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初中生》2007,(12):26-26
最近几年来,我们经常听到“酷”这个词汇。“酷”是英语单词“cool”的音译,含有“凉爽”之意,转译为“冷静、沉着、潇洒”。  相似文献   

2.
也说“酷”     
近年来,汉语中又多了一个新词——“酷”,意思是“帅、漂亮”等,它和传统的“酷”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联系。一些人争相用之,感觉非常高雅。曾有人撰文称该词具特殊的表现力,甚至赞美“酷”即时尚。其实,使用“酷”这个新词者,有许多人仅仅是了解其大意而已,并不一定知晓它的真正色彩。“酷”本是英语cool[ku:l]的音译词,首先它在香港落脚,然后又传人大陆。查阅工具书得知,cool可以解释为“绝妙的,顶呱呱的”,在这个意义上,cool属于俚语。何谓俚语?《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3.
借词的本地化现象既是语言上的,也是文化上的."汉语借词"在英语里的骤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文化与世界的沟通渠道正日趋宽阔和由文化所代表的软实力正日趋增强.本文从词源和语义两个视角,对英语中出现的各种汉语借词的构成予以分析和归类,试图探讨和研究汉语对英语语言的影响,以及汉语借词与文化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4.
时下,在汉语中正流行着三个十分时髦的词语,即“酷”、“秀”和“吧”,它们频频出现于人们的口语之中。那么,你想了解它们的“家底”吗? “酷”是英语cool的汉语音译。Cool可作形容词,表示“凉爽的”;也可以作动词,表示“使冷却,变冷”;有时也可以用作名词,如thecool就是指“凉爽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酷”是近些年来国内极为流行且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时尚用语.本文主要从语用的角度,通过各种媒体、公众的诠释、社会调查,就“酷”的使用频率、来源、词汇义项和影响范围来进行分析。“酷”主要用来形容对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印象,它源于英语流行词cool,但借入现代汉语后该词的义项却变得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6.
汉语借词是英语词汇丰富发展的源泉之一.笔者通过回顾汉语借词的历史进程,概述汉语借词主要的借词方式,结合实例论述汉语借词的语音、语法和词义特征,进而总结其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徐进 《华章》2010,(34)
本文借助对"酷儿电影"发展的研究,探析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酷儿文化"."酷儿电影"一直以来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成为社会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补充,以边缘文化的形式而存在.这种文化现象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大学生是社会中一支特殊的群体,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与其他群体相比更易接触最新、最广泛的文化.所以研究酷儿文化在大学生中的表现,对揭示大学生的生活环境,生存状态有着深刻的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8.
吴茂清 《初中生》2007,(27):52-53
同学们,下面的句子虽然是我们常见的单词,但是不能按我们平常的思维方式来分析.有人称之为cool English,究竟"酷"不"酷",你就试试看吧!  相似文献   

9.
"撒花"("撒和"、"扫花"、"撒货")一词在《黑鞑事略》成书时已产生了多个意义,进入汉语后被引申泛化。明清时其早先的意义逐渐消亡,后来的一些意义在方言中仍有保留,这也是蒙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相互借用,最终蒙语借词在内蒙古方言中保留的例子之一。"撒花"可能来源于蒙语中固有词或来自于突厥语。  相似文献   

10.
词语借用属世界各语言中的共有现象.借词即外来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吸收借用而来的词语.本文探讨了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的历史过程、文化成因及借词词源,以阐明汉语借词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分税制"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把地方政府塑造成了只关心自身利益的"牧羊人"。其激烈竞争可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但使人关注眼前利益而无法解决治污的外部性难题。地方政府之间的非合作博弈直接导致了今天的公用地灾难。其化解之道只能通过建立地方政府互信合作机制合理分摊治污费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说话人的姿态、小说的历史和功能、小说家的修养三方面对《新编醉翁谈录》所包含的“小说”理论进行了研究:从概念上论证了“小说”的口头艺术特征,从根源上分析了“小说”产生的历史和人性的动力,从功能上对“小说”的叙事原则和技巧进行了归纳,从“小说家”的修养方面探讨了创作主体的叙事能力问题,因此,这是比较完整的关于《新编醉翁谈录》的“小说”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既包含着深刻的文学思想,又具有很强的政治功利性,郭沫若将之概括为"经"和"权"。只有同时从这两个方面对《讲话》加以理解,才能全面正确地把握其复杂内涵。  相似文献   

