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系统介绍了YBa2Cu3O7-y高温超导体中不同位置、不同元素替代对其超导电性的影响。我们认为元素替代引起的局域电子结构的变化导致体系的晶体结构、氧含量以及载流子浓度的变化是影响到超导电性改变的本质因素。  相似文献   

2.
任清褒 《丽水学院学报》2001,23(5):12-14,18
在介绍ABO3型钙钛矿结构的氧化物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铜氧化物B晶位(Cu位)的元素替代对超导电性的影响,为下一步较深入的研究和总结有关锰氧化物B晶位(Mn位)的元素替代对电磁特性和磁电阻的影响奠定一些基础。  相似文献   

3.
通过2-羟基-1-萘醛和氨基乙酸形成的Schiff碱与二价铜离子合成新的配合物,并经元素分析、摩尔电导和红外光谱与电子光谱研究而表征。其Cu原子形成四配位配合物,分子内中心原子分别形成亚胺的N→Cu,羟基的O-Cu,酚氧原子的O-Cu以及水的配位O→Cu。  相似文献   

4.
首次以饱和Keggin结构阴离子[α-SiW12O40]4–前驱体为原料制备出了一例具有3D结构的仲钨酸化合物[Cu(H2O)2][Cu(H2O)3]2H3K[H2W12O42].5H2O(1),并用元素分析、IR光谱、UV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和性质研究.在化合物1中,仲钨酸阴离子[H2W12O42]10–之间通过Cu2+离子的连接构成了漂亮的3D结构.  相似文献   

5.
通过F,O两元素的性质的差别、形成负离子后的不同特征,分析研究了F元素部分替代高温氧化物超导体中的O元素后,在高温氧化物超导体中的作用特征;并从F元素的性质参数,对F部分代替O引起氧化物超导体的物性改变机制作了较为详尽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利用硝酸铜[Cu(NO3)2·6H2O]和均苯三甲酸在氨水溶液中反应,通过氨对铜(Ⅱ)离子的配合来调控配位反应速率,合成配合物{[Cu3(blc)2(NH3)(H2O)]·2H2O}n,并经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法证实。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晶体学参数:a=13.9213(5),b=17.1210(6),c=12.5271(5)A,V=2710.9(2)A3,Z=4。在标题化合物的结构中,Cu,离子为四配位而Cu2离子是五配位的,Cu1和Cu2被均苯三甲酸根离子桥联,由于均苯三甲酸根离子的结构中有C3对称轴而形成了二维六员环状平面结构,平面间通过N—H…0,O-H…0等氢键和π-π作用形成层状堆积。  相似文献   

7.
四氮杂大环冠醚配合物{Me6[14]N4Cu(SCN)2}·2H2O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氮杂大环冠醚配体L(L=5,5,7,12,12,14-六甲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和Cu(ClO4)2反应生成{CuL(ClO4)2}.2H2O,再和硫氰化钾反应生成{Me6[14]N4Cu(SCN)2}.2H2O,并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8.
利用2-吡啶基四氮唑(简称为2-ptz)作为有机配体,通过水热技术合成了一个基于八钼酸的配合物,Cu3(H2O)8(2-ptz)2[β-Mo8O26]·2H2O(1),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在化合物1的结构中,[Mo8O26]4-多阴离子将具有双核Cu结构的建筑单元{Cu2(2-ptz)2},连接成为一维的链状结构,其进一步由Cu2+离子拓展为二维的层状结构.另外,电化学研究表明,多阴离子的电化学性质在化合物的结构中仍被保持.  相似文献   

9.
作者研究了Na2S2O3、CuSO4、C2H5OH、H2O四元素合成CuOH的反应机理.由碰撞理论推得Cu+和CuOH的生成速率方程。实验结果表明,温度、浓度对区应速率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制备了三乙烯四胺缩水杨醛Schiff碱(H2L)及其Cu(Ⅱ)的双核配合物.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和热重分析等方法对该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是1:1型电解质,其组成为[Cu2(Cl)(H2O)L]Cl.  相似文献   

