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维奇 《师道》2005,(5):26-26
《桃花源记》一中,“外人”一词共出现了三次:“悉如外人”、“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这里的三个“外人”意思都一样吗?九年级语上册(苏教版)《桃花源记》一对“悉如外人”中的“外人”的注释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也就是说,教材对上述三个句子中的“外人”的解释是一样的。真是这样吗?笔以为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
口头禅是指经常挂在嘴上且没有意义的空话,是一个人长期习惯化了的语言。北师大心理学博士窦东徽认为:“口头禅是人内心中对事物的一种看法,是外界的信息经过内心的心理加工,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语言反应模式,以至于出现类似的情形时,它就会脱口而出。”在一定程度上,  相似文献   

3.
释“锄粳”     
新编高中《语》第一册对《过秦论》中“锄耰”的解释是“古时的一种农具。似耙而无齿”。笔认为这个解释不妥,“锄耰”应是两种农具。  相似文献   

4.
口头禅是一种长期习惯化的语言,属于一种无明显意识的言语表达行为。本文所例举的,单指教师在纠正学生违规行为过程中,那些极具“杀伤力”的口头弹。我们千万别因为其“无明显意识”而忽视,正如心理学上所说,“无意识的东西往往是最真实的。”这些口头禅扎根在教  相似文献   

5.
李正强 《辅导员》2010,(2):26-26
“口头禅”,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原指和尚常说的禅语或佛号,现指经常挂在口头上而无实际意义的词句。可就是有些“无意义”的词句,经我们杨校长一说,却让老师们兢兢业业,肝脑涂地。  相似文献   

6.
清明时节回乡下扫墓。出了火车站.接站的亲戚领我穿过站前广场,直奔一条僻静的小街。“我们不能在那边叫车吗?”我指着那些在广场上待客的出租车问。“哦.我们的出租车在那边。”亲戚向小街的方向一指。我有点不解。“他们找的是熟人。”早到一天的哥哥插进来解释了一句。熟人?我更加不解了。“为什么要找熟人呢?”“咳.反正要用车,把活给熟人不比给外人强吗?”亲戚的回答马上让我想到“关系”这个词。  相似文献   

7.
“补白”《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报刊上填补空白的短文”。“补白”作为一种操作技巧,经常被用在绘画上,近年来,语文教学中也常常采用“补白”的方法。语文教学中的“补白”,作为一种阅读教学中的操作技巧,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与课文有关但课文没有写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解释和说明,使教学内容更加周密、清楚、完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补白,可以是书面文字、师生语言,也可以是图像、网络资料。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补白”补什么呢?一是诗歌、散文的意境补白诗歌、散文的意境指的是生活图  相似文献   

8.
一、减负,真的减了吗?在进行探讨之前,我们先要明白何谓“减负”?“所谓‘减负’,主要指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很明显目前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存在“超标”的现象。学生因为课业  相似文献   

9.
<正> 有人在讲语法时,把短语“心上”分析成“心的上面”,认为中心词是“上”,心是限制性的词。乍一听还可以,但仔细一想总觉得不顺畅,难道还有“心下”吗?那心的上面指的是哪部分呢?其实,心是名词,而“上”的意思《辞海》里有二十几种解释,有表方位的如:上盖、楼上;表等级的:上级、上校;表示物体表面的:墙上、衣服上等。之所以把“心上”说成“心的上面”是把“上”当作方位词来理解了,造成重心前移,心的意思轻了,显然不妥。古人认为“心”是思想的器官,人的观点判断、智慧、演算、推理乃到邪恶的念头都是从心脏里产生的。《礼  相似文献   

10.
每月谈     
口头禅本佛教语,指不能领会禅理,只是袭用禅宗和尚的常用语作为谈话的点缀,后来指说话时经常挂在嘴上但并无多大实际意义的词句。 不知何时,口头禅被我们的一些老师引进到课堂上,诸如“是不是”、“对不对”、“这个”、“那个”。“嘿”、“啊”、“是啊”、“当然”、“那么”、“好”、“哼”、“嗯”、“咳咳”之类的口头语,满教室乱飞。有位老师上课时爱说“当然”,据学生粗略统计,该老师一堂课竟“当然”了60多次,因而被学生戏称为“当然先生”。这种无意识重复的口头禅,没有任何语义,不仅给人大量的无用  相似文献   

11.
肖蕾 《今日教育》2006,(7S):43-43
何为“口头弹”?据《辞海》解释,“口头禅”原指不懂佛教经义而空谈禅理,后来泛指经常挂在嘴上而没有意义的空话。“口头弹”是一种习惯性的语言.苦者每次运用时,可能出于无心。然而,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听者的理解总难免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教师的“口头禅”是教师长期习惯化了的语言,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但却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教师对于某人某物某事的“特定”印象。  相似文献   