14.
略论老子的“弱用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提出“弱用之术”。他遵循“反道之动”的规律,采弱“弱道之用”的原则,提出“柔弱胜刚强”的观点,使处在不同阶段的人和集体都可以以“弱”为手段达到“强”的目的。这种“进道若退”的方法虽有一定消极影响,但对现今社会人们生存处世仍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大、小传统的角度,以谶纬之学中的《易纬》为个案,探讨其渊源、思想成分、在两汉之际的兴起、传播以及在魏晋之际的衰落过程,进而讨论大、小传统理论在史学研究中的借鉴与利用,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这一理论作了一些修正与补充。本文认为,谶纬作为大传统的载体,其内容庞杂,包含了众多小传统的成分,并且在流传当中不断吸收当时的小传统,以完善与发展自身。魏晋之时,其核心的“天人感应”思想被摒弃,其理论的合理成分被小传统所吸收而走入民间,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6.
不论是中国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天人相分”,都没有处理好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天人合一”一味强调人类必须顺从自然,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无所事事,缺乏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而“天人相分”则一味强调以人为中心,征服自然,虽然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吸取两者之精华而摒弃其糟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我们创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7.
春秋"吴头楚尾"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头楚尾”,顾名思义,是吴国与楚国的交界的地区。吴国与楚国交界之事,全在春秋时期。“吴头楚尾”,在今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的东界之东,即在今安徽省、江西省境内。“吴头楚尾”的争战之事。主要发生在今安徽省的北部与中部。吴国攻取和占领艾邑(今赣西北地区)的时间,在公元前504年至公元前495年之间。从公元前495年至公元前473年。是吴楚边界的稳定时期。吴国辖有番邑(令赣东北地区)和艾邑(今赣西北地区);今江西中部和南部地区,大致属于楚国。(在令安徽境内)楚国的东界:乾溪、城父(今毫州市)——胡(今阜阳市)——英(今金寨县)——舒庸(今霍山县)——今宿松县。(在今安徽境内)吴国的西界:房钟(今蒙城县)——州来(今凤台县)——六(今六安市)——舒(今舒城县)——灊(今潜山县)。  相似文献   

18.
分三个历史阶段论述诗歌“兴”的起源与发展概况:《诗经》时代为“兴”的源头,其本质是“起”,在于引起联想;战国秦汉是过渡期,人们认识到“兴”与“比”都有“喻”义,是一种而不是两种表现手法;魏晋南北朝后,“兴”的本质是“感”,各种景物构成意境,抒情言志。不管哪个时期,“兴”的运用都是为了把内蕴的感情引发出来。  相似文献   

19.
“大众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条重要的发展脉络。“五四”时期诞生的平民文学观念开启了一条对平民社会“启蒙 认同”的思想认知传统;1928年创办的《大众文艺》表现出“左翼”文化阵营内部对“大众化”问题的歧见;19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使中国现代文学的“大众化”趋势加速向“左”转,“大众化”被等同于“普罗化”,这一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失。因此,五四至抗战期间现代文学“大众化”趋势的内部实际上具有一个“双重指涉”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20.
“编辑中心制”是西方普遍采用的编采运行模式,传入我国后,引起学者热烈讨论。“编辑中心制”在我国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编辑的中心地位不仅存在于新闻采编过程中,在文化建构和传播过程中同样重要;“编辑中心制”是与“传媒消费主义”对立的,“传媒消费主义”与我国的国情不符;“编辑中心制”的实现是由“编采合一”到“编采分开”再到“编采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