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施蒂纳的主要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他在一开始就提出了"我是高于一切"的命题,这个"我"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书的核心概念,在他看来,"我"与"无"是同一的,"我"就是利己主义的现实个人",我"具有独自性、现实性、创造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施蒂纳“自由主义”批判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问题。理清这个问题有利于重新审视《共产党宣言》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个命题。该命题所含的内在的理论张力(个人自由与一切人的自由,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自由)是巨大的,并内在地包容了“经验性”和“超验性”、“形而上”和“历史性”之几重维度。  相似文献   

3.
施蒂纳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两方面的影响:其一,施蒂纳对马克思重新思考与费尔巴哈的关系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二,施蒂纳让马克思深刻地看清了德国观念论的危害的严重性,并在对施蒂纳的批判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4.
5.
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对于马克思建构唯物史观意义非凡。马克思在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圣麦克斯"章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中断",马克思由此才转向对唯物史观的正面阐发。这一"中断"表明:马克思通过生产力概念彻底地扬弃了思辨哲学并通过生产力的辩证法建构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6.
麦克斯·施蒂纳是德国著名的伦理学家,原名为约翰,卡斯巴尔·施米特,其在伦理学上以宣扬的极端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为主。可以说施蒂纳的思想在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此著作一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标题是"人",第二部分的标题是"我"。在此著作中,可以说施蒂纳在这里公开地批判了他的青年黑格尔伙伴们的不彻底性,其极端个人主义以及彻底的无政府主义的旗帜被树立。在此,本文在了解施蒂纳的主要思想的基础上,试着对其作出评析。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从总体性的“人的类本质”出发去阐明现实人的生活状况,还是以“利己主义的人”为出发点去论述总体性的社会现实状况,这两个出发点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抽象的,都不是彻底现实的东西,所以,马克思在由此出发去阐述历史、证实历史观的道路上遇到了理论难题。而正是把“人的类本质”所内蕴的辩证法和“利己主义的人”所内蕴的唯物论内在地结合在一起,马克思得出了“现实的个人”的结论,建立起了一个既是辩证的又是唯物的新的出发点,从而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大门。  相似文献   

8.
正义之于马克思不能纠缠于"词句之争"。马克思"拜物教批判"中包含认识论维度的"物化"(Verdinglichung)与存在论维度的"物象化"(Versachlichung),这两个方面能够成为勘定"正义"的基本原则。依据西方政治哲学的"正义"观念,人们将基于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社会形态之"契约"的正义形式看作是一切社会的"自然属性",从而为交换正义作"辩护",即"正义拜物教"。而马克思立足于存在论的物象化(Versachlichung)批判了传统的"正义"观念,并认定正义是基于商品交易的社会,从而站在共产主义的角度对其进行"解构"。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辩证地走向一种"过渡时期"的"建构性"正义观念,从而真正通达"人的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9.
“现实的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内在地包含着人、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概念凝结了人和自然、个体和类的最简单、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关系,是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有机统一,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石,与一切旧的人学思想划清了界限,在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施蒂纳的利己主义思想。施蒂纳以人性论为出发点对人生和历史作了主观化的虚构,并以利己主义为旨归,试对普遍利益和个人利益问题作道德解答。马克思、思格斯从思想实质、思想根源以及思想史的角度对此作了批判,初步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施蒂纳的利己主义思想。施蒂纳以人性论为出发点对人生和历史作了主观化的虚构 ,并以利己主义为旨归 ,试对普遍利益和个人利益问题作道德解答。马克思、恩格斯从思想实质、思想根源以及思想史的角度对此作了批判 ,初步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一直是学术界普遍关心的热点课题之一,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研究做了大量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学术界就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合评述,为今后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所理解的生活世界之所以是现实的,关键在于它牢牢地并真正地抓住了“现实的人”,从而为自己的理论找到了真正现实的“切入点”,同时也为生活或生活世界找到了真正现实的主体。当然,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探索历程十分艰辛,尽管如此,我们仍不难从中读出马克思生活世界视野中的“现实的人”的丰富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4.
徐雪林 《双语学习》2007,(10M):195-195
随着英语使用的日益广泛,影响日益增大,世界上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英语唯一”的思潮,如美国和欧洲。本文从美国的“英语唯一”运动入题,介绍此说法的由来及这种思潮在欧洲的情况,并通过分析正反两种力量旨在探讨欧洲语言的前景,是英语唯一化还是维持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从实践出发,从人对自然的关系和人对社会的关系中系统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是现实的人及其本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相似文献   

16.
从黑格尔"精神的人"、费尔巴哈"感性的人"到马克思"现实的人"的理论,不仅推动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发展,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了重要理论来源。中共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实践和体现了马克思"现实的人"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它的革命性就在于以“现实的人”的社会历史性生存为其生存论的逻辑起点和归宿,从而积极扬弃了黑格尔哲学将人的理性无限扩展后而丧失了本真的人、变为抽象的自我意识的荒谬,并对黑格尔哲学以绝对理念为逻辑起点的错误颠倒进行激烈的批判和颠覆。本文力图从马克思生存论的角度来阐释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现实的理论根基,充分论证“现实的人”的社会历史性生存是马克思生存论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人性论以"人性的社会"为价值指引,具有具体性、历史性、实践性等独特的理论品质,其超越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之处在于,它从本质上把人性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的产物和表现,把工人群众"非人性"的生活状况的变革诉诸于全部目的在于消灭私有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以建立共产主义这一"人性的社会"。由此,马克思对人性的理解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达到了具体人性的认识高度,认为人性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是劳动、需要等"人的一般本性"在社会历史中的具体展开和深化,并最终体现为历史地变化了的和实际地发展着的个性。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肯定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哲学家对于宗教本身的批判,但是对于宗教本身的批判仅仅是实现“人的解放”的第一环节,要达到“人的解放”的彼岸就一定要对现实世界的问题进行批判。因此,不仅要向德国的封建制度开火,更要对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由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完成“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肯定了启蒙思想中人权观的同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对资产阶级人权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根本上揭示了资产阶级“天赋人权”的本质,得出了资产阶级思想家们不能得出的新结论。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无产阶级争取自身以及人类的解放的运动不能受到资产阶级所谓的自由、平等人权口号的迷惑,而是应该把这些口号作为奋斗的目标,真正的实现自由平等。马克思力图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对资产阶级历史的人权观进行了剖析和解读,进而揭露资产阶级人权观的内在矛盾性和虚伪性,为树立正确的人类自由和人类解放思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