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抗战时期被称为中国的“大时代”,徐文珊的《历史教育论》则是这个“大时代”的产物。它是中国历史教育由传统走向近代过程中出现的第一部总结性、系统性的专门著作。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历史教育由“考古”向“考今”的转向,也顺应了抗战的时代要求。它的内容比较丰富,具有鲜明的思想特色,主要包括首次明确地从理论上将历史教育区分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两个不同领域、历史教育以情感教育为先等六个方面。而它的时代价值,则体现在推动了文化抗战工作,促进了历史教育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技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成立,是以“科技本身存在伦理问题”为前提条件的,而“科技本身存在伦理问题”本身又是有问题的。它抹杀了伦理的阶级性质;过高估计了科学技术及其主体对人类历史同时也是实践史的作用和影响,从而间接否认了唯物主义的“历史合力论”。因此,我们只能说:“科学伦理学”,它是一门难以成“学”的“科学”!  相似文献   

3.
诞生于十九世纪初的艺术歌曲,既有它悠久的发展历史,又有它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本对于艺术歌曲的内涵、发展过程提出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历史观服从于历史总体性的规约.服从于历史宏大叙事的逻辑原则。而新的历史观则认为历史是一种阐释,具有开放性,它服从于阐释者的理论视城和立场。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基于它的历史观,文学因此被历史化了,文学叙事具有历史元叙事的特征。而新的文学观则强调文学的叙述功能,叙事是一种象征,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不是反映关系而是想像关系。社会历史批评应该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吸收新的理论养料完成对自身的改变和补充。  相似文献   

5.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最基本的特征是“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它把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重新推向了文学批评的前台。受解释学的直接影响,它把历史看成是多重阐释的结果,并用“文本性”消除了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界限。然而新历史主义最终却由“回到历史”走向了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思想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它以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为根本前提 ,充分尊重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 ,反映了历史规律 ;它以历史发展的合目的性为基本依据 ,从根本上体现了“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趋向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合目的性 ;它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 ,是未来社会的现实纲领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历史书写风起云涌。《长恨歌》表面上是一个很应时的作品,实际上它不是怀旧,其中蕴藉了王安忆的“日常”历史观:历史并不是仅由事件构成的,琐细平淡的日常人生构成了历史的底子。王安忆.以封闭的历史时空和高超的叙述技巧完成了独特历史观的审美表达,深刻体现了对细密柔韧、独立坚忍的市民精神之美的礼赞和对朴素人性生活与城市历史精神价值式微的悲剧性体验。  相似文献   

8.
说西周的"宗法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周的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政治统治的核心,对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起了重要的作用,很久以来,人们对这一制度的看法都是从它的负面来解释,本文主要以历史的辨证的观点来阐发它对当时社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学"浅议     
“新学”是中国近代学术文化的一种新的形态,是特定历史时期中西方文化撞击的产物,是在中国传统旧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中西兼容的新形式,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新学”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启了进步思想之门,同时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学校文化是在学校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因此,每所学校的学校文化都不一样,因为它的历史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人想要认识并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就必须从学校历史中寻找其发展轨迹,探寻其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1.
“以悲为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虽成熟于魏晋六朝,而其成长过程则相当久远,一直可以追溯到先奏时的南楚文化。楚国以其尚美、敏感的文化传统,融合了中原的理性主义,构造出瑰丽凄迷的楚辞美学。汉代以后,文学创作受楚辞影响很深,而文人群体的出现给这种美学传统带来新的特点,即为悲而悲,为艺术而艺术,是为所谓的“以悲为美”。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外汉语教材中民俗文化的编写主要存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问题,对民俗文化元素的关注不够,没有充分体现民俗文化导入的原则。因此,应该明确对外汉语教材中民俗文化的定性、定位、定量,确定科学的编写原则和编写方式,在提高民俗文化编写质量的同时适当增加民俗文化的内容,加强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高职教育是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在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情感、职业信仰,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具有成本效益的观念、适应企业的管理方法。高职教育要以科技文化为核心,构建融入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实现文化育人。  相似文献   

14.
论先燕文化     
先燕文化是召公封燕前,在燕地区域内由商人子姓燕国创立的文化。商族和燕都是以鸟为图腾的部族。燕国的燕氏一族在商人各宗族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网络语言是网络时代文化传播的产物,它作为网络文化的镜像折射着网络时代的文化现象。网络语言对共同语的冲击和变异已经突破了互联网的界域,其带来的不仅是深刻的语言文化冲突,也促成着语言文化的融合,并引起文化的变迁。应以平和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加以规范和引导网络语言,淘去其中的糟粕。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的过程。而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连通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也存在"连通性",并具可操作性。现代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扬弃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地包容于现代文化之中。既不能把二者混同,也不能把二者对立。实现这种连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精神和人本精神的统一论者,科学发展观恰恰也是科学精神和人本精神的统一。实现这种连通,必须统一于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伟大实践。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统一于弘扬"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化传播规律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传播是有规律的过程。一种文化的传播程度,既取决于文化自身的性质、发展水平、风格特点以及由此而确定的功能和价值,又取决于文化所赖以生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关系状况。另外,文化的载体形式对于文化的传播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教育资源,而且也是民众教育的直接资源,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变化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价值。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行,通过开发民俗文化校本课程、结合学科渗透民俗文化、设立民俗文化综合实践课、邀请民俗学家进入课堂等措施来向学生进行民俗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20.
论及三国,几乎所有的论者皆称道曹魏而轻忽孙吴和刘蜀,这种看法有失公允。孙吴尚文好学,注重文化教育建设,出现人才济济和文学群体的新气象。文人的雅集及南北文人相会交流的活动给孙吴文坛注入了活力,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孙吴音乐文化也别有风韵。概言之,孙吴文化虽不能和曹魏文化相并论,但为三国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与曹魏文化一并构成了三国文化的时代精神与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