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解读创新含义与企业创新能力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数字出版企业的创新过程,以及北京地区典型数字出版企业的创新要素,提出:数字出版企业基于创新过程的创新能力主要由产品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构成。最后构建了数字出版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产值持续增加,数字出版资源的开发与编辑成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关键环节.文章结合我国当前数字出版发展态势,从地域文化认同、知识产权保护和新兴科技发展三个方面,对我国数字出版资源开发与编辑路径研究进行述评,有助于厘清研究的主要脉络,把握研究的主要问题,从而为数字出版资源的开发和编辑者,为数字出版资源市场规律和体系构建的研究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云龙 《中国出版》2012,(23):55-57
传播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教育环境、需求的变化,使得传统教育出版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业界普遍认为,调整传统教育出版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以适应数字出版要求,不能只是依赖数字技术的简单移植来实现。数字转型涉及政策扶持、技术研发、国际合作、产品培育、企业打造等诸多方面,其中每个方面都是影响数字转型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业内针对上述因素指出了传统出版数字转型面临的困境:出版社没有电信增值服务运营权,缺少能力进军数字出版领域,数字出版人才缺乏带来困扰,传统出版业网络运  相似文献   

4.
数字出版正在成为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数字出版业在技术、内容、平台和市场等方面成长迅速,但也存在数字产品内容资源开发不足、产业链深度合作不完善、赢利模式不稳定等问题,我们应该针对问题,创新思路,提出对策,促进数字出版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个案角度总结了《数字中医》基本编创经验:持续开发中医选题是该多媒体出版物成功的前提;正确设定目标原则路径是该多媒体出版物成功的关键;善于创新是多媒体出版物成功的灵魂。《数字中医》,为十二五期间数字出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个案。  相似文献   

6.
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传统出版社扮演着内容提供商的角色,处于被动地位.产业链分成不合理造成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积极性不高.不过,近年来,在数字出版高速发展以及国家政策支持下,传统出版社在数字出版领域已经有了很大突破,但仍需要持续创新和发展,才能迎来数字出版的春天.  相似文献   

7.
数字出版众包模式,是指数字出版企业通过网络平台把内容资源开发任务外包给非特定的数字出版用户的一种创新模式或开发模式.近年来,数字出版众包模式实践较广,发展迅速,已涉及数字出版内容资源开发的多个环节,出现众创、众编、众筹等众包实践形式,已有维基百科、“她生活”、《赫斯顿邮报》、原创网络文学以及众筹出版项目等许多成功案例.可以说,众包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发展劲头有颠覆原有出版模式之势.  相似文献   

