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副语言符号作为非语言交流方式,在人类交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如何积极有效地处理副语言符号交际中的跨文化因素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本文拟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对副语言符号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博客的流行使中学生逐渐熟悉博客语言,并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签名作为"博客"的缩影,彰显了"博主"的个性和交流群体的文化共性.从90后中学生博客签名可以看到他们:个性张扬,善于解构固有文化;成人化但又存在诸多不成熟的地方;受网络文化影响,沿袭了博客文化的开放性与独立性特征;个体文化凸现,缺乏合作.  相似文献   

3.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得体地使用非语言符号会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使教学秩序更加稳定,课堂教学效果更佳.然而课堂中对非语言符号的使用并非越多越好,非语言符号离不开语言符号,同时在使用时也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如适度的原则、适时的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等.  相似文献   

4.
语言与文化不可分,英语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文化因素。英语教学不仅仅要教语言,更要教文化,只有了解了东西方文化差异,才能真正掌握该语言。  相似文献   

5.
语言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符号系统,有其自身的内在组织规律,对语言系统进行本体的研究,旨在揭示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组织规律。但任何规律不可能使全封闭、完全独立的。单纯的本体性研究往往是片面的,并不能充分揭示语言系统的内部机制。因此,把研究视野转向广阔的文化局面上,对街头文化语言的特点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使语言和文化的研究有机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上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黄斌  毛梅娜 《英语辅导》2011,(2):74-77,149
一直以来,对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在国内外的学术界中都存在着争议。近年来,随着象似性理论的发展,一些学者开始弱化或者否认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存在,以强化和支持象似性的存在。文章认为这种观点有害于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关系的正确理解,并且运用自组织理论和原型理论对其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而指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是辨证的,两者看似相对,实则相辅,它们存在于一个整体之中。此外,对语言符号任意性和象似性辨证关系的认识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它可以使英语的教和学更有意义,从而有助于有意义的学习。  相似文献   

7.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也是文化的一种符号.本文将通过梳理、分析<说文>中与建筑相关的文字,探究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语际转换是语言符号之间的换码,语言符号有其内在的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语际转换的模式;同时,有效的语际转换又受文化机制的制约。语言符号有其普通性、粒散性、任意性、相似性等特征,同时,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渗透性、兼容性等,所有这些因家都制约着语际转换进行,又使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语言和文化均属于社会现象。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要素之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的存储与传播世代相传,两者关系密切。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真正做到在语言中教文化,在文化中教语言,使二者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0.
李瑾 《现代语文》2007,(8):28-28,40
语言符号作为一种交际介质,连接的是意义和真实世界的事态.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作为一种能指,它和其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换句话说,语言符号只是主体把握客体的工具,其价值不在于语言本身,而是它指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游戏是幼儿经常从事的一种相似性活动,是幼儿在使用符号中逐渐增长能力、提供给幼儿语言和思维活动的一扇窗户,根本特征是“替代性”或“假定性”。假装游戏的主客体、内容都具有“符号”性,所以它是一种“符号现象”;“符号象征”使幼儿在“义之所指”与“义之所借”之间找到联系,从而“假装”;它所具有的“符号价值”,使幼儿的想像和创造得到了发展,从而也训练了幼儿的象征思维和发散思维,提高了语言和对话能力。  相似文献   

12.
教态初探     
教态初探江苏通州市十总中学张圣如教育传播学认为“传播符号系统是由语言符号和非言语符号构成的双重系统,教师的讲述及文字教材属语言符号系统,传递语言信息。师生的体态语、时间关系及造型艺术品等属于非言语系统,传递非言语信息。这双重符号系统缺一不可”(《教育...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从文化的涵义人手,通过对汉字记录语言的途径进行不同层面的分析,考察汉字符号的表意特性,从而从本体论和关系论的角度,分别揭示汉字符号的文化内涵及其与文化之间的多层次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4.
一个语言符号表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义时就会出现歧义或语义模糊现象.广义上来说,语义模糊包含了歧义现象.但两者也存在区别歧义是孤立地对语言符号进行解码时产生的,借助语境很快便消失;而模糊现象是语言符号内在的语义不清晰和不明确所造成的,是语言的内在特征,有语境也不一定能消除.  相似文献   

15.
丁燕萍 《考试周刊》2014,(14):98-99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英语习语作为英语语言中的一种固定表达方式,包含丰富的文化内容,在英语中占有重要地位。英语习语经过历史的筛选,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本文通过分析英语习语的文化结构,辨别语言符号与语义指代的相互关联,揭示习语这种特殊语言形式的文化涵义,旨在使英语学习者正确理解和使用它们。  相似文献   

16.
张廷芳 《文教资料》2008,(30):57-59
本文通过对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的性质的分析,对能指与所指及符号的任意性分析,揭示了索绪尔的语言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内在联系.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对语言符号的性质、语言符号的不变性、可变性进行了阐述、说明,使我们在语言的学习中深切感受到这位现代语言学的开拓者在语言学方面对人类语言学的贡献,以及对现代语言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自罗兰巴特把语言符号学扩展到对整个社会的符号系统的研究以来,符号学体系也不断扩充。人们日常接触到的种种房地产广告形式实际上正是种种符号元素,需要符合符号的表征机制及体系作用机制。符号是文化的产物,一切文化体系都可视为符号系统,这也就使符号具有了与"征兆"、"症候"等不同的特征,即约定俗成性与诱导性。房地产广告符号元素正蕴含着广告主体的意图及社会文化思潮。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已成为共识.但对于语言符号与其所指之间的关系,各有所述.一是任意说,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自然联系;一是理据说,认为语言符号具有象似性.也有学者主张象似的辩证观,认为两者兼而有之,即任意性与象似性的结合.本文认为,语言符号是处于任意性与象似性之间、而又不处于两极的连续体.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承载体.翻译和语言密不可分,语言翻译不仅仅指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沟通.在跨文化的文学翻译中,是应该使用归化翻译还是异化翻译,译者应该严肃处理.  相似文献   

20.
唐月蓉 《考试周刊》2008,(23):101-102
长期以来,文化因素在外语教学中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人们对语言的片面理解,在外语教学中只把语言当成一套孤立的符号系统来传授,词汇和语法几乎成了外语教学的全部内容.其结果是许多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虽有所提高,但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却常常犯语用错误,造成交际障碍甚至误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