、解讀,希冀爲研究啓功先生的書法藝術、詩歌特色和生平交誼等方面填補一空白,也從側面揭示著名戲劇家李金鴻先生的一項不爲人知的才藝。更重要的是,從中還能看到在日僞統治時期,啓功先生用自己的方式保持了民族氣節。  相似文献   

13.
現代新儒家開宗大師熊十力對《莊子·天下篇》情有獨鍾,《讀經示要》多次提到這篇文獻,專門論及莊子時,亦僅涉《天下篇》和《大宗師篇》.十力不認爲《天下篇》是莊子後學所作,而認爲"當是莊子自序",因爲"其評判諸家,見高而識遠.文奥而義豐,恐非莊子莫能爲".①十力一生著述的主要成就同樣見於"評判諸家,見高而識遠",倘若如此,十力先生對《天下篇》情有獨鍾也就可以理解了.畢竟,《天下篇》是中國最早的學術史經典文獻.不過,這篇"莊子自序"之所以讓十力先生感到"極親切",首先因爲《天下篇》讓他看到了何謂"獨舆天地精神往來……"的"見高而識遠"(《全集》卷三,頁776)——十力晚年自號"漆園老人",想必舆此有關.  相似文献   

14.
國學在復興.國學歸根結底是"經典"之學.經典中最重要的是《論語》和《老子》.《論語》不容易讀,常被講成"行爲倫理學".《老子》則被公認爲哲學著作.但老子所講"道"究竟具何特點?老子哲學的性質究竟是什麼?老子是如何達到這一結論的?解答多種多樣.馮友蘭先生早年指出,老子乃形而上之"共相論"一類思想;1在以後的《中國哲學史新...  相似文献   

15.
賀昌群(1903-1973)字藏雲,四川馬邊人,著名歷史學家.曾就讀於滬江大學,後任職於商務印書館,抗戰期間任浙江大學、中央大學教授,1949年之後任南京圖書館館長、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副館長等職.先生治學範圍涉及宋元戲曲、中西交通史、敦煌學等領域,著有《元曲概論》、《漢簡釋文初稿》等. 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有賀昌群與吕叔湘、李小緣先生之間書信多封,這些書信作於1943年,為我們了解以上幾位先生之間的交往,以及先生治學等情况均有參考價值.  相似文献   

16.
遼西紅山文化遺址的又一重大發現 四年前,考古學家在遼寧西部發現了以女神廟,積石冢羣為代表的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各種文物和整理的各種遺跡曾轟動一時,到一九八九年,考古學家又陸續獲得若干重要發現,尤其是牛河梁巨型建築、遠古首領大型墓葬、各種精美的隨葬玉器等項,考古學界極為重視,包括美、法、日、印度等國學者在內的一些專家們考察實地後認為,這些  相似文献   

17.
近年出版的《羅振玉學術論著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收錄羅氏自少至晚各類著述,凡十二集十六册,煌煌巨帙,令人神往;若謂"羅王二家之學",這應該是繼《王國維全集》問世之後,概覽羅氏學術業績之最基本的文本①.卷首有一篇《總序》,是著名歷史文獻學家張舜徽先生作的,綜論羅氏學術偉績及其學術淵源,至爲透切.玆謹就《總序》述及之羅氏早期學業及其揚聲俞樾《茶香室筆記》相關史事,略作追踪與考辨.  相似文献   

18.
“實事求是”與“經世致用”,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學術思路。雖說为人为己、成德成學、有用無用之類學術分途的辨析,先秦以下代不乏人,但真正標榜並實踐儒家經世之學的,當推明清之際諸大儒;而把求是之學推到極致的,則是隨之而來的乾嘉學派。清代學者談求是與致用,態度都比較決絕;到了晚清,求是與致用之爭更演變成了既含學派又含政術的大論戰。這場論戰對整個二十世紀中國思想文化界的影響,至今仍未消除。這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學術是非之爭,更多的是體現適應傳統變革要求以及面對西方思想文化衝擊時中國知識分子  相似文献   

19.
季蒙  程漢 《中国文化》2015,(1):169-174
性命問題是儒學的核心,對這一問題的歷史情况,傅斯年有詳細的考辨。他説,他是在30年代始悟令與命、生與性的關係的,因爲令、命、生、性在古代思想史上極爲重要.傅斯年認爲,阮元的《性命古訓》是研究方法的範本,又是探討儒家道德論的原始見解的專題論文,最能表顯清代學者反對宋、明之學的立場。傅斯年談到,阮元與戴震不同,戴震主要是發揮自己的學説與思想,而阮元的研究,則是建立在統計的基礎之上的。這種訓詁學的方法,足  相似文献   

20.
編後     
正完全沒有想到余英時先生會離開我們。他是本刊學術顧問,也是我們中國文化硏究所的學術評議委員和《中國文化硏究所學報》的編委。本期原想組織一組悼念文字,看到兩岸學人已有衆多文章發表,我本人寫於去年春天的《"訪學記情":與余英時先生的談講之樂》,也經友人重刊於鳳凰網等網刊。剛好余先生爲方聞的《中國藝術史全編》撰寫的序言,有幸由我們刊載,謹以此作爲對英時先生的感念和追思。金耀基先生是英時先生的老友,幾十年相濡以沫,同時也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學術顧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