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简述了季羡林大师的生平事迹与学术成就,回顾了书籍在他一生的求学、成长和成才过程中的影响,着重从读者的角度阐释了季羡林如何通过利用国内外图书馆文献资源来成就自己的学业和研究,并探寻了他从个人的阅读学习生涯中所悟出的道理。  相似文献   

2.
三学季羡林     
国学大师季羡林去世了,他用他的勤奋和睿智,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学术成果。此外,他在为人处世的许多方面也都可以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我认为,季老的谦虚、正直、节俭,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3.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用一座图书馆来形容他是恰当的。中国上世纪50年代遘选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季羡林先生是他们中最后一个辞世的.季先生的离去无疑象征着一个学术时代的结束。  相似文献   

4.
季羡林季羡林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季羡林创建了东方语文系,开拓了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季老不仅学贯中西,融会古今,而且在道德品格上同样融合了中外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中国传统士大夫  相似文献   

5.
本月搜索     
李敖炮轰季羡林,学界哗然起风波日前,“文坛老顽童”李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口出狂言,矛头直指羡林。对于季羡林老先生在近日面世的《病榻杂记》中辞谢“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桂冠,李敖直言,他认为季羡林根本不是“国学大师”。“他是个很弱很弱的教授,就是语文能力还不错。别人全死光了,他还没死,所以他就变成国学大师了!这些桂冠,他三个都不及格的,根本轮不到他!……季羡林只是个老资格的人,根本轮不到他做大师。”  相似文献   

6.
品读     
<正>那些学问、学术,在我看来也只是为了更好地在这三寸讲台上教书育人吧。——在《季羡林谈人生》《牛棚杂忆》《季羡林自传》中,季老多次提到自己求学、教书、做学问的经历。他说:在我看来,我只是一名教师而已。……既然当了教师,那就甘为人梯吧,我学的越多,为学生们铺的台阶就能越长,他们的路也能走得更长远。……在任何时候,作为一名搞学术的人,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研究,对得起自己,更得对得起自己的教师身份。我这几十年的从教和学术经历如果算是成功的话,那也一定是源于坚持和专心致志。  相似文献   

7.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历时两年,于2010年9月终于完成了《季羡林全集》30卷的全部编辑出版工作,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季羡林先生学问博大精深,作为中国现代大师级的学者,他是古代印度语言学家,古代中亚语言学家,又是汉传佛教传播研究专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与社会活动家,有关著述在全世界皆有广泛的影响。笔者忝列《季羡林全集》编辑委员会中,作为特邀编辑获得了一次“走近大师”的宝贵机会,受益良多。故撰写此文,在缅怀大师终生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无怨无悔、求仁得仁的学者风范之余,或许对认识当下浮躁的学术风气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超级链接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的著作,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  相似文献   

9.
季羡林先生著作等身,被授予“学界泰斗”之桂冠,并在多个研究领域颇有建树。该文梳理了季羡林先生所著的各类文稿,结合他人对其语言及文化等相关研究的评述,发现季羡林的语言哲学思想分别以不同形式体现于他的语言研究、文化研究、翻译研究中,他的著述体现出极富哲学思想的语言学习观、语言研究观和写作观,这为学界认识和挖掘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全面把握季羡林先生的语言哲学观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他的作品,从其经典之作中汲取更多的思想养分。  相似文献   

10.
学术大师季羡林在下面这篇文章里讲述了自己的中学学习经历。初中的时候,他沉溺于钓大虾、青蛙,但在叔父的要求下,上了不少补习班。高中时,因为小小的虚荣心,一直保持着甲等第一名的好成绩。总结中学的学习,季先生认为自己是一个十分平庸的人。一个人成名以后回头叙述自己的经历,还能保持谦虚和诚恳的态度,是可贵的,这也许就是他在学术道路上越走越远的原因吧。  相似文献   

