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正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姚鹓雏致信柳亚子"的拙文,记述南社早期社员姚鹓雏于1949年新政伊始,致函柳亚子,诉说自己"立锥无地,行年六十",恳求老友为其"通一书于市长,提名作介",予以安排至文物管理委员会或图书馆、博物馆之类的部门。姚鹓雏早年曾就读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诗词小说皆蜚声一时,曾有"松江才子"之称。过去所谓"学而优则仕",文人从政自古就成风气。民国时期姚鹓雏诗书之余,也有从政经历,如曾任江苏省教育厅秘书、南京市政府秘书长、江苏省政府秘书等,虽入官场,但却未  相似文献   

2.
“其实,《自由谈》自来都是《申报》的副刊,1911年8月24日创刊,由王钝根主编,1915年3月18日,由吴觉迷主编,到了1916年4月1日,由姚鹓雏主编,到了11月,改由天虚我生(陈蝶仙)主编,才引起读者注意。到了1924年4月1日,又由周瘦鹃主编,他编辑时期最久,到了1932年12月1日,才由黎烈文兄主编。他只编了一  相似文献   

3.
<正>百年前的南社,文人荟萃,天下独步。虽说南社作为一个民间的诗人团体,前后也不过活跃了十数年,但其在文坛乃至政坛上的影响之巨,可谓一时无二。之所以如此,其实关键还是名人的效应,精英的力量。南社名人太多,几乎囊括南北,如柳亚子、黄宾虹、于右任、李叔同、苏曼殊这样的文坛"一线人物",至今仍然让人耳熟能详;而更多的文人,尽管当年也算得上一时俊杰,但随着百年的风云变幻,皆烟消云散矣。唐诗言"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时间的残酷与无情,谁又能经得住它的涤荡呢?近代文学家姚鹓雏,在南社文  相似文献   

4.
换着思维写新闻──从钱书远捐林报道看重大新闻题材的多向开拓重庆黔江日报社姚元和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都希望遭遇重大新闻题材。然而在具体处理时,一些人急功近利,浅尝辄止,使“新闻富矿”因提炼不够而浪费掉了。1996年9月至1997年8月,我写了一组有关...  相似文献   

5.
岁月沧桑、物换星移,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在当今商业文化的兴起,文化价值趋于多元化的转型时期,作为中国乡土文化的代表的姚剧,她的生存状态如何?她拥有多少影响力和感召力?她能否在现代文化外来文化的冲击中继续保留那一份纯真与乡土生命力?带着这些疑惑、问号,我们来到了四明山下的余姚,感受姚剧之乡对她的爱、怨、痛、惜之情,触摸姚剧人的心灵之弦——  相似文献   

6.
1938年5月,二十四岁的青年诗人徐迟作为流亡文人挈妇将雏随戴望舒全家从上海逃难到香港。1942年,徐迟又从香港来到重庆。他在歌乐山的大天池旁边的一个名叫蒙子树的小村子里借住了一年时光。在这富有田园之美的很诗意的乡间,徐迟做成了自己平生颇为惬意的几件事。一是写出了一本《诗的诞生———一个美学的尝试》的诗论著作。第二件事,便是他受雅典娜女神的招引,完成了世界文学翻译的一个创举,即首次用汉语诗体的形式选译了荷马史诗之一的《伊利亚特》。他一共译了十五个片断,共七百余行,书出版时题名为《依利阿德选译》。而同时做成的第三…  相似文献   

7.
许然  徐硕 《传媒》2016,(13):13-14
2016年5月,Jock Lauterer作为"巴渝海外引智计划"的学者来到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学.这是他第5次来到中国,第3次到重庆.71岁高龄的Jock是美国研究社区新闻的权威学者和专家,在他来渝讲学的短短两周时间里,李韧就社区新闻的一些热点话题与Jock做了深入的探讨,现将部分讨论内容整理发表于此,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从小喜爱文艺活动,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我都是班级的文艺骨干,学校有什么演出活动,我都是积极的参与者.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使我和姚剧结下了不解之缘.1959年上半年,那时我还在余姚六中读初中,姚剧团来我们学校所在地的临山演出,演出的剧目是<刘介梅忘本回头>,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姚剧,演员用地道的余姚话演绎的戏剧故事,亲切、自然、感人,使我对姚剧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九四九年冬天,周恩来同志听到一位原来在重庆商务日报工作的同志从香港来到北京时,他回想起了重庆商务日报当年的情景,很高兴地说:“重庆商务日报这段工作做得很不错。一九四一年我党在重庆还是比较孤立,只有文化教育界人士敢于接近我们。商务日报动员工商界反对四大家族,工商界开始靠近我们,扩大了我党的统一战线。”根据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域要“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  相似文献   

