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悟读书     
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读书是最高档的营养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剂。读书不能改变人的物象,但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另一位特级教师王菘舟说:读书于我,是一种诗意的生存状态,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一种温暖的生命体验。读书就是打通精神的穴位和经络。一日不读书,自惭形秽;三日不读书,怅然若失。看书读书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情。叶圣陶先生的话语更是掷地有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感悟读书     
几位朋友相聚,叙起生活,有位朋友忽而谈到这样一个话题:“回想过去,对你留有深刻影响并伴你而过的是什么呢?”大家见仁见智,各有高论。我当时一笑了之,这几日静坐,蓦然回首,忆及往日岁月,值得自己回味并给自己留有深刻影响伴我而过的到底是什么呢?我却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只觉得走过的路虽有磕磕碰碰的时候,也有洒满阳光的地方。然而,最值得一提的惟有读书,每当忆及此,便有颇多感慨。  相似文献   

3.
读书 感悟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思想就十分强调感悟,诵读体味是感悟文章的基本策略,古人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感悟的经验,其核心是重读、重思。例如,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苟子在《劝学》中指出,读书应“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可以说,读和思是两种最基本的感悟方式。在教学《人物描写一组》时,我深刻体会到了诵读感悟之妙用。从上课伊始,我就从读与思着手。  相似文献   

4.
感悟读书     
编辑导语这是一篇议论文,正反论证逐层推进,将观点鲜明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能条清缕晰地进行论证,这种思维过程值得学习哦!我常听有人说:读了有害健康的书籍还不如不读。的确是这样,现在有很多不健康的书充斥市场,不少少年儿童正是受这类书的毒害而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意大利谚语:一本坏书,比10个强盗更坏。那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位中  相似文献   

5.
读书感悟     
留给子孙金钱,莫如留给子孙书籍;书籍,多给人以智慧;金钱,往往带给儿孙怠惰与祸患。  相似文献   

6.
读书感悟录     
读书兴趣之由来我进学校读书,恰在共和国诞生的那年。自此与书籍结缘,尔来半个世纪矣!“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经·邶风·柏舟》)。随着年岁的增大,读书的兴趣愈来愈烈。大有前人“嗜书如嗜酒,知味乃笃好”(范成大:《寄题王仲显读书楼》)的旷达情怀,极易沉入“或当食忘匙箸、或对客不听其语”(郑燮:《板桥自叙》)的痴迷境界。倘若道出我读书成癖的个中堂奥来,似乎不外下述者三:一、别人的热心鼓励我读的第一本书是《三字经》。由于孩提时代记忆过人的缘故,不消3天,就把它从头至尾背完了。然后读《大学》、《中庸》、…  相似文献   

7.
读书的感悟     
读书的过程,其实是人们求知、求索、求证的过程。一个人只有用渴望去求知,用胆识去求索,用恒心去求证,才能将自己的人生乐章演奏得更为辉煌。求知。纵观历史,放眼现代,无数仁人志士,成功者背后都有一段艰苦跋涉的求知路。没有一种求知的欲望就不要去读书,这是求知的先决条件。为  相似文献   

8.
对我们国家的孩子而言,语文属母语教育课程,只此一点,就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主要不能采用学习语法知识、熟记语法规则、机械操练等外语学习方式,要在遵循儿童年龄、心理特点以及汉语言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采取整体感知、诵读感悟、积累内化的语文教育策略。首先,语文课要重视让学生读书。中央教科所的张田若先生认为,应该“把阅读课上成学生读书课”。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要让读走进课堂,通过读和文本对话,走进文本……”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读书既是阅读活动的起点,也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读书·感悟     
钱敏华 《新读写》2008,(7):63-72
读书是每个人汲取精神食粮的最佳途径。闲暇时,阅读一些时文短章,让心灵得到片刻憩息;拥挤的车厢,一卷在手,天下事与众生态尽收眼底;夜晚,品一盏香茗,徜徉于名著,让人感悟夜的深沉与生命的凝重。书,既可指有字之书,亦可含无字之书。读懂文字,感悟人生。体验社会,激起思想的火花,领悟人生的真谛,此乃人生之幸事也!  相似文献   

