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王一棋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9,6(6):131-131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思想就十分强调感悟,诵读体味是感悟文章的基本策略,古人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感悟的经验,其核心是重读、重思。例如,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苟子在《劝学》中指出,读书应“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可以说,读和思是两种最基本的感悟方式。在教学《人物描写一组》时,我深刻体会到了诵读感悟之妙用。从上课伊始,我就从读与思着手。 相似文献
4.
叶青 《小雪花(小学生成长指南)》2015,(4):6
编辑导语这是一篇议论文,正反论证逐层推进,将观点鲜明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能条清缕晰地进行论证,这种思维过程值得学习哦!我常听有人说:读了有害健康的书籍还不如不读。的确是这样,现在有很多不健康的书充斥市场,不少少年儿童正是受这类书的毒害而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意大利谚语:一本坏书,比10个强盗更坏。那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位中 相似文献
6.
7.
李维威 《小作家选刊(小学)》2011,(10)
读书的过程,其实是人们求知、求索、求证的过程。一个人只有用渴望去求知,用胆识去求索,用恒心去求证,才能将自己的人生乐章演奏得更为辉煌。求知。纵观历史,放眼现代,无数仁人志士,成功者背后都有一段艰苦跋涉的求知路。没有一种求知的欲望就不要去读书,这是求知的先决条件。为 相似文献
8.
9.
10.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08,(Z2)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神把一朵七色花送给一个善良的人,每一瓣可以实现一个心愿。他把第一瓣送给一个找不到家的孩子;第二瓣,救了一个遭遇洪水的村庄;第三瓣……第七瓣,他没有留给生命垂危的自己,却把最后这片美好的花瓣洒向人间。故事之中,最最感动人的是善良。做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对人善良,善良也会来到自己身边。播种善良,你会收获希望;心存善良,快乐就会围绕在您身旁。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内化语言的过程。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大纲的要求包含三层意思:一是阅读课应该姓"读"。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并贯穿始终。二是阅读课要让每一个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和机会。三是阅读课要将感知、感悟、体验,语感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17.
詹润翠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4,(8):131-131
吴伯箫在《书》中写到:“书,什么不给你呢?足不出户,而卧游千山万水;素不相识,可以促膝谈心,给城市人以乡村的风光,给乡村人以城市的繁华。年老的无妨读血气刚盛的人冒险的故事,年轻人也可以学饱经世故的长者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詹润翠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4,(23):131
吴伯箫在《书》中写到:“书,什么不给你呢?足不出户,而卧游千山万水;素不相识,可以促膝谈心,给城市人以乡村的风光,给乡村人以城市的繁华。年老的无妨读血气刚盛的人冒险的故事,年轻人也可以学饱经世故的长者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引导读书感悟的层次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读书感悟的心理历程是:循文、明象、体情、悟道,即感知语言文字,再现事物表象,进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了解写作意图和方法。以下分三个层次来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