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正超 《天中学刊》2011,26(6):66-71
唐河方言中的否定标记[mu33nai42]和[mu33[]iou24]的本字分别是“没得”和”没有”其中“没有”和普通话中的“没有”功能相同,既可以作动词又可以作副词;而“没得”则只承担了其中动词的功能,但比“没有”作动词使用频率要高。它们都经历了从受古汉语词组“无得”或“无有”类化为“没得”或“没有”的过程,然后词化为动词,“没得”在共同语中进一步虚化为指代性否定副词。  相似文献   

2.
从古今语音演变规律和文献用例两方面入手,认为临猗方言中表示“啄食”意义的[^ctao]本字就是“啄”;表示“食用油在低温时凝固”意义的[ctcS^h ]本字就是“蛰”;表示“用容器存放”意义的[ccS ]本字就是“盛”;表示“接住”意义的[ccsē]本字就是“承”。  相似文献   

3.
商城方言常用词“就”现多被记音为“斗[t?u51]”。基于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发现商城方言“斗[t?u51]”的本字为“就”,应是方言词文白异读的当代遗存。通过“就”与“斗”的古音及其演变考察、普通话“就”与商城方言“斗[t?u51]”在当今各种语境下的词义对比及对应关系考辨,可进一步确定“就”为“斗[t?u51]”之本字。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考湖南省娄底市新化方言中作结果补语的[tcyō45]的本字。本文从语法语义、音韵及次方言三个方面来考证[tcyō45]的本字是“当”。  相似文献   

5.
“之”、“其”等古汉语代词 ,曾经被当作第三人称代词。比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 979年版的“其”字下第一个义项即明确为“第三人称代词”。 2 0世纪 80年代后 ,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指出先秦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 ,本来是指示代词的“之”、“其”等可以起第三人称代词的作用。考察当今四川南部某些方言的第三人称代词 ,可以为这个结论提供在当今方言中仍有遗存的例证。川南泸州市方言和邻近的宜宾市辖的江安县、南溪县方言中 ,“他 (它 )”、“他 (它 )们”读为“[l ]”、“[l ]们” ,“这边”、“那边”的…  相似文献   

6.
湖口方言[nau~(211)u~0]一词不明本字,意思是"感谢"。然而,无论从语流音变推理,还是从文献材料考察或从周边方言旁证,在湖口话中作"感谢"解的[nau~(211)u~0]记作"难为",都是合情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词汇的丰富,除古语的承用之外,方言的利用也是原因之一。《公羊》多齐言,《淮南》多楚语,传统训诂学也把杨雄的《方言》包括在内。因为我国古书所采用的书面语词汇,大多以京都的语汇为基础,吸取各地方言;研究训诂学,也应该采集汉语各地方言中有用的材料为佐助,考释出本字来。 “本字”,是训诂学中的常用术语。所谓“本字”,指与它所记录的词的意义直接、完全吻合的文字形体,而义与形是不是吻合,就得考释该字是否用本字。如果不是,就得深入一步探求本字。这是训  相似文献   

8.
湖南汝城话中存在一个《汉语方言语法类编》中所说的“先行体”[tε1],从语义看,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缝”和“再”,意义还很实在,应为副词。文章从字音、语法、语用方面对[tε1]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描述,认为[tε1]的本字应为“绕”字,目前正处于虚化中。  相似文献   

9.
开封方言本字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封方言中的一些词来源于古汉语,因为这些词没有被普通话继承下来,开封人也只在口语中使用,很少写下来,因此人们已经不知道这些词的书写形式,即本字。利用古代字典辞书或字形分析可以考证一些开封方言词语的本字,为人们认识本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考察在《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第一卷)中出现48次的多义词"邁(噧)",认为:"邁"字应当属于方言借音字("噧"当属自造字);戏剧中的用字往往为音读服务,因此"邁(噧)"是用来记录莆仙方言中音读为[mai5]/[me5]的含义;通过与《说文》《广韵》及临近方言的仔细比对考察,方言用字"邁(噧)"的本字应当为"覛(古之觅)""糸",当"邁(噧)"表示"准备;查看、寻找;接待"义时本字为"覛",表示"慢"义时本字为"糸"。  相似文献   

11.
潞城方言属于晋方言上党片的潞州小片。在潞城方言中,完成体表示动作或事件在某个参照时间已经完结或产生了某种结果,常用体标记有“喽1[1 u]”、“啦[la]”、“下[c?]”、“将[tciaη]”。  相似文献   

