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将以中国人民传统的娱乐休闲活动——打麻将为基点,通过分析麻将对东方文化的传承作用﹑麻将桌建构的"第三空间"和麻将作为融合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阐述后殖民主义下身处美国主流社会边缘的中国移民的尴尬处境,展现小说主人公对东方文化的深深眷恋和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情,并探寻以谭恩美为代表的美国华裔作家在平衡东西方文化冲突上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谭恩美作为当代著名的华裔女作家,其作品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研究。作为一名移民美国的华裔,谭恩美在其作品中对中国的描写与形象的刻画有着独特之处。尤其是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描写中,能够通过具体故事的展开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作为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长篇小说,《接骨师之女》的内容与前三部一样都是围绕华裔母女几代人的困境与心理路程展开。在这部小说中,谭恩美用一条故事线索串起了祖母、母亲和女儿三个女人的故事。叙事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在过去和现代、中国和美国之间来回穿梭。本文通过探讨该小说运用的叙事策略来研究其独具特色的叙事结构﹑变化多端的叙事视角和其他几个方面对作者想要表达主题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谭恩美在其第四部力作《接骨师之女》中,又一次再现了她一贯的主题——居美华裔母女之间的隔阂和冲突。借助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进行分析,便可注意到"失语"作为一种现象经常出现在文本中,母女三代人以不同的方式受到"失语"困扰。作者谭恩美将三个人不同形态的失语巧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历经挫折后,三位主人公各自做出努力,力图打破"失语"的困境,找回真正的自我。  相似文献   

5.
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和非裔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是生存在美国白人主流文化里的边缘作家,她们的身份和她们的文学一样被烙上了"他者"的标签。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特别是斯皮瓦克的"属下"理论,我们可以看到谭恩美作品《百感神秘》和托妮.莫里森作品《所罗门之歌》里女性人物的具有浓厚的属下气质。但是"属下"女性们用她们的方式在"说话",同时她们的属下气质不会因为"说话"而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6.
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喜福会》中描写了若干个懦弱、自私及令人生厌的男性形象,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义、英勇及高大男性形象大相径庭。本文主要从美国主流文化对华裔作家影响的角度来分析在《喜福会》中华裔男性被丑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张春梅 《海外英语》2013,(2X):202-203
谭恩美是当代美国文坛颇为引人瞩目的一位美国华裔女作家。其代表作《喜福会》不仅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还赢得了多项大奖。对这部作品的文本分析有助于从文化传统和历史史实方面来剖析谭恩美是如何积极地向西方读者呈现中国文化的。  相似文献   

8.
谭恩美的《喜福会》是一部美国华裔母系文学的代表作,自其出版就受到大多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尤其是白人读者。虽然,在此书中作者谭恩美赋予了母女以中心地位,但读者还是可以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华裔女性的边缘化地位。基于此,从华裔美国母亲的"他者"身份、解读东方主义情结,以及探讨"心理精神因素植入系统"在小说中的作用三个方面,简要分析该作品中华裔女性边缘化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书写是美国华裔作家表达华人世界的一种手段。从最早的华裔踏上美国的国度起,华裔逐渐被标榜为野蛮、肮脏、劣等和温顺、勤奋、节俭。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逐渐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汤亭亭、谭恩美、赵建秀等新一代华裔文学家进行英文创作,其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引起中西方文坛的广泛关注。华裔作家在作品中热爱尊重中国文化的积极方面,同时又疏离了含有消极意义的中国文化。这些华裔作家对于中国文化既爱又恨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在其作品中改写中国神话,重建"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0.
在多元文化大背景下,文章以华裔美国畅销作家谭恩美为研究对象,综观近30年学界对谭氏本身及其作品有关文化身份这一主题的研究进行梳理,主要从谭恩美成长的特殊性和对其作品的文化身份研究成果两方面考察。结合当代文化思潮,辨析研究成果的利弊与不足之处,提出从中国民间故事与民间信仰角度,研究谭恩美中国题材的作品尚有很大空间。  相似文献   

