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汪静华 《快乐阅读》2012,(21):52-53
民俗文化是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分析、讲解民俗知识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深厚内蕴。本文以归有光《项脊轩志》为例,略论了解民俗文化知识对体会作者情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学文科》2009,(6):F0003-F0003
广西:李冬才《导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李丹瑜《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创新》、钟美炎《浅谈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的诗词渗透》、陆翠梅《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韦瑞周《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三个转变》、罗庆忠《初探语文教学激活课前气氛的导入方式》、  相似文献   

3.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也是学科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陈勤建教授曾说“: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语文课程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要谋求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就要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语文课程教学。一、从民俗文化视角,解读经典文本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如果从民俗文化视角来解读“经典文本”,民俗独特的审美意识、审美标准再加上与民族文化的天然情缘,认知和情感的相近,更能深刻地品味名著的精义。如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阿Q正传》、《祝福》、《药》,老舍的《茶馆》,沈…  相似文献   

4.
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是保护和传承民俗资源、丰富地理教学的有益探索。立足苏州地方民俗探讨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基础与价值意蕴,并结合教学过程从提高教师民俗文化储备、增强学生民俗地理探究兴趣、挖掘民俗素材与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特色民俗地理研学、组织民俗文化校园活动等方面构建“五位一体”的实现路径,同时以“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为例,科学设计民俗文化融入地理教学的案例,以期深化民俗文化融入地理教学,助力实现文化育人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5.
以《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为契机,以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名著中的民俗文化现象为抓手,以“走进贺州民俗传承优秀文化”实践分享课为平台,组织学生进行《朝花夕拾》整本书的阅读,对贺州民俗文化进行实践采风,从而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探寻优秀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枢机,为学生深入研读名著、拓宽阅读视野提供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是一位民俗文化意识非常深厚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有诸多传统节日、民俗内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如《孔乙己《》阿Q正传《》社戏《》祝福《》药》等,分别涉及了端午节、社日、祭灶节(谢年)、清明节等节日,几乎篇篇以节日民俗为重要背景或发展情节来引发人们对国  相似文献   

7.
《祝福》民俗色彩强烈,描绘了许多民俗活动。其中不仅有封建礼教,还有许多沿用至今的优秀民俗文化传统。在语文教学中与课外阅读时,都应该注重辩证“民俗传统”与“封建礼教”,积极构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8.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民俗文化则是传统文化的根基,研究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以及教学策略,对于提升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从教材编写、教师素养、学生接受三个层面,来初步探讨民俗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中学语文的教材中,描写风俗习惯的古诗、文章不胜枚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民俗文化,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有助于厚实学生的文化积淀。一、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民俗文化包括饮食特色、传统节日以及风俗习惯等内容,民俗文化展现着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民俗文化,可以改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单一枯燥的问题,丰富教学资源,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  相似文献   

10.
<正>民俗文化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民俗文化知识,民俗是一种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文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的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  相似文献   

11.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物质民俗、风俗民俗和1:2头民俗。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在教学中充分展示和利用这些文化是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体现,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教学策略主要有三种:以民俗为主体,讲解风土人情;以民俗为线索,疏通文章内容;以民俗为点缀,活跃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12.
“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张俊卿“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不仅仅指语音正确,声音宏亮,重要的是通过朗读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在情感体验中,加强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如初中课本中的《春》、《听潮》、《最后一课》,高中课本中的《荷塘月色》、《缘》、《雄关赋》、...  相似文献   

13.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石嘴山市第二中学吴香彩《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设计提问是贯彻启发式原则的重要方法。善于提问是教学的艺术...  相似文献   

14.
张恨水是民国时期妇孺皆知的"通俗文学大家",他从事的"叙事人生"的小说创作中包含了很多民俗文化。在其长篇小说《欢喜冤家》中,曾对皖地民俗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本文先将小说中皖地民俗分成:服饰、饮食、农业民俗三大类,并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两方面分析民俗在小说中的审美作用。张恨水有意识的民俗描写,使其作品具有民族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15.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诗歌就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在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引下,在深刻领会《大纲》精神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诗歌教学应发挥的重要作用,搞好诗歌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6.
邱永春 《考试周刊》2013,(55):21-22
高中语文教学应加强民俗文化渗透,高度重视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民俗文化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增强民俗文化的智育效果,并充分利用地方民俗资源,向学生传播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蕴藏着丰富的民俗.编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大多数都涉及民俗内容.据苏盛葵老师的统计,其比例超过百分之六十五.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的确应给予民俗内容以一定的地位.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民俗,进行诸如美育熏染,提高认识能力,扩大文化视野等方面的教学;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运用有关民俗资料,来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教材.这后一方面,应当说,更值得重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传授知识的准确与否.这一点,在古诗教学中尤其突出.著名学者钟敬文教授指出,用古代或近代民俗志资料去印征和论述古典文学中的某些现象、问题,往往可以起到钥匙的作用.所谓“钥匙的作用”,按照笔者的理  相似文献   

18.
部编《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提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语文学习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应当十分重视.”这就又明确、又恰当地指出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冯齐林 《今日教育》2013,(10):66-67
研究学隋是以生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是确保顺利实施教师“少教”和有效地促进学生“多学”的重要前提。为了研究语文教师进行学情分析的现状,我选取了从1999年到2012年语文教育类五大杂志(《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提到“学情”的文章,共185个样本。研究发现,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做的学情分析与实际的课堂教学之间体现的学情状况并不一致。所分析的学情难以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依据“学情”预测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确立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起点”。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终与民族文化相伴随。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民俗,实际上是指该民族或该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任何发达的或发展中的民族或群体,都毫无例外地生活在一定的民俗中。学习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和感情。本单元以介绍民风民俗为主题,选编了五篇文章:《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俗世奇人》。这些文章,内容各不相同,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