11.
读<季羡林人生漫笔>(以下简称<人生漫笔>),掩书而思,脑海中浮现四个大字:开慧"辞典".这部书对人生所能遇到的事业、情感、学术、命运、读书、研究等诸方面的重大问题,都能给以深刻的启迪,称其为开慧"辞典",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12.
季羡林不仅是学贯中西的东方学家,同时也是成就卓越的翻译家,但目前他的翻译思想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探究了季羡林的翻译实践活动,总结了季羡林翻译观的五个主要方面。最后指出.季羡林的翻译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译论,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他的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13.
老一辈学者的读书生活——以季羡林、王元化先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7月11日,当代中国两住学术泰斗——季羡林和任继愈同日辞世。在这个需要大师的国度,在这个大师稀缺的年代,一天之内竟然陨落两颗学术巨星,这是中国文化界灰暗而哀伤的一天。因为他们不仅是北大精神的代表,更是执着体认中国文化和精神的象征。痛悼之下,不禁让人又怀念起去年5月9日在上海辞世的王元化先生。同为当代国学的象征性人物,他们的相继辞世不仅是国学领域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更预示了大师云集的20世纪已毅然决然地渐行渐远。也许只有不断追忆他们曾经的学术生涯,才能为今天接续上一世纪的思想盛世。为此,我刊特刊登季羡林先生关门弟子、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近两年在全国多个读书论坛上的演讲《老一辈学者的读书生活——以季羡林、王元化为例》。在当今中国的学术界,季羡林和王元化是两位大师级的人物。季先生的学问敦厚笃实.王先生则相对活跃善辩一些。他们都是当代中国知识份子的楷模。阅读“老一辈学者的读书生活”.回味且深思他们读书与生活二者交融的人生历程,这其中,我们想传达的不仅仅是一种读书的理念和实践.更是老一辈学者真实、自然的人生态度。这也正如季羡林的学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对季先生的评价:“他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无法和周围的人加以区分。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无声地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他如同一粒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无比浑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中。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伟大只能是它自身。”虽然是对其老师的评价.但用来表达对于像任继愈、王元化等大家的感悟依然恰当。  相似文献   

14.
王选 《科技文萃》2005,(6):128-131
季羡林先生根据他70多年的学术生涯提出了下列公式: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数学大师陈省身把他的成功归结为四个正确:在正确的时间,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去到了正确的地方(去了德国而不是别人都想去的美国),找到了正确的老师.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报》报道,为了纪念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诞辰100周年,由其子季承授权、武汉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纪念季羡林诞辰100周年图文纪念版文集近日面世。该文集共包括5部作品:《季羡林自传》展现了他的奋斗经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病榻杂记》收录了季羡林自2001年住院后在病榻上所撰写的文章,涉及生死观、思想道德等诸多方面;《季羡林谈人生》  相似文献   

16.
提起季羡林.人们总会把他与北京大学东方学系联系在一起。是的.从1946年留学回国到北大创办东方学系.直至现在,季羡林一直没有离开过东方学系。五十多年采.中国的东方学就是季羡林,季羡林就是中国的东方学。  相似文献   

17.
季羡林先生是闻名中外的学者、教授,其涉足学术领域之广世间罕见,被誉为兼容百家、学贯中外的学界泰斗。第一次听说他,是和一个故事有关:在北大燕园,一位刚入校的新生面对一堆行李无可奈何之际,正好季先生路过,那位新生焦急中竟央求这位"老师傅"帮帮  相似文献   

18.
编外讲师是19世纪德国学术职业生涯整体设计的一个创新,它与讲座教授分别作为起点和顶点,共同构成完整但陡峭、充满风险但富有吸引力的德国学术职业道路.编外讲师制度为我们思考如何选拔学术接班人、如何晋升教授、如何激励大学教师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教育科研机构作为一个学术组织,也需要有凝聚力与吸引力。教育科研机构凝聚力与吸引力的形成可以依靠经费充足、待遇丰厚等物质方面的因素,但作为一个学术组织,最重要的是营建学术探究氛围、培养学术吸引力。学术吸引力作为学术组织凝聚力与吸引力的核心要素,是整个组织学术能力与实力的外在表现。培养学术吸引力的关键在于整合机构内部学术能力,并通过恰当形式把整体能力表现出来。教育科研机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整合机构内部学术能力:l培养研究人员的学术能力。机构的学术能力首先来自于研究人员的学术能力。培养与发挥研究人员的学…  相似文献   

20.
正一、起:感知"怀念"师(播放季羡林小时候与母亲对话的录音):这是我国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小时候和妈妈的一段对话。你们猜猜他是谁?生:季羡林。师:录音中的母亲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感觉?生:她很爱她的孩子,很关心她的孩子。师:这样一位慈祥的关心、自己孩子的母亲在季羡林先生二十岁的时候,却永远离开了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生读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