11.
衣康酸、邻菲啰啉和硝酸铜在乙醇-水溶液中反应得到一种新型Cu(II)-邻菲啰啉-衣康酸三元配合物,即[Cu(C5H4O4)(phen)2]·(H2O)1.5·(C2H5OH)0.5(C5H4O2-4=衣康酸根),并经元素分析,IR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每个Cu原子与分属于2个邻菲啰啉配体的4个N原子和来自衣康酸根的2个O原子形成配位数为6的畸变八面体CuN2O2.配位分子间通过芳环π…π堆积作用形成一维超分子链.  相似文献   

12.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茶叶中锌、铁、铜、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莫建军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5):45-47,119
研究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茶叶中的Zn、Fe、Cu、Mn等4种微量元素。以HNO3和H2O2为茶叶的分解试剂,方法简便,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测得Zn、Fe、Cu、Mn4种元素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5%、1.9%、3.2%、0.35%,4种元素的测试回收率在92.0%~106%之间。  相似文献   

13.
一、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类型判断的考查例1下列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但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2Na 2H2O2NaOH H2↑B.Fe2O3 3CO高温2Fe 3CO2C.Cu 2AgNO3Cu(NO3)2 2AgD.2Cu(NO3)2△2CuO 4NO2↑ O2↑解析:四个反应均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所以均为氧化还原反应,但A、C为置换  相似文献   

14.
在乙醇水溶液中以4-氯苯氧乙酸、邻菲啉、Cu(NO3)2.3H2O为反应物合成了配合物[Cu(phen)2(H2O)](NO3)2,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法进行表征.该晶体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2.264 2(5)nm,b=0.728 10(15)nm,c=1.661 4(3)...  相似文献   

15.
浓HNO3与稀HNO3氧化性强弱的实验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二氮族元素第三节有介绍HNO3氧化性的演示实验,发生如下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实验后有学生提出:浓HNO3与稀HNO3到底哪一个氧化性强?由于教材没有明确说明,因而学生仅从HNO3中氮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化合价的降低多少去判断,认为稀HNO3的氧化性强。通常教师都是口头解释:HNO3的氧化性强弱是指其氧化其它元素的能力的大小,而不是自身被还原的程度。因浓HNO3氧化性较强,即使反应中生成了NO,又被它氧化成为NO2…  相似文献   

16.
化学计算题的解题方法有很多,如差量法、估算法、关系式法、整体分析法、守恒法等等.这其中尤以守恒法中的元素质量守恒较为多见.[例1]现有85克CuO加热(4C uO△2Cu2O+O2邙)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铜元素质量分数为85%,则此时产生O2多少克?[解析]此题隐含了反应前后铜元素质量守恒,如能挖出这一隐蔽关系,可快速求解.反应前CuO中的Cu:85克×6480=68克,反应一段时间后残余物质量:68克÷85%=80克,由物质质量守恒知:O2质量=(85-80)克=5克.[例2]有CaC O3、C aO组成的混合物,测得其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57.2%,取混合物7.0克高温煅烧,冷却后将固体…  相似文献   

17.
生物体内有特殊生理功能的必需元素按含量分为大量必需元素和微量必需元素。大量必需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K、Ca、Mg等。其中C是基本元素,C、H、O、N、P、S 6种元素是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大约共占细胞总量的97%。微量元素通常是指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如Si、B、Cu、Zn等。另有必需痕量元素及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污染元素。  相似文献   

18.
《氮族元素》中硝酸的性质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而硝酸与金属铜反应是硝酸的重要性质,它们的反应类型有如下两种情况:铜与浓硝酸混合,方程式为①Cu 4HNO3(浓)=Cu(NO3)2 2NO2↑ 2H2O或Cu 4H 2NO3-=Cu2 2NO2↑ 2H2O;②铜与稀硝酸反应,方程式为3Cu 8HNO  相似文献   

19.
操明权 《新高考》2004,(9):i001-i002
通过对重要知识点的精析和拓展,夯实基础知识。1.生命的物质基础(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大体相同,但在不同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其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C、H、O、N、P、S是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O是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高的,占65%。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植物所需的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元素不包含C、H、O,以及微量元素具有不可缺少和替代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由于稀土Pr的特殊性,在Y-123中用Pr替代Y被人们广泛研究,但报道的结果常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本文详细研究了Pr掺杂对YBa2Cu3O7-δ(Y-123)的结构与输运性质的影响。借助Rietveld方法,对不同掺杂的样品进行了细致的结构分析,并从结构的变化及替代所引起的结构应变、电荷变化的角度解释了Pr掺杂样品所具有的输运性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