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厦门和正定两次封闭训练中间,中国乒乓球队3月中下旬在北京进行了20天的训练。利用这个间隙,本刊编辑部邀请王励勤、闰森出去走走,到清华大学进行了一次“球迷见面会”。 清华大学的乒乓球活动开展得非常活跃,清华校队在历年的北京高校乒乓球比赛中一直名列前茅,这次活动给清华球迷们提供了一次与偶像近距离接触的好机会,清华乒协提前印制了宣传海报,体育教研组副组长张威还出席了这次活动。  相似文献   

2.
100年多来清华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育人理念,运用文献资料法探源清华体育传承与发展,目的是要为当今学校学生体质连续下滑之窘境解围。爱国主义传统、强迫运动、清华体育代表队、清华校长们、马约翰、体育场馆与体育制度是清华体育长盛不衰的文化之源,但百年清华体育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3.
走进清华     
在厦门和正定两次封闭训练中间,中国乒乓球队3月中下旬在北京进行了20天的训练。利用这个间隙,本刊编辑部邀请王励勤、闫森出去走走,到清华大学进行了一次“球迷见面会”。清华大学的乒乓球活动开展得非常活跃,清华校队的历年的北京高校乒乓球比赛中一直名列前茅,这次活动给清华球迷们提供了一次与偶像近距离接触的好机会,清华乒协提前印制了宣传海报,体育教研组副组长张威还出席了这次活动。  相似文献   

4.
清华体育发端于建校之初.早期清华在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如远东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早期清华能在国际赛事中发挥突出作用,主要得益于清华高水平的体育师资、先进的体育设施和长期形成的体育传统与精神.  相似文献   

5.
第二十六届奥运会靓,邓亚萍参加了清华大学为马约翰教授(前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度)举办的纪念活动。她和乔红一起被邀请,并作了乒乓球表演。休息时和学生会干部们无意中聊起,她很想上学。但对于能否进清华真是不敢想,因为清华大学是全国乃至全世养闻名的高等学府,能进清华的都是些高材生,而自己的文化基础太差了当时学生会的干部门七嘴八舌地说:”完全有可能!你们国家田径队就有运动员在我们这里学习!”事后,小邓遇到了伍绍祖主任,说起了想进清华读书的念头,伍主任非常高兴地说:“好啊!我就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我帮你朕系。”…  相似文献   

6.
2014年4月29日,清华附小第55届“马约翰”杯田径运动会开幕,同时以足球为最大特色的清华附小“世界杯”开幕式盛大上演。40个班级代表包括中国在内的40个世界杯参赛队伍,在即将到来的第20届世界杯足球赛到来之际,清华附小以这样的形式举办着属于自己的世界杯,拉开了清华附小足球联赛的序幕。  相似文献   

7.
数字     
95分近日一段清华学生的演讲视频成为网友们热议的话题,女主角马冬晗是2011年清华大学本科特等奖学金得主,这是清华授予学生的最高荣誉。她亮出的成绩单中最低分是95分,还有一份详尽到每个小时的计划表,学习、活动样样兼顾,这不仅让当时在场的清华学  相似文献   

8.
梅贻琦是一位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与蔡元培、张伯苓等人比肩的大教育家。他曾担任清华校长17年,在学校工作近50年,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清华。1931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之后,梅贻琦以超人的毅力和卓越的才略与清华同仁一道励精图治,开  相似文献   

9.
百年清华奥运历程之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华自建校以来就始终注重培养“全人格”及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早在民国时期,中国共参加3次奥运会,其中都有清华人担任组织工作。50年代蒋南翔校长提出“大学是出体育人才的地方”,2008年清华学生运动员站在了北京奥运会的赛场上。清华的奥运之路,是中国大学体育参与奥运的缩影。回顾和总结清华大学的奥运历程,试图厘清其参与奥运的轨迹,并借鉴国外大学体育的经验,探索中国大学体育参与奥运的路径。对清华体育的领军人物、运动场馆、育人理念和体育传统与精神进行了阐述,以推动中国大学体育为奥运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基于笔者在清华附小参与的体育校本教研活动,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进行了整理,并高度概括和阐述了清华附小的特殊体育现象:有改革、有创造、有传承、有实效。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清华大学近代史料、清华大学近代校长第一手著作文章以及相关论文资料的搜集整理。结论:近代清华体育深刻影响着中国学校体育乃至全国体育事业,清华校长对清华体育作用卓著。近代清华大学校长体育思想和实践受时代因素、学校因素、个人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总结其演进路径与规律,对当今学校体育发展在全球眼界、教育境界、现实世界等方面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一二十年代的清华体育进行了回顾。近代西方体育输入我国之初,教会学校的建立、新式学堂的兴起及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成为我国开展西方体育的主要来源。清华大学自1911年建校,一直以"发展全人格"作为学校体育教育之目标。作为清华体育史的发端,一二十年代的清华体育不但在百年清华体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华北乃至全国的体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间涌现的体育风流人物多数成为我国科技、文化、教育界的杰出人才。"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育人思想对大学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徐春平 《收藏》2010,(3):81-82
2008年5月12日的《藏书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我的文章《刊载梁启超清华演说辞的〈清华周刊〉疑为梁任公文献之孤本》,并加编者按:“梁启超先生是学贯中西的演说家,他的演讲辞代表了一代文人为追求民族自觉、自省、自强而发表的让人振聋发聩的真诚感言。梁任公演说辞在各种版本的书籍中收录得都比较全面,但是徐春平先生发现的这篇清华演说辞《君子》,却未见收录。  相似文献   

