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多年以来就逐渐形成了一个想法,我也曾在很多地方说过:文化交流是促进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条件之一。这里面当然包括文学方面的交流。 对中外文学交流史的研究,我们过去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总觉得其中似有偏颇之处。说清楚一点就是,研究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影响者多,而研究中国文学对外国文学影响者少。这就是我所说的偏颇之处。 这样一个偏颇,看似微末,影响实大。它至少会对外国文人和中国文人,甚至中外的老百姓,提供不真实的信息。外国人由此会产生自高自大的想法,而中国人则会由此产生某些自卑的心理。这些都是不应该的,不利的,都不是实事求是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往来日益频繁,有关中外文化关系的研究也随之日益深入。文学研究领域也是如此,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包括渊源、流播、影响、接受、变形、误读、文化过滤现象等方面的讨论也愈来愈广泛。如果说过去人们比较重视的是发达世界文化对第三世界文化的影响,较感兴趣的是追踪西方文化以何种方式渗入、延展于第三世界文化的脉络之中;那么,现在人们已注意到从相反方向进行对应的工作。如研究非洲音乐、雕塑对欧美现代艺术的影响;中国工艺、建筑、文学、哲学对西方文化的渗透等等。这种双向的影响研究无疑将会对被研究双方的文学艺术提供更丰富的材料和更深刻的开掘。  相似文献   

3.
黄鸣奋怀着“身在江海上,运连京国深”(王昌龄《别刘讠胥》)的“使命感”,含辛茹苦地完成了新著《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此书的出版,是十分适时和具有重大文化交流意义的;同时,它也是一部颇具学术研究价值的书。中国古典文学有着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它的灿...  相似文献   

4.
一、“重绘”的文化想象杨义先生这本讲演集由 50多篇文章构成。从文章的形成方式上看 ,既有他到国内各地高校和国外著名学府的讲演 ,也有参加国内国际会议的主题发言 ;既有记者的访谈 ,也有坐客网站论坛与网友的交流。以讲演的内容而言 ,几乎涵盖他的学术研究领域 ,并且有一种强烈的介入现实和引导人们走出文化困境的当下意识。初看时 ,这些文章好像是一盘散落的珍珠 ,但你一旦读进去 ,就会发觉杨义先生其实用了一条红线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 ,那就是他提出了一个具有深刻价值的学理命题 :在汇编近十年间断断续续发表的这些学术讲演、学术答…  相似文献   

5.
这本<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发生"于今天,我以为是王一川教授学术研究的一次有意义的事件.十余年前,作者丢给读者们一本<意义的瞬间生成>便迈进牛津,迎来了他自己所说的"语言论震惊".之后,他倡导"修辞论美学",以一种告别的姿态,将此前的研究称为"体验论美学".从美学理论的形上建构移向文学文本的文化解读,由关注生命体验转而关注文本修辞,他的理论视野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也就同时有了一次"断裂".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的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结束后,远在欧洲的叶君健先生,从事着反法西斯的文化活动。他用英文写作、翻译,不时在报刊发表文章。反映中国农民苦难生活的长篇小说(《山村》当时已在英国发表。这部书真实、质朴,受到西方读者的关注。1949年,当友人听叶君健先生说他要返回祖国时,都大吃一惊,劝阻他挽留他:“中国正在打仗,这么乱,你回去干什么?”“你在这里写了不少东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 ,西方的学术流派和文学理论层出不穷 ,西方的汉学家把某种理论拿来研究中国文学 ,应该是有意无意的尝试 ,其利弊本身既在不同层面都有争论 ,也还不可能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 ,因而并未得到及时的总结。但是 ,这一现象肯定是 2 0世纪多元文化格局结出的奇葩 ,是文化交流和渗透中长成的心智之果。经过十几年的接受和反思 ,中国学者已经对海外汉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给予了充分的注意 ,并开始进行了全面总结。其重要成果之一 ,就是最近出版的周发祥教授的《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一书。这是一部包罗广泛 ,思力深湛之作。首先使我们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8.
李林 《生态文化》2007,(2):49-49
朝鲜族作家朴尚春的散文集《天池魂》,近日由吉林摄影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选编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部分散文与随笔。翻开浸满墨香的《天池魂》,那些充满真情实感的语言和曲折宕迭的故事,把读者带入一个纷繁绚烂的生活空间,随着作者细腻而温婉的叙述,让人读来感到一种荡气回肠的心灵震撼和哲学刺激。  相似文献   

9.
中国实学研究的里程碑——评《中国实学思想史》方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实学研究日趋深广,产生了一批学术成果。到九十年代,中国实学研究渐趋成熟,开始形成系统的实学研究理论,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术成果,《中国实学思想史》便是这个时期中国实学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0.
廖晓晴 《文化学刊》2009,(5):175-177
2008年初春,曲彦斌先生赠我《中国乞丐史》一书,并嘱撰评,一时之间,顿感几分惶恐,当然还有几分荣幸。时下学者大致可分为两类:一部分偏重于学术,在“象牙塔”里做学问;一部分偏重于应用,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咨询服务。而彦斌先生一贯主张:为学既要以学理做支撑,得到学界同仁的认可;又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得到老百姓的欢迎,力求做到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11.
“对话”与“重建”是时下学界颇为流行的两个话题,然而,相当的研究成果却只在“设想”、“思路”的层面上论及二者。童庆炳先生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以下简称《意义》)一书则打破了这种“格局”———它在“实践”的层面上真正做到了“对话”与“重建”。一该书分三篇,按“总———分———总”的思路结构成篇:上篇重点论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性质,并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基本范畴与民族文化个性之间的关系。在该篇中,作者将中国传统文化性格与特质纳入视野,并以此为视角观照中国传统文化的“骨干”———儒、道、释三家——…  相似文献   

