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军伟  刘海强 《武当》2006,(11):34-35
李康先生,号弹铁楼主。自幼博览群书,稍长即四处寻师访友。因缘分所至,终于得到丹鼎派、剑仙派、上清派等道脉修真口诀;在武学上,终得心意拳、太极拳、佛汉锤、大成拳、八卦拳、八卦锤之真谛,堪称当今武术界武道合修,且有真知灼见的研究家。著名武术家、“中华武林百杰”称号获得者、朱砂掌名家杨永先生曾题赠墨宝:“由武入道,性命双修——赠李康贤侄”,以示嘉许。  相似文献   

2.
一、日本武道的含义武道的产生包括武士及武士集团的出现、刀剑的广泛使用、武道技法流派的形成以及武道理论的成熟等一系列过程。公元9-10世纪日本武士登上历史舞台。在日本古代社会,剑被供奉在神社,是兵器中非常重要和神圣的一种。约公元11世纪,刀剑代替弓箭成为主要兵器,这大约是在日本源氏、平氏战争期间。到足利幕府时代,战争繁多,一些武士将实践中的刀法的经验、体会加以分析、整理,并使之体系化,这些武士成为后来各武道流派的始祖。从室町幕府中期至日本近代,日本武道技法流派相继形成,并自成一派。江户时代以后,武…  相似文献   

3.
李滨 《精武》2007,(1):38-39
一、太极武道为李博与李春茂传授河南省博爱县唐村李氏八世祖李春茂,乃李伦、李仲、李俊、李岩之生父。李春茂拜千载寺、太极宫武道长李博为师,习十三势拳、剑、枪艺,学而有成,是太极拳传世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著有《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等太极武道著作。《李氏家谱》八世李春茂辞条:“春茂,字廷璧,号叶蓁,配赵氏、辛  相似文献   

4.
李康先生,号弹铁楼主。自幼博览群书,稍长即四处寻师访友。因缘分所至,终于得到丹鼎派、剑仙派、上清派等道脉修真口诀;在武学上,终得心意拳、太极拳、佛汉锤、大成拳、八卦拳、八卦锤之真谛,堪称当今武术界武道合修,且有真知灼见的研究家。著名武术家、“中华武林百杰”称号获  相似文献   

5.
武宣 《武当》2013,(7):31-31
为推动武术全民健身月活动,5月11日,新野县武术协会举办了由联泰公司冠名的"联泰围栏杯"新野县首届太极拳比赛。新野县气功站、新野县功夫馆和问鼎武道馆等代表队,在开幕式上分别表演了八段锦、少林拳、刀术、双节棍、跆拳道击破和太极拳剑等精彩节目。  相似文献   

6.
安子 《武当》2001,(2):31-32
相传周朝老子创聃道玄学,传武将函谷关令尹喜。尹喜隐太和山习武修道,创武当武学,后人称老子为玄,尹喜为武,此二真相合谓“玄武”,称北方之神。到唐朝,安庆府人李道子尝居武当山,创先天拳;公元710年,歙州人许宣平创三世七,亦名长拳;但都不叫太极拳,也均无确切考证。  相似文献   

7.
唐黎标 《精武》2006,(8):45-45
在武侠小说中,武功是江湖中人在江湖上存在、立足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武侠小说描绘的主要对象之一。一部武侠小说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成功地创造和描写了“武”这个因素。事实上,在新派小说中对侠作用的偏重即意味着对武作用的减轻。武侠小说是武和侠相结合的一个文学类型,其虽然以侠而非武为主,但侠却需要武来支撑。金庸也很重视这一点,并且是认真地去创造和描写江湖人物的武。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金庸所描写的“武”不光依赖着剑、  相似文献   

8.
胡伟容 《精武》2003,(4):8-9
我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自幼喜武,十几年来修炼太极拳,年轻时学练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以及42式、48式太极拳、太极剑,近年来专修吴式太极拳、剑。  相似文献   

9.
武痴成均     
甄实 《武当》2004,(9):65-65
初次见到许成均.是在青城山一次武林盛会上,他给我印象最深是矮胖而灵敏。他身高1.69米.体重110公斤.手脚干脆利落.动作灵敏异常;他是典型的武痴,一天到晚滔滔不绝所说的全是传统武术。  相似文献   

10.
据国际剑联器材委员会报道,两种新型材料制成的剑条问世:玻璃纤维剑;合成纤维剑。这是欧洲航空工业的科学家们经多年研究而试制成功的,首次展示是在1995年7月举行的国际剑联代表大会上。目前,这种剑条的推广前景已得到国际敛联器材委员会的认可,但纤维剑现在还只适用于花  相似文献   

