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课程意识指教师对学科课程改革的理性认识.历史教师的课程意识主要有历史教育的功能意识,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地位意识及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的辩证关系意识等.提高课程意识,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历史思维与历史意识 兼论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随着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 ,历史教育界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理性地思考历史教育的社会意义以及历史教学的内容、方法等等 ,对中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意识培养问题日益关注。教育部 2 0 0 0年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提出 :“通过历史教学 ,使学生进一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 ,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然而 ,历史教育界对“历史思维”、“历史意识”的理解并不全面、准确 ,这不利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和历史教育功能的发挥。一、历史思维与历史意识的内涵意识是指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一种…  相似文献   

3.
当前历史教学对历史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对于历史意识教育,许多历史教师也没有清晰明确的概念与思路,仍是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历史教学,教学内容多是对教科书进行简单的复述。由此,学生普遍缺乏历史意识,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只是流于表面。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要转变方式,以促进学生历史意识的生成。在此,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以实例教学、引导教学、和师生互动教学作为途径方法,实现高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基于时代发展和课程改革大背景的中学历史学科育人价值及其实践,有必要从"立足基础定位看育人价值""立足时代发展看育人内容""立足人格养成看育人境界"三方面再作反思。应架构起课程目标与学科育人目标之间的关联,从而抬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维目标的基础地位;必须立足于对历史本体的认识、立足于中学历史课程终极目标的认识,丰富、完善历史知识育人的内涵,从基于唯物史观的史学思想与方法层面,培养学生基于"求真"的证据意识、逻辑意识、批判意识和包容意识,以及建立在这些意识之上的国家意识、全球意识、人格意识和责任意识;应倡导以历史教师的人格魅力、身体力行,以及教学相长,作为提升中学历史学科育人境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历史意识"是指思维主体了解自身所认知的过去是什么,所要传达的概念是什么。历史意识之所以称为"意识",含有心理学上的意义,指与人们理性思考有关的对象。①笔者认为,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于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十分关键,也是评价"一节好的历史课"的重要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历史课要引领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课堂教  相似文献   

6.
“历史意识”是指思维主体了解自身所认知的过去是什么,所要传达的概念是什么。历史意识之所以称为“意识”,含有心理学上的意义,指与人们理性思考有关的对象。笔者认为,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于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十分关键,也是评价“一节好的历史课”的重要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历史课要引领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历史进行正确的理解,对史实作出合理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结合初中历史统编教材的使用情况,论述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一是深入挖掘历史教材资源,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常规教学;二是合理补充本土历史资料,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历史活动课;三是精心选择地方城市历史资源,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历史研学活动。  相似文献   

8.
正历史意识校长的历史意识是指校长认识历史、继承历史、创造历史的思维执政观念。即以史为鉴,尊重历史传统,总结历史经验,反思历史教训,根据学校的历史发展的规律来规划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校长树立历史意识,首先要明晰自己的历史责任,要了解学校的历史,校史记录着学校的产生、发展、鼎盛与传承,校  相似文献   

9.
引言在韩国,长期以来,"历史意识"一词以历史认识与历史思考能力为主要构成要素,也包含实践性等较宽的内容([1])。因此,"历史意识"的范畴远远超出了学校历史教育的水平与范围,已经涉及人们总体的生活领域。正如学者所说:"历史意识的概念十分模糊、难以理解,但是其适用范围十分广泛。"  相似文献   

10.
历史意识是体现于邓小平革命实践与思想中的一种精神和方法。在邓小平的思维中,历史意识实际体现为:政治的远见意识;对历史发展内在必然性的一种哲学理解和把握;注重发展的意识;面向现实的意识。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历史发展的内在必然性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各种复杂的社会和政治关系及其演化的后果,是邓小平政治和理论思维的重要特点,也是他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重要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国际意识蓬勃兴起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国际意识教育,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在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占据先机。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是历史学科与国际意识培养的主要媒介,使历史教学成为培养国际意识的主阵地之一。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2.
方方的新作《软埋》以其深沉厚重的历史意识实现其历史叙事的新突破,其历史意识主要表现为:对历史真相的追问与求索;对"人"创造历史的主体性地位的肯定;对人之存在困境的深度探寻。其叙事表现出强劲的意识穿透力。  相似文献   

13.
历史意识:大学历史教育的目标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教育无所不在,其目标取向亦有近期和长远之别,当前在各大院校全面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目标即应设定为着重培育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感。本文在剖析“历史意识”涵义的基础上,着重论述培育大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旨在阐明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意识,并促使历史意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内隐的思维活动外显于一种复合多维的能力,将历史智慧转化为其自身的思想资源和综合素质,这才是大学历史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意识的培养与实践探索己成为历史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而这一点正是以往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要适应这个日益彼此依存又激烈竞争的社会,就必须具备世界性的眼光和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具备国际意识并且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已成为历史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是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素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是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育部2002年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提出:“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新颁布的历史教学大纲对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意识是指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意识是人的综合性的认识活动。它通常由感觉、知觉、…  相似文献   

16.
发展学生的史学素养,是中学历史课程最主要的教化功能。追求个性化,即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富有效益(学习目标达成率高),深具灵气(教学思想深邃)和形式新颖(教学过程别出心裁)等,是中学历史教师的最大追求。将发展学生史学素养与追求个性化教学融为一体,应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一般而言,史学素养以时空意识、现实意识、证据意识、问题意识、分层意识与融合意识为核心内容,呈现出由主体内容(客观史实、历史叙事、历史认识、历史评价等)、核心要素(时间、空间、人物、史料等)和主要方法(史学研究和历史学习的一般方法及具体方法)等组成的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17.
论教育研究的历史意识与逻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出发,批判了教育研究中历史与逻辑相脱离的现象,探讨了教育研究中的教育历史观,考察了教育历史与教育逻辑的关系,认为教育研究应具有历史意识和逻辑意识。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历史意识?历史意识的培养对我们有什么价值?绝大多数历史教师对此并不清楚,试想一下.历史教师连历史意识概念的含义都不清楚.怎么可能在历史课堂上有意识地进行历史意识培养教育呢?历史意识是历史教学法的核心,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首先必须了解历史意识的概念及其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9.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增长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充分了解舞蹈院校的发展史,历史教育与文化的多元性培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舞蹈院校历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本文对舞蹈文化意识进行概述,分析舞蹈院校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出现的误区,如对舞蹈历史泛泛而谈、缺乏深入剖析、师生交流不畅,提出学校重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师重视各民族舞蹈文化的教学等措施,旨在探寻教师如何在舞蹈院校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提高大学生历史意识是高校人文素养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在高职高专院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历史意识培育载体、平台,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理论源于鲜活的历史并揭示历史规律性。脱离了历史实践,理论就是无缘之木。在思政课载体下提高大学生历史意识,需要搭建历史格局,激活理论魅力,在此过程中使历史格局服务于理论,历史意识生发于格局,培养大学生时空变迁意识、因果联系意识、反思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