12.
理性的求证——评《法国作家与中国》袁筱一一我应该算是比较文学的“槛外人”,虽然翻译总是不自觉地牵进比较——译作与原作之间、译作者与原作者之间、译作读者与原作读者之间,低一点是“忠实”,平等一点是“融合”,高一点是“竞争”——毕竟不是拿它作唯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脊梁——评《人间正道》中的共产党人形象曾镇南我重读了半年前我已写过评论文章向读者推荐过的长篇小说《人间正道》(《文艺报》1997年1月7日《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创获》)。我是带着一种冷静的研究态度、一种想验证一下自己初读时的审美感受的想法开始这次重...  相似文献   

14.
1994年下半年中国文学出版社英文部共收到读者来信110余封,法文部收到来信60多封。这些信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瑞士、比利时、澳大利亚、印度、德国、保加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瑞典、冰岛、南斯拉夫、孟加拉以及非洲的摩洛哥、突尼斯、尼日利亚、乌干达、阿尔及利亚。信件主要内容有读者对《中国文学》杂志的反应,包括赞誉、建议等;有的欲订购我杂志;有的欲购买我杂志上某些小说、诗歌等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文学,社会历史的批评更多关注文本以外的东西,不免丧失些许纯粹乐趣。但若以细读法分析文本本身,不看社会历史条件如何,而仅去关注文本语言、结构和语境,以非功利的、单纯眼光去欣赏它,我们会打开跃动着原始生命活力的哲思世界。生命情感本身就是最本源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美国学者舒衡哲的《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是一部从文化启蒙视野来研究"五四运动"的专著,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来临之际重释此书,是传承"五四遗产"的一种责任。本文着重从《中国启蒙运动》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术价值及局限性进行思辨性评述,以期更好地理解"五四"及中国的启蒙思想。  相似文献   

17.
太宰治是日本著名的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间失格》作为其晚期创作中极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借助主人公大庭叶藏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内心独白表现出作者对于生命的审美追求。战后的日本社会上随处都充斥着颓败奢靡的风气,大庭叶藏在欲望的染缸里浮沉却未放弃思考,从时代环境中着手探索欲望对于生命的存在价值,从与女性的周旋与情欲中升华生命的真谛,最后回归到传统文化之美中做出生命的抉择。在太宰治“向死而生”的生命观里书写了对日本传统文化意蕴的尊崇与向往,重塑了死亡在生命中的角色,明白了“赴死”是为了找寻更高价值的“生”。  相似文献   

18.
日前,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小企业的成功范式:心力管理解读》一书正式上架发行,与读者见面了. 本书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系原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德教授策划、组织、执笔与统稿.从心力管理的维度、价值基础、方法论、驱动机制、哲学前提、实施艺术、目标模式等方面对《心力管理》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进行了解读,并从文化视角研究企业管理,重点探讨中小企业的成功之道,对于研究中国经济的崛起之路,研究中国中小企业振兴之路,无疑提供了一把文化钥匙.  相似文献   

19.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图文并茂的大型辞书《中国名画鉴赏辞典》,16开本,精装,约208万字,名画成千,妙文数百,是由著名美学家、西方文论家、国画理论家、画家伍蠡甫教授主编,并请海内外知名度很高的学者专家王朝闻、饶宗颐、阎丽川、李铸晋、谢稚柳、唐云、王伯敏、方闻、张安治、扬仁恺等等任顾问和亲自撰稿,是敝人继责编《中国美术辞典》之后又负责编纂的一部大辞典。书上市后社会反响较大,一个月内售出五千余册,被广大读者评为93年下半年最受欢迎的十本书之一。究其因,我试从以下三点加以评介: 见仁见智的“外包装” 现在的产品(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很讲究“外包装”,这是市场经济规律的产物;但外包装要根据产品的内容而制作,它既受内容的制约,又要有自身的特性。《中国名画鉴赏辞典》的外包装,是由著名百岁老人大画家刘海粟题写的清秀苍健的八字书名和装帧大家钱君陶设计的古朴典雅的封面(包括护封)所组成的。  相似文献   

20.
正"我生活在池上,没有电视,不看报纸,没有社交应酬。这个小小乡村,晚上八点,最热闹的中山路也少行人了。没有戏院、卡拉OK,没有夜店,居民晚餐后多就上床,餐厅也熄灯打烊,拉下铁门。我因此不多久也习惯这样作息,八点就上床看书睡觉。"这是台湾画家、作家蒋勋先生在新书《池上日记》中,对自己在台东县池上乡生活的描述。相信那些稍微年长的人士,看到这些句子都会引起共鸣。"日出而作,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