11.
《喜福会》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同即身份问题一直为华裔作家们所关注,谭恩美也毫不列外地在《喜福会》中对身份问题进行了探讨。拟从后殖民主义视角来解读以谭恩美为代表的华裔群体如何在西方文化中沦为“他者”,致使身份的丧失,及以何种方式达到身份的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12.
《喜福会》是以描写边缘文化为基本特征的名篇佳作。谭恩美对书中八位美籍华裔母女进行了生动细腻的描写,揭示了她们复杂而矛盾的心态。本论文尝试分析谭恩美在写作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从而阐述美国华裔女性实际被搁置在美国的社会、种族、文化的边缘境地,在身份求索的过程中扮演着“双面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对华裔美国文学中以汤亭亭、谭恩美为代表的女性小说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其作品在研究角度、研究内容和研究手段上属于自传式民族志的研究范畴.通过对其作品中涉及的有关中国文化的亲身体验和亲身经历,以及中国特色文化内容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华裔美国文学的翻译提供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滁州学院学报》2016,(6):27-30
"华裔美国女作家"是谭恩美经常被提及的身份标签,体现了她作为华裔、女性和作家的三重身份。谭恩美的多重身份意识在《我的缪斯》这本散文集集中体现,并可在她的虚构类作品中得到印证。谭恩美在创作中带入了"我从哪来?我写什么?我为何而写?"这类问题的思考,让她的创作更贴近人类普遍诉求的希望和爱的主题,成为美国华裔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谭恩美是当代著名华裔女作家,她的作品成了当今华裔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作.从<喜福会>和<接骨师的女儿>两部小说入手,探析第二代华裔女儿们从排斥中国文化到接受的过程.由此得出,要想成为完整的华裔美国人就意味着即要接受美国文化也要接受中国文化,这种双重的文化身份是杂糅性的体现,同时也是对文化霸权的有力抗击.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凭借一部富有"中国味"的《喜福会》,在美国一炮走红,并激起了一股"中国热",刮起了一股"中国风"。利用来自母亲的中国文化的背景优势,书写了带有家族色彩的母女关系这一华裔文学永恒主题,谭恩美成功地用文本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对接,毫无保留地用文学的方式向我们阐释了她的文化寻根情节。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美籍华裔女性作家在美国文学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其人及其作品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在众多研究中,中国学者所采取的视角大多是解构主义、东方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冲突或文化认同。这些研究既使我们看到了华裔女性作家对中国文化及中国女性的赞扬,同时又使我们看到了华裔女性作家对中国文化及中国女性的批判。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华裔女作家作品里的这种矛盾呢?以谭恩美的《喜福会》为例,来探讨中西两种文化背景对作者的影响,以及造成作者写作时内心矛盾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文化身份一直是华裔作家关注的永恒主题。谭恩美也不例外。她在作品《喜福会》中对华裔女性的文化身份进行了探讨。本文侧重分析华裔女胜如何在西方文化中沦为“他者”致使身份的丧失及以何种方式达到文化身份的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二十年代受美国移民浪潮、女性解放的与民权运动的影响,华裔女性文学迎来巅峰时期。女性不再针对男性创作文学,不再用单一的眼光衡量女性的独特和尊严。随着中叶时期女性文学与中国社会文化习俗之间的渗透,华裔女性作家将原本反抗的女性呐喊转移到女性文学创作的新道路之中。在此阶段华裔女性的创作模式已经进入到多元化视角,并且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本文以华裔女性代表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为素材,对20世纪华裔女性作家文学创作角度中中国元素特点加以简略说明。  相似文献   

20.
谭恩美借其独特的美国华裔女性身份,通过《喜福会》展现了第一代华裔女性在中国封建男权制下所遭受的残酷压迫,从而对男权制进行了颠覆;又通过对第二代华裔女性形象塑造,以揭示她们在异国所遭受的种族、性别双重压迫。通过女性主义视角,文章分析了两代美国华裔女性从沉默走向觉醒,在不断抗争中探寻自我的艰辛历程;在男权和种族的樊篱下,美国华裔女性展现了坚强、独立、智慧的优秀现代女性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