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间,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迅猛发展,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艰巨的改革。改革已初见成效,主要体现于高等教育运行机制较为灵活,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结构模式初步形成,高等教育在数量上有了较快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潘懋元,吴岩中国的高等教育,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间,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在教育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艰巨的改革。改革已初见成效,主要体现于高等教育运行机制较为灵活,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结构模式初步形...  相似文献   

3.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潘懋元,吴岩中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间,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迅猛发展,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艰巨的改革。改革已初见成效,主要体现于高等教育运行机制较为灵活,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结构模式初步形成,高...  相似文献   

4.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今天,我们站在世纪之交,回眸即将逝去的百年高等教育,探讨下一世纪大学教育思想,意义殊为重要。这不仅是因为,在世界范围内,大学这朵古老的人类智慧之花,在20世纪绽放出了艳丽的色彩,结出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丰硕的文明之果;还因为,展望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学还将以其独特的地位和使命,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在古代就曾诞生过像孔子那样在人类文明史上享有盛誉的杰出教育家。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其发展历程几乎与本世纪同步。与西方比起来,中国的大学还很年轻,…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精心探索教育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 ,提出 2 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四大走向 :一是从精英型高等教育 ,到大众型高等教育 ;二是从教学、科研两个中心 ,到产、学、研三足鼎立 ;三是从以科技教育为主 ,到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四是从向过去学习 ,到向未来学习。  相似文献   

6.
走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间,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迅猛发展,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艰巨的改革。改革已初见成效,主要体现于高等教育运行机制较为灵活,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结构模式初步形成,高等教育在数量上有了较快的增长。如何更加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调市场经济法则与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矛盾,仍将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对此,教育理论界已进行了卓有见识的研究,有的已被采纳转化为国家高等教育的战略决策,以之指导改革实践。本文不拟再作论述。除此之外,走向…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走向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研究 2 1世纪的高等教育 ,首先必须了解 2 1世纪社会经济的走向和基本特点 ,同时必须研究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 ,在历史发展的趋势中把握 2 1世纪高等教育的走向。文章认为 ,2 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走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到大众型高等教育 ;从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到产、学、研三足鼎立 ;从以科学教育为主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从向过去学习到向未来学习  相似文献   

8.
走向21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讨论21世纪高等教育思想转变之前,有一个概念上的问题需要说明一下。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是同一概念还是两个概念?为什么文件、报告中,有时说转变教育思想,有时说转变教育观念,有时又两者并列?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是同义词,都是指人们对于教育这种社会活动(现...  相似文献   

9.
走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之精神张鑫,张政文高等教育正置身于世纪之交。走向新世纪的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发展变化态势已充分显示出:高等教育之精神在21世纪中,将发生重大的、其意义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的突破和飞跃。走向21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之精...  相似文献   

10.
走向21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   总被引:146,自引:0,他引:146  
本文集中讨论了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和教育发展观等几个教育思想问题。提出:走向21世纪高等教育思想转变,一是要把唯社会价值观或唯主体价值观转变为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使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协调平衡的价值观;二是要把传统的知识价值观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三是要把急功近利的教育发展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走向21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高等教育在面临世界科技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大挑战中的改革与发展,总的说,成绩斐然,困难不少,变化很大,但不平衡。而在改革与发展中,不论成功或挫折,顺利或困难,大家都感到与教育思想密切相关。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在讨论...  相似文献   

12.
走向21世纪,教育思想的转变,应着重转变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教育发展观。把唯社会价值观或唯主体价值观转变为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使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协调平衡的价值观;同时,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把外在价值观转变为内在价值观。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把急功近利的教育发展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高等教育在面临世界科技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大挑战中的改革与发展,总的说,成绩斐然,困难不少,变化很大,但不平衡。而在改革与发展中,不论成功或挫折,顺利或困难,大家都感到与教育思想密切相关。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在讨论...  相似文献   

14.
变革与创新:走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本文对未来21世纪的高等教育的变革和创新的趋势作了研究。未来社会的变革,如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经济科技的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化等,必将对高等教育产生深刻而全面的影响。文章从教育发展大众化,教育类型多样化,教育体系社会化,人才培养综合化,教育技术信息化等6个方面,论述了在时代的要求和高教自身逻辑演进下的高等教育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5.
多样化:21世纪初叶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走向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社会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是高等教育多样化的社会基础 ,也是我们思考 2 1世纪初叶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应制定切合实际的政策和措施 ,鼓励和保证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建立起一个包括多种办学主体、多种办学形式、多种办学类型、多种办学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结合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新形势,从战略高度提出并论述了在21世纪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提出当前高等教育应从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招生就业体制、经费投资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5个方面完善体制改革,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育思想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一、高科技与低素质的矛盾 众所周知,高科技为生产力的跃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为人类提高生活水平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也蕴藏着破坏生态环境,破坏社会秩序,制造灾难,使人堕落的危机。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逻辑表明:高科技与人的高素质必须协调发展,高科技才能为人类带来幸福而不是灾难。本世纪中叶以来,高科技发展迅速,但忽视了人的素质教育。掌握高科技或生活在高科技社会中的个人,往往由于素质上有缺陷,个性发展上畸形,导致精神空虚,人格堕落,人际关系淡漠冷酷,甚至异化为所谓“经济动物”、“科技奴隶”、“智能强盗”。高科技与低素质的矛盾,已使某些发达国家陷于困惑之中,这种矛盾,还在发展中。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家,大声疾呼要  相似文献   

18.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师范教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的师范教育已有102年历史。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以独立设置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师范教育体系。据1998年统计,我国现有高等师范院校(本、专科)229所,中等师范学校875所,教育学院19...  相似文献   

19.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城市●张道恒/安徽阜阳市城郊中学一、我国城市化在加速发展城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基地,是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窗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经历了建国初期短期发展、1958年~1960年过度城市化、文革10年反向城市化...  相似文献   

20.
<正>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大局。”这对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在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进行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