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孙晓芳 《学子》2012,(12):23-23
一、情境的设置,应让学生自然地把握情感基调目前,被选入教材中的任何一个文本都具有各自的"独立存在",这个"独立存在"是作者在创作文本时的一种价值定位、一种心理诉求、一种情感积淀……正是这个"独立存在",才使这个文本有别于另一个文本,正是这个"独立存在"才让文本彰显出别样的风采。而这个"独立存在"首先表现为文本特有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江宇林 《现代语文》2010,(10):51-52
有人把文本的标题比作眼睛,因为读者与文本一照面,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双"眼睛",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标题更像文本的门户,通过这个"门户"老师可以携着学生更快地走进文本。阅读设计者如果能注意细究文本标题,抓住文本标题的特点精心设计,  相似文献   

3.
如"花香无影却意蕴万千"一般,"空白"是一切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给读者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美妙空灵的艺术感受。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空白点,为文本、学生、教师提供了融会贯通的平台。教者应根据文本特点,抓住空白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巧妙练笔,让学生植根于文本,  相似文献   

4.
王开平 《学子》2012,(12):25-25
一、课前预习中的"问"1.教师首先要备好"问"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文本,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做好充分准备,否则,教和学只能是停留在皮毛之上,抓住文本,吃透教材才会成竹于胸,而在研究文本中教师要设置若干个问题,还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梯度及针对性,顾及每一个学生,激发所有学生的思考兴趣,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占据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江山的当下,高中论述类文本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文本比例在教材中所占较小,不少老师重视不够,常常只挑选其中少数几篇学习,教学被弱化、边缘化了。教学模式化倾向严重,没有突出文本体式,没有抓住核心,只关注"说什么",而忽视"怎么说",教学流于表象,流于肤浅。  相似文献   

6.
张明 《考试周刊》2012,(83):28-29
语文阅读教学要善于发现文本特质,抓住文本特质教学进行一课一练,一练一得,课课有得,得得相联。语文老师要练就一双能发现文章特质的慧眼,善于学会沙里淘金找到其特质,教学中抓住特质"气氛",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抓住特质"规则",步步深入、积淀人生;抓住特质"想象",自主体验、潜移默化,让学生进行听、说、读、思、写的语言实践。  相似文献   

7.
阮直 《成才之路》2010,(30):I0004-I0004
中国的教材无论是儒家文化主导的1949年之前,还是苏俄主义主导的1949年之后,都有一条主线。这个主线是我们始终坚守的"核心价值观’,这个"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就是"道"。以语文教材为例,从来就不是以语文的基础知识为轴心选择文本和展开语文教学的,而是主张"文以载道""不载道"的语文再经典我们也不闻不问。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认为教材是最基本的文本资源。"教材是一种潜在的文本,而不是现实的文本。""教科书只是教学文本中的一类,它们是供师生学习和研究的,既成的读写文本,是经过教学论加工过的专业文本。"编写教材的"对话型"理念的一大转变是从"教本"转向"学本"。这种"学本"即"潜在文本",它需要读者(教师和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当然,编者的意图要考虑到读者与教材主动对话的兴趣和意图。  相似文献   

9.
文本解读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教师倾听文本目的是为了找寻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对接点。以"三味课堂"为价值追寻的教师文本解读当务"本"。即关注教师本身,以读者的立场去倾听文本;关注教材本体,以编者的立场去倾听文本;关注学科本质,以教者的立场去倾听文本;关注儿童本位,以学者的立场去倾听文本。  相似文献   

10.
飞机起航,帆船出海,都有一个起点,语文教学也有一个起点,那这个起点在哪里呢?沈大安先生说:"要上好课,文本细读是基础。"语文教学的起点在文本解读,因此,教师首先要静下心来,潜心涵咏,从语言文字入手,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把握教学内容,并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我们语文教师,可以从哪些视角去解读文本呢?不妨从以下视角开始。  相似文献   

11.
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本色,是语文教学的根。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富有思想感情,蕴含着语言、思维发展的无限空间。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用一双语文的眼睛"挑选、找准"文本的语言训练点,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做教材(文本)的开发者、运用者.本文试从“阅读文本,整体感知;细读文本,抓住秘妙;深入文本,多元解读;深入文本,多元解读”几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悟.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依靠语文教材,用好文本,抓住文本中的写作规律,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思想情感。那在教学中如何找准落脚点,引领学生进行丰富而灵动的言语实践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相似文献   

14.
宗华 《广西教育》2012,(14):49-50
语文教学能否高效,在于教师能否找到生活世界和文字世界的联系点。笔者认为:这个联系点就是文本语言。"文本语言"是作者在文中表达思想感情的书面语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本语言,让文字世界"活"在学生们的精神世界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让学生成为有很强的感受力并善于表达的人。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在"教"上费心思,在"做"上花力气,却很少引领学生在"读"上下功夫。很多人只强调教师要钻研教材、解读文本,而没有强调让学生走进教材、读懂文本。长此以往,学生"读"数学的能力日益退化,终将难以真正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活,促进知识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16.
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从研读、研透教材开始。研读教材是教师与文本进行个体对话、交流的过程。教材中的文本基本都是"文质兼美"的,静下心来,反复阅读,仔细品味,不正是语文教师的一种享受吗?教师研读教材,应该做到"走进教材"和"跳  相似文献   

17.
佘同生 《广西教育》2011,(25):15-16
教学小学高年级语文,贵在让学生抓住文本特点,坚持读中学写。所谓文本特点,首先是文体特点。教学不同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文体特点,并在领悟文体特点的基础上学着写一写,经历一个"发现特点—领悟特点—读后练写"的过程。这个发现、领悟、仿写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小学语文教师要使用好语文教材这个"例子",善于发掘文本中的典型范例,抓住文本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引导学生开展迁移式、转换式、想象式等各种形式的小练笔,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懂得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不断丰富写作经验,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是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的体现,凸显出鲜明的个性风格,其特征的形象性,个体性和模糊性,使文章呈现出许多虚点。语文教师应抓住文本中这些虚点,大胆引导学生去挖掘,去想象,去拓展。于"无字之处"补白,于"以虚代实处"审美,于"戛然而止处"想象,于"主旨开张处"拓展。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20.
当下语文教学重视单元主题的确定,十分有意义,但随之却造成了单元主题的确定多凭教师个人意志,以文本的人文意义为主要依据,忽视文本的原生价值、编辑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这一现状。单元主题的确定需要实现一个"主张":单元主题应充分尊重教材,不随意破坏教材体系,以形成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做到三个"根据":根据文本体式、文本的原生内容价值和语文课程标准确定单元主题,在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方面皆得到保证;达成两个"切合":切合当下的教改方向和学生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