12.
山西中部方言“改汝”意为“嫁女儿”,其本字应该是“解女”.“女”读为“汝”与“黏”“碾”读为[z]声母一样,是“中古汉语娘母字不规则变化的残迹”;“解”在唐代便产生了“送”的意义,科举考试中的“解”举子与结婚“送女”在仪式上存在很强的一致性,因而用“解女”一词表达“送女”之意.陕西方言表示“吝啬”的“啬皮”,河东方言叫做“贫僧”,其本字应该是“贫啬”.河东方言里“啬”可以白读为“僧”;陕西方言读为“啬皮”,是“贫啬”逆序变化后“贫”字进一步丢失韵尾演变而成.  相似文献   

13.
潼关方言“了1[.li?]”是动词“了”字声调虚化的结果,“了2”有[.lia]和[.li?]两种语音形式。潼关方言常见的“V了1N了2”式可以分为动宾式和动补式两种;潼关方言可以如普通话那样说“吃了1饭了2|嫁了1人了2”,也可以如西安方言那样以把字句的形式来表达;潼关方言“V了1N了2”等形式具有宽泛性,其谓词限于动宾式结构、动补式结构或形容词。潼关方言的“了”字还可以表示假设等;潼关方言“了2”的语音形式([.li?]或[.lia])常常可以处于“了1”的语法地位,而处置式把字句里的“了1”不能是“了2”的语音形式。  相似文献   

14.
新晃方言中有些词语的说法非常特别,如“弄个[noko]”(即“这样”)、“官(念阳平)[ckuan]”(即“自己”)等。按读音写出来的汉字显然都不是本字,有的根本找不出同音的汉字。这是语流音变的结果,可从语音同化、合音等方面分析这些词语的音变原理。  相似文献   

15.
宁乡方言的代词“[n′]”可分为人称代词“你[n′41]”和指示代词“口[n′^24]”后者和表远指的“那”,表近指的“咯”在认知视角上有差别。“[n′^24]”和“你”的对立源于上古的“若”和“尔”的对立,“[n′^24]”本字应为“若”。文章从认知视角的差别上推测了上古“若”分化为“那”和“[n′^24]”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记录方言的原则和确定方言本字的条件,对《黔阳县志·方言卷》所录湘西方言词语(hāi)的本字提出异议。作者通过字形、字义和古音演变几方面的分析,确定这一方言词语的本字应为“娭”。  相似文献   

17.
闽南方言是汉语中保留古汉语成分比较多的一种重要方言。因此,对闽南方言词语的用字的考证,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仅有助于对闽南方言的源流作更深入的研究,而且对汉语史及汉语词汇学、训诂学的研究也有促进作用。 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汉语方言研究室主编的《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下简称《词典》)的问世,为闽南方言考本字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词典》的编者根据古今语音的演变规律以及音准义对的原则,考求出了一大批音义相符的方言本字。  相似文献   

18.
在宜都方言中,“哒”[ta]字是个比较常见的助词,主要被用作动态助词、结构助词和语气词三种。对方言“哒”字的进一步深入考察有助于我们对汉语普通话中与“哒”字相近的助词的理解和学习,同时深化对方言中助词的整体认识。笔者对宜都方言中助词“哒”的考察除了引用宜都方言的实例进行分析,还结合汉语普通话中有类似语法意义的词汇以及相近方言对“哒”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吴方言内部分歧显著,但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成分.吴语区学生在学习外语、古代汉语的时候,应充分利用自己方言中的语言因素.在学习英语时,应借助吴方言中存在的古浊塞音、浊塞擦音、浊擦音、舌叶音、喉音等来帮助发好英语中的这些音;在学习古汉语时,也可运用吴方言中存在的大量入声字和古语词的语音词汇优势,帮助理解和掌握古汉语中的音韵和词汇知识.总之,在学习英语和古代汉语时,吴语区的学生应尽力发挥方言对英语学习和古代汉语学习的正迁移,克服普通话的语言因素对上述语言学习的负迁移.  相似文献   

20.
“本字”是指与口语中的“字”音义相合的“本来的字”,考本字一般是考求某个方言词在宋代以前的文献中的字形、字义、字音。在遵循音、义双合的原则下,通过历时溯源和共时比较、印证,对濉溪方言本字进行考证,从而弄清其中一些词汇的写法和特点,这对于濉溪方言的整体研究将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