10.
读书的感悟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神把一朵七色花送给一个善良的人,每一瓣可以实现一个心愿。他把第一瓣送给一个找不到家的孩子;第二瓣,救了一个遭遇洪水的村庄;第三瓣……第七瓣,他没有留给生命垂危的自己,却把最后这片美好的花瓣洒向人间。故事之中,最最感动人的是善良。做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对人善良,善良也会来到自己身边。播种善良,你会收获希望;心存善良,快乐就会围绕在您身旁。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范文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所谓内化,是指学生通过课文的不断感悟所形成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语感经验的积淀。而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语感经验的积淀,又有赖于读书的纯熟。熟则能悟,悟则能化。从支玉恒老师的《太阳》教例可以看出,他主要带领学生在多读、熟读的过程中领悟语言材料。读书可谓务期其熟,由熟而悟,由悟而化。概括地说,就是“读书内化”、“注重感悟”。张志公先生说:“写在文章里的语言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合乎规范的,背诵若干这样的文章,对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会有不少的…  相似文献   

12.
<正>儿时好读书,家贫难致,搜遍全村儿才发现,只有人称二先生的一位性格怪异的风水先生家里有几本发黄的线装的用毛笔小楷手抄的阴书,一般人是没有机会看到的,只是在他的小侄把书偷出来炫耀时,我才有幸得见,里面的字大多不认识,也根本读不懂,只是觉得很神秘,继而对书的拥有者二先生更多了几分敬畏。听评书倒成了那个时期唯一可以享受的精神大餐。全村只有一位红花沟金矿工人的家里有一台半导体,每当晚饭过后,全村男女老幼,不约而同地来到他家,炕上、窗台上、地上、箱柜上  相似文献   

13.
读书感悟的心理历程是:循文、明象、体情、悟道,即感知语言文字,再现事物表象,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情感等。情感是阅读感悟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或恨、或爱、或悲、或喜……伴随着读书感悟会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情以文兴,文以情观。当学生用自己的心灵、情感去观照、体验语言文字所表现的外部世界时,那个世界才成为他们所特有的世界。泰戈尔说过“有些人是如此幸运,他们那颗富有感情的心灵,总是把他们自己的惊奇、慈爱和想像投射到世界的每一事物上去。”从一定意义上讲,读书感悟也是一种情感的“投射”,只不过它以语言文字为对象(就听、读…  相似文献   

14.
郭来坪  刘国英 《师道》2008,(10):53-53
文豪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让我们插上翱翔的翅膀;读书,可以让我们走进知识的殿堂,享受生活的乐趣,感受人生的真谛;读书,还可以激励我们不断努力向上,不断开拓进取。培根也曾经说过:“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的确,在生活中我们不但要补充食物,还需要补充“精神食粮”,读书可以带来乐趣,也可以满足我们的精神成长需求。  相似文献   

15.
窦银强 《贵州教育》2012,(17):46-47
读书是提升教师文化底蕴,更新观念必由之路!最近重读《论语》与《道德经》,感到语文新课改的许多理念与我们祖先的许多有关教育教学理念是高度一致的。老子是主张“出世”的思想家,他把“生生之谓易”演绎得一如“神龙在天”。老子的自然观是闪烁着真理的光辉,道德观却陷入泥淖“小国寡民,无为而治”使自己陷入孤立,躲进深山成一统,管他外面春夏秋冬,仅余《道德经》传于后世。  相似文献   

16.
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内化语言的过程。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大纲的要求包含三层意思:一是阅读课应该姓"读"。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并贯穿始终。二是阅读课要让每一个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和机会。三是阅读课要将感知、感悟、体验,语感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17.
吴伯箫在《书》中写到:“书,什么不给你呢?足不出户,而卧游千山万水;素不相识,可以促膝谈心,给城市人以乡村的风光,给乡村人以城市的繁华。年老的无妨读血气刚盛的人冒险的故事,年轻人也可以学饱经世故的长者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吴伯箫在《书》中写到:“书,什么不给你呢?足不出户,而卧游千山万水;素不相识,可以促膝谈心,给城市人以乡村的风光,给乡村人以城市的繁华。年老的无妨读血气刚盛的人冒险的故事,年轻人也可以学饱经世故的长者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引导读书感悟的层次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读书感悟的心理历程是:循文、明象、体情、悟道,即感知语言文字,再现事物表象,进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了解写作意图和方法。以下分三个层次来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20.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人类文明伊始,浩如烟海的书籍记载了人类艰苦求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绝大多数智慧。宋朝大学问家朱熹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十分精通,开"程朱理学"之先河。其专心、专一和熟读精思,让后人备受启迪和教益。巴金的"回忆式"读书法、老舍的"三结合"式读书法、鲁迅的"随便翻翻"读书法等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