12.
唐琳 《学子》2003,(2):26-26
“多多益善”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试想想:“多多”真的“益善”吗?看一看哈尔滨市第一中学的唐琳同学是怎么说的。有很多人认为“多多益善”,而我觉得“多多”未必“益善”。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度”的问题。在“度”以内,“多多”就“益善”;若在“度”之外,“多多”就未必“益善”了。“画蛇添足”这个故事已为我们熟知,画蛇的人就因为多面一笔,将一幅本  相似文献   

13.
有些汉字意味极长:“错”与“读”即是。先说“错”,错明明是一种糟糕,但“错”字里头却偏偏带个了“金”字。邪了!难道“错”真的有金子般的价格?细细地想想,还真的是这么回事。这就是错误乃是一种教训,能从反面给人以启发,每经历一次错误,也就聪明了一点,这便是“错”字带“金”的道理。我们所说的“失败乃成之母”和“吃一堑长一智”,是说“错误”有用,它能使人猛醒。从这一点上,也的确其价如金。让我们再看读书的“读”字。“读”这个字左侧为“言”,这好懂———书中的确有“言”。人们读书时,的确能读到不少“至理名言”。那么,为什么…  相似文献   

14.
三味书屋是清朝末年绍兴城内颇有名望的一所私塾,是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的地方。现在,三味书屋占地约35平方米,是鲁迅故里景区的一部分。“三味书屋”的牌匾是清代著名书法家梁山舟写的。“三味”指哪三味呢?解释至少有五种。第一种,三国时的学问家董遇曾说过:冬天是一年中多余的时间,夜晚是一天中多余的时间,阴雨天是晴天多余的时间,劝勉人们应当利用一切空余的时间来努力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对董遇的这一说法极为赞赏,曾作诗说:“此生有味在三余。”后来,寿镜吾的祖父寿峰岚认为,学习中就要凭借“三余”精神努力进取,并据此将“三余书屋”…  相似文献   

15.
缺“1”不可     
于青玉 《下一代》2010,(6):20-20
许多人认为,“1”是微不足道的。真的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16.
释“论语”     
在教读《论语》选文时,经常有学生问:“论”为何要读作“lún”?“论语”是什么意思?这部著作为什么要以“论语”来命名?有些老师对这些问题或者各持一说,莫衷一是,或与学生一样,不知所以。而广西民族出版社《〈论语〉赏析》一书的解释是:“《论语》就是孔子的论和语,论就是议论,语就是告知,使人有所觉悟。”这纯属妄加揣测,不得不予以辨正。  《论语》之“论”之所以读“lún”,是因为此处它是个通假字,其本字即古体字是“仑(lún)”。《说文》段注:“论者,仑之假借。”“伦、论字皆仑会意。”那么,“仑”又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17.
对《“啄雌鸽杀”的“杀”是表结果的不及物动词吗?》中的一些解释提出疑问,经论证认为“啄雌鸽杀”是“隔开”型动补结构,“杀”是表“死亡”结果的不及物动词,并就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8.
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 ,课文对“别枝”的注释是 :“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为什么会认为“别枝”的原意是“另一枝”呢 ?原来古代没有“另”字 ,要用到“另”字的意思时都写作“别”。这样古代的“另”字就兼有了“别”和“另”两个字的意思。到底解释成哪一个字就得结合具体语境下判断了。“别枝”在此处解释成“另一枝”很不妥当。因为不通 ,所以又由“另一枝”再进一步解释成“树枝”。这同样很牵强 :为什么“别”字的意思完全消失了 ?词意变化的轨迹不清楚。我认为“别”字在这里就是“离别”的“别” ,“…  相似文献   

19.
王实甫《西厢记》中有一段广为传诵的曲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般认为“碧云天,黄花地”是由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脱化而来。王实甫为什么要把“黄叶地”改为“黄花地”呢?仅仅是为了避免抄袭之嫌吗?笔认为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20.
当“生成”成为时尚、“探究”成为新宠、“朗读”成为标签、“点拨”成为流行之后,语文课堂真的就“新”起来了吗?真的就能“一路走好”了吗?恐怕未必。一、课前预设与现场生成在新课程时代,“预设”与“生成”是一对充斥我们耳鼓的“姊妹”词汇。一个是“预先设定”,一个是“即时产生、形成”,到底谁为重?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语道出了“预设”的重要性。但是,课堂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主体、客体、本体、媒体等的关系随时都处于不断转换之中,如果教师为“圆满”完成“预设”教程而一味抢时间、赶教案,生硬施教而少有“花絮”,则学生必然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何谈主体地位和愉快发展? 教师要想上好课,认真加以“预设”绝对是“必修课”。但是,“学为主”的理念却又要求教学进程必须随机渗透,现场生成。“预设是必须的,但生成更是鲜活的。”其实,那些听起来“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