11.
送马杰先生     
乔汉 《武当》2014,(1):39-39
津门奋蹄九十年,日月风雨武当剑。今朝踏云飞升去,丹心谱诀留道山。近日,惊闻年近九旬的武当丹派传人马杰先生仙逝,怀念其一生弘扬武当,第二届武当演武大会还活跃异常,在武汉向大会赠条幅,将《武当内功太极拳》书稿赠留于我,感而慨之:人生一世皆为客,世事无常均是道。  相似文献   

12.
中日现代武术(武道)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旭旭  袁镇澜 《体育科学》2001,21(6):28-28,31
采用文献资料法、现场考察访谈法,探讨中国武术与日本武道之同异。主要结论:中日两国都把武术作为传统文化加以保护发展,由于历史与观念的差异,日本人崇尚武道,尊敬理想化的武士,把武道作为教育的手段,作为完整人格形成之道推行,习武阶层较广;中国传统崇文轻武,以圣人贤士作为偶像,中国人注重表现武术内容的多样性和艺术性,重视武术的健身、怡情与竞赛,习武的群体集中在弱势群体中。  相似文献   

13.
武兵 《武当》2007,(4):34-36
边腿,又称鞭腿或横扫腿,是散打、泰拳及自由搏击等众多优秀武道的主打腿和杀手锏。在实战对搏中,边腿可谓是威力四射,抻武难敌。然而,敝人通过多年的研修,今所推出的力破边腿之精招妙法则是边腿的必杀克星。其效果究竟如果,敬请广大武者亲试,亲感。  相似文献   

14.
张力 《精武》2006,(11):39-39
《霍元甲》是李连杰全程参与创作的电影,他试图通过这部影片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武术生涯。李连杰曾提到其中的“武学三境界”(手中有剑,心中有剑;手中有剑,心中无剑;手中无剑,心中无剑)不仅是对武术境界的描述,也是对人物性格、段落主题乃至影片主旨的定性。一、手中有剑心中有剑剑在手中,便成伤人之举;剑在心中,则有害人之势。这一阶段霍元甲对武术和人生的理解,也只停留在“强其筋骨”和“胜者为王”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5.
武术散打的武德和行为规范的重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军  解勇 《体育学刊》2002,9(5):65-67
结合日韩武道精神,分析了武术散打武德及行为规范的现状,认为重订武术散打练习的行为规范以重建散打运动的武德,是发挥武术教育培养功能的一条重要途径;指出重订行为规范应注意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换,确立现代价值目标,提倡新时代“忠”、“礼”精神3个方面;制定了“武术散打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6.
吴式太极拂尘剑,是哈尔滨市呈祥武术俱乐部总教练李承祥先生根据本人五十多年的从武经历,结合吴式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和传统吴式太极剑的风格特点而创编的。它采用剑和道家法器拂尘作为器械,  相似文献   

17.
武当剑器     
剑器在武当道内原是做法事、搞庆典、行斋谯必备之器物。武当剑器原本是以桃木剑为假借,以特定的环境为道场,以具有较高智慧的修真高道为主导,开展所谓“降妖驱邪”,以“安其身”或以“定其所”的道教活动时使用的器具。后又演化为道徒拜别师父时,师父将拂尘、红绫及剑赠与徒弟作为告诫、醒示物。三尺青锋宝剑斩断情线尘缘。道徒一旦被俗事所恋,难以割舍,当想起师父所赠的三尺宝剑,当机立断,挥斩尘缘,一心向道,神定心安。所以,武当道内,剑是“斩妖驱魔”的利器,是正义的象征。修炼之时,“驱心魔”是里,有形剑为表,由表及里,表里如一,躯舞剑挥,自然一体。此即为武当剑的来历。  相似文献   

18.
江鸿  马明达 《武当》2004,(5):65-66
清代武举依文榜程序,考试大致分四个等级进行。(1)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2)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3)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4)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称4  相似文献   

19.
卢祥耀 《武当》2014,(7):62-64
绍兴的春天沐浴着明媚的阳光。一大早,与前不久喜获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朱利尧先生相约茶楼接受笔者专访。循着乌篷船摇曳的身影,在一个古色古香的茶楼里见到了这位传奇色彩的地道绍兴人,他就是太极武痴、铸剑大师朱利尧先生。  相似文献   

20.
剑酬知己     
梅若冰忍不住赞道:“好剑!”古江山道:“你也亮剑吧!”“好!”梅若冰右手一伸,手里已多了一柄剑。一柄只剩下半截的若冰剑。古江山冷笑道:“难道你想用这样一柄破剑来杀我?”梅若冰道:“不会杀人的人用掌中之剑杀人,会杀人的人用心中之剑杀人。只要心中有剑,手中持的是断剑还是利剑都一样,一样可以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