8.
数字出版产业扩张的速度不断加快,持续强劲的发展使其成为我国新闻出版业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本文在分析数字出版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拓展波特钻石模型,构建数字出版产业钻石模型,阐述了数字出版产品需求、数字出版专业人才与出版内容、政府、平台运营商、内容提供商、技术(创新机会)在模型中的地位,对钻石模型视角下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路径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培养既掌握扎实技术理论知识又具备职业岗位工作能力,能熟练从事数字技术应用、数字内容开发、融媒体出版与传播方面的数字出版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下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与难点,需要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探索模式创新。本文基于人才社会化培养理念,分析了社会化培养的内涵与优势,并提出了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对应实践路径,为我国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出版产业在受到冲击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数字出版需要综合能力较强的出版人才,既要求其掌握传统出版的相关知识,同时又要求其具有较好的数字出版技能,并且还要具有较强的想象力、观察力以及创新能力.这种复合型创新出版人才的培养机制不同于传统出版人才的培养机制.高校应根据社会对出版人才的需求,以培养既具有编辑出版能力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学团队专业素质、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复合型创新出版人才的分级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1.
数字出版治理的中心环节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本文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背景,基于数字出版治理活动这一研究对象,提出有关数字出版治理现代化的普遍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思考。一方面,基于静态视角,从常规治理和创新治理两个角度、九种治理形式,分析了数字出版治理体系现代化;另一方面,立足动态维度,提出构建由制度建构力、制度实施力、制度反馈力、制度调适力以及制度创新力五个方面的数字出版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文章盘点了2022年我国数字出版持续迈向高质量发展,成为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文化强国和出版强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即出版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推动出版融合迈上新台阶;数字出版意识形态阵地作用更加凸显,持续推进精品化发展;出版科技创新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数据赋能作用逐渐显现;“走出去”迈向深入,国际传播力、影响力不断增强。在此基础上,对2023年数字出版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智能出版概括全新技术语境下数字出版业的整体变迁,阐释出版产业链在诸种新技术助推下的可能变革方向,尝试为数字出版业在技术革新背景下的不断前行做出有一定前瞻意义的策略探索。文章从智能出版价值链角度出发,指出推进基于多源数据智能选题辅助、模拟系统支撑下的高质量内容创新与建设具备弯道超车能力的智能化专业知识服务与辅助决策系统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从智能出版需求链角度出发,指出推动以智能印刷流程自动化为基点的产消合一新零售模式重塑,精准高效且以洞察营销为旨归的智能营销系统构建是出版业持续攻坚的方向;从智能出版空间链角度出发,指出虚拟物理空间向度的智能出版内容创造、跨界共融的出版产业间协同发展则是持续创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激发产业活力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资深出版人周浩正所著的《如何提高编辑力》一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论及编辑工作中容易被人忽略的基础性问题,着重探讨出版人的创新角色和经营能力,从历史的高度对数字出版产业的未来和趋势进行预测与展望,重在启发数字时代出版人的互联网思维,被誉为"编辑出版成功之道的全球通识"资深编辑持续修炼的高阶教程",对当今数字出版从业人员编辑力的提升和工作方法的改进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出版内容场景应用,提出数字出版服务能力提升路径。文章从人工智能技术出发,对人工智能与数字出版融合的政策背景、技术条件与产业环境做出具体分析,指出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出版在内容定位与创作、加工与完善、共享与传播、反馈与评价等场景中的技术应用方向,并从理念、业态、类型、平台等角度提出数字出版服务能力的提升路径,以期为数字出版产业创新提供思路,助力实现出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壮大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推动出版深度融合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文章提出应以《矛盾论》和《实践论》为出发点,逐步完善我国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考核及评价机制,从创新保障体系入手,推动建立一支“听党指挥、业务精湛”的数字出版人才队伍。为此,需要充分发挥多方合力、系统布局,构建保障出版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数字出版人才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设计了基于创新过程的数字出版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对北京地区部分数字出版企业创新能力进行了调查评价,结果表明多数企业对自身创新能力比较认可,企业对产品创新能力中的技术人员技术能力,技术创新、学习能力中的技术引进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中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力以及战略管理能力中的对自身优劣势的理解能力评价较好,但对组织能力的整体评价偏低。最后提出了北京地区数字出版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18.
吴赛  刘思危 《出版广角》2022,(19):82-85
数字信息技术是颠覆传统出版逻辑的重要推力。智能出版、智慧阅读作为数字内容传播的供需两端,分别承担着供给升级和消费创新的重要使命。在智慧阅读发展背景下,出版智能化转型不仅能提升出版效能,促进供需匹配,还能通过内容创新迭代、全面服务协同优化读者体验。为了适应智慧阅读发展需求,出版业应以内容为王打造优质场景,以用户为本强化读者体验,以技术为擎推动创新变革,从而促进出版智能化持续升级。  相似文献   

19.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是新闻出版行业发展的关键,而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发展又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我国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属于政府主导导向型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目前处于集群形成阶段,具有基地内企业关联度低、基地整体创新能力不强、竞争大于合作等特点.在推动数字出版基地成长和升级的过程中,政府应转变职能,培养数字出版基地自组织演化能力:一是培养数字出版基地组织与外部环境协同演化的能力,二是引导数字出版基地内的企业形成集体学习机制,三是引导数字出版基地形成企业创新的竞合机制.  相似文献   

20.
数字时代,作为出版社核心力量的编辑们,更应该主动适应这种变化,主动求变,从出版风险的规避到出版走向的把握,提升自己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在适应传统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中,以数字出版带动传统出版作为战略手段,走出一条出版创新之路,重新发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