10.
赶赴高考 抗战胜利后,我在贵州的许多高中同学都纷纷回到"下江"(长江中下游省份——编者注),有的在北平,有的在南京,有的在上海.高中三年级时,我已下定决心,一定要离开这个群山封闭的高原之城——贵阳.1948年7月,我一个人搭便车到重庆参加了高考.这是一辆运货的大卡车,我坐在许多木箱之间颠簸,穿行在云雾和峭壁之间.久已闻名的七十二拐、吊尸岩等地名吓得我一路心惊胆颤!好不容易来到了重庆沙坪坝原中央大学旧址,西南地区的考场就设在这里.  相似文献   

11.
朱熙勇 《新闻前哨》2011,(6):F0004-F0004
2010年7月17日晚上9时许,在武汉市汉正街淮盐巷,7名来自重庆的儿童坐在板车上,借着昏暗的路灯看书。几天前,他们在一位长辈的带领下,从老家重庆农村来到这里探亲。  相似文献   

12.
江城,[美]彼得·海斯勒著,李雪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1996年至1998年间,那个叫彼得·海斯勒的"蓝眼睛"美国人,来到了中国重庆附近、长江边上的小城涪陵,在那儿的涪  相似文献   

13.
例一:"男子助残、20元义卖晨报"(见重庆晨报2006年5月22日7版头条) 5月21日是全国助残日。这天,重庆A报与有关部门在重庆主城区主办了义卖活动,用20元义卖一份A报以支持重庆的残疾事业。晨报记者来到义卖现场,他们看到和拍摄的场面,均是义卖A报。但是,记者在写稿时,却隐瞒了这一新闻背景,在稿件中对义卖主体有意不作交待。  相似文献   

14.
例一:“男子助残、20元义卖晨报”(重庆晨报2006年5月22日7版头条) 5月21日.是全国助残日。这天.重庆A报与有关部门在重庆主城区主办了义卖活动.即用20元义卖一份A报以支持重庆的残疾事业。晨报记者来到义卖现场.他们看到和拍摄的场面。均是义卖A报。但是,记者在写稿时,却隐瞒了这一新闻背景,在稿件中对义卖主体有意不作交代。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万名网友声讨"虐猫事件",通缉"上海外教博客",再到"重庆钉子户维权",网络受众的角色已经由原来的"看客",逐渐变为了事件的"集体参与者",参与新闻学初现雏  相似文献   

16.
电视剧<叶挺将军>里皖南事变几集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小姚"."小姚"是谁?他原来就是东南分局副书记饶漱石.当时,出于工作保密的需要,再加上饶、姚谐音,大家平时称他"小姚".就是毛泽东发给东南局的电报也称他"小姚".  相似文献   

17.
"记者新春走基层",但走基层不是走马观花,需要真正"沉"到百姓中去,真切地了解百姓所需,品味百姓的感受."沉"到基层才知百姓情感2011年大年初一,我一早就来到重庆沙坪坝区青木关镇敬老院,想看看农村敬老院的老人们这年过得如何.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4月23日第1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以"阅读,请到图书馆"为主题的江西省第四届"读好书"活动正式启动,江西省各级公共图书馆推出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在江西全省共同营造出"读好书、好读书"的学习氛围。活动当天,中共江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姚亚平在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来到江西省图书馆活动现场,详细了解全民阅读活动开展情况,考察了该馆的通借通还服务、数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开始不到半年,南京即濒于沦陷。新民报迁到重庆,于一九三八年一月复刊。其时,周总理和郭老都在武汉。周总理知道郭老和新民报有关系,曾向郭老探询新民报迁渝复刊的情况;郭老当即来信相告,并提及新华日报准备在重庆出版。郭老信中还附了一首诗,鞭策我们。诗云:“一别夔门廿五年,鸟惊花泣恨频添,寄语巴渝诸友好,复兴责任在双肩。”同年七月七日,抗战一周年,周总理为重庆新民报亲笔题词:“全民团结,持久斗争。抗战必胜,建国必成。”报社同人和读者都深受鼓舞。十月,周总理和郭老来到重庆,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郭老住在张家花园,离新民报不远,我们和报社同事常去郭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年画研究会,5月15日在天津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年画发奖大会上宣告成立。研究会办事机构设在天津,会长清白音,副会长田郁文、赵敏、冯真、沈家琳、宗文龙、王伟,秘书长姚重庆。并聘请蔡若虹、华君武、金梅生、邵宇、张映雪、李慕白、朱石基为研究会顾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