14.
1928年暑期,我国近代体期先驱马约翰、郝更生等创办了“清华暑期体育学校”,这所体育学校曾对我国早年的体育师资的培训,作出过可贵的贡献。早在1927年春,马约翰等体育界有识之士就痛感国内体育师资之缺乏。该年4月,马约翰、郝更生共同署名发表了《改进时期清华之体育》一文,文中写道:“惟国中体育人才缺乏,不有根本上之建设,终不克将清华较有规模之体育成绩,贡献于国人;而国中优秀体育人才,亦难与清华有切磋琢磨之机也。此种根本上之建设为何?即创办大规模之体育专门学校也。”于是决定创办清华暑期体育学校。  相似文献   

15.
由本刊和清华大学武术协会、博武网联合举办的现代武术论坛“清华博武论坛”于2003年3月31日在清华大学首次开讲。“清华博武论坛”是继“武术之旅”后本刊推出的又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武术系列活动。是本刊提倡武术“根植传统,服务现代”的理念的又一实践。“清华博武论坛”目的在于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振兴民族瑰宝,发挥清华大学的学术优势、《中华武术》的咨讯优势和博武网的科技优势,致力于提高武术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在高校的高知识阶层普及武术理念和技术知识。论坛将会邀请到中国乃至世界上一流的武术名家和武术明星,长期继续地举办下去,争取把清华博武论坛做成中国乃至国际上知名的、高水平的武术论坛。清华博武论坛以  相似文献   

16.
张韧 《桥牌》2017,(5):17-20
两年前。在清华O字班毕业30年纪念活动上.我遇到在清华上学时的桥牌协会主席、也是我们桥牌队队长的蒋毅,他建议我抽时间写一写当年清华的桥牌。然而因为涉及太多人和故事,我担心自己没有能力驾驭,所以一直没有落笔,这一晃就搁置了两年。期间,在去年,我们的队友之一石丰先生病逝,我们在深切哀悼的同时,又多了一分遗憾。  相似文献   

17.
参加过2005年北京国际马拉松大赛的人们一定还记得那个庞大的紫色阵容——那时还没有对学校团体的参赛人数有所限制——由6000多名清华学生组成强大而执着的力量。6000,占所有参赛人数的近1/3,是清华总学生人数的1/5,大约是北京市所有参赛大学生人数的一半;6000人需要出动百余辆车运送,第一辆车已经到达了天安门,最后一辆车可能还没能出清华的门;6000人一起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时,声音可以响彻长安街,鼓励自然也可以到达每一个清华人的心中……  相似文献   

18.
清华大学赛艇队管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清华赛艇队为例,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队伍管理的意义、目标和原则进行分析.认为:队伍管理水平的高低和队伍管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培养目标的实现.认为多部门参与的管理体制、适度集中的管理方式、注重思想教育和综合素质、加强教练员管理、实施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等措施是管理好队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自1982年进入清华大学任教,现任体育部主任的陈伟强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二十几个年头。春华秋荣,从进校时追随老一辈清华体育人发扬优良体育传统,到如今带领着清华体育人继往开来探寻新的道路,陈伟强见证了清华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而最近十年,正是中国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的创办和发展时期。1995年当时国家教委颁布《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倡导努力提高我国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以逐步实现由国家教委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目标,这被认为是体教结合的开端。现如今清华大学培养的胡凯、王颖等选手在世界生大运动载誉而归,众多学生选手在全运会中摘金夺银,体教结合在清华结出了胜利的果实。带着对这所百年名校的敬仰,我们走进清华,对陈伟强主任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20.
何如珍 《收藏》2007,(4):36-39
“笔墨清华”“无声之诗”是当代艺术史家王伯敏和篆刻名家钱君匋两位先生为《胡润芝国画集》的题句。“笔墨清华”从绘画语言方面概括了胡润芝中国画笔墨的特点——“清华无铅”,“无声之诗”则从中国画意境方面透射了胡先生绘画的神髓——“诗人无声之境,乃此时无声胜有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