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将探析该片英文版中的美食英译,找到恰当的中国美食翻译方法,以此为广大翻译教学或工作者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民以食为天,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岁月里,美食文化也震惊了世界,震撼着我们的味蕾。酸、甜、苦、辣、咸,这是我们舌尖每天碰触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国》将这些抽象的感觉具化为生动、鲜活  相似文献   

3.
吴晓东 《中文自修》2012,(10):19-20
【背景介绍】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横扫中国荧屏,连续几个深夜,无数人守在电视机前,看得食指大动、口水涟涟。在食品安全问题闹得国人寝食难安的今天,中国人对美食压抑已久的热情就这样一夜之间被重新引燃。食物是危险的,但食物更是美好的。第一集《自然的馈赠》播出后,《舌尖上的中国》便成了新浪微博热门关键词,甚至让那些"不看电视很多年"的80后,纷纷锁定每晚22:30的央视一套,坐等这部传说中的"吃  相似文献   

4.
还记得那些岁月里,我们一起追的《舌尖上的中国》吗?常言道"民以食为天"。这部纪录片自开播之后,就将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搬上了世界的大舞台,全集都充盈着阳光般的温暖。然而大千世界,生活千姿百态,岂是一部小小的片子就能展现得淋漓尽致的?诸位看官,且随小女至母校恒中一游,探访舌尖上的校园!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闻网消息,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2日晚结束在央视一套的播出,一道道美食让人回味无穷。在食品工业化时代,人们仿佛又从该片中找到了对传统美食的热情和敬意。该片让央视一套每晚10点半的收视率超过同时段的电视剧,有关专家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突出的人文情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著名纪录片学者张同道说,这部片子之所以火爆,首先在于其选材具有高度的大众性,所谓"食色性也",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年龄的人们都离不开食物,所以它能获得最广泛的认同,也就有了最广泛的观众基础。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贯穿全篇的人文情怀。和该片总导演陈晓卿是朋友的张同道说,陈晓卿本人就是  相似文献   

6.
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通过运用韦努蒂的翻译策略,旨在探究该纪录片饮食文化的翻译。结果发现,异化策略被更加广泛的运用到题名、菜名、和节日习俗的英译。研究表明,对饮食文化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抗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并且体现中国不断崛起的地位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经过三小时的等候,我终于进入了这家饭馆。它仅有五十多平方米,却输出着美食中的精品——煲仔饭。一进门,一股浓郁的香味扑面而来。我坐下来,要了一道招牌饭——香酥鸡煲仔饭。坐在我左面的一个大哥哥用勺子轻轻舀满食物,然后慢慢放进嘴中,一瞬间,他舒缓地靠在椅子上,好像灵魂都已得到了满足,我有点按捺不住了。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舌尖上的中国》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分析该片在电视纪录片创作形式上的变化,其中包括内容结构的创新和创作理念的突破两个方面。其次,从拍摄、剪辑和解说词三方面对该片的制作模式进行分析。再次,对其在传播方式上的多元化以及宣传方面的突破进行研究。《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让更多海内外的观众认识和认同多元化的中国,同时也为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十足的吃货,我吃过的美食数不胜数:陕西的肉夹馍,北京的狮子头,广东的肠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意大利的比萨。比萨并没有博人欢喜的外表,没有像日本寿司一样的名誉,那是怎样引起我关注的呢?  相似文献   

10.
“吃货”这个词,乍一看不太雅观,却准确地概括了一类人--爱吃的人。吃货也是有级别的,“青铜吃货”爱吃、会吃,对美食有追求、有向往;“黄金吃货”不但会吃,而且会做,在满足自己味蕾的同时,还能让别人也共享美味;最高级的“王者吃货”在前两者基础上,还知道美食背后的故事、文化,能通过语言、文字、镜头等不同的方式将美食介绍给人们。  相似文献   

11.
《舌尖上的中国》大型电视纪录片,能够在当今引起轰动,其原因在于用影视媒介特有的形象性、快捷性、大众性、声画一体化的优势,通过对一个人、一个家庭和一个村庄这些微观元素的记录和书写,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背后都洋溢着朴实的气息,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片子里那些辛勤劳动、有着质朴笑容的人们,组成了这个国家最重要最真实的存在。而让每个观众如身临其影地“参与观察和体验”,更具有亲切感,易于接受,较好地实现了中国文化等宏大主题的当代表述。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承载着许多食俗信息的美食类纪录片,通过展播全国各地特色美食,传递了中国人的日常食俗、节日食俗和特殊食俗信息,这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体现,是人们适生智慧的体现,而这些食俗背后,蕴含了中国人对于美食与文化、美食与生命价值的情怀况味与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3.
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我想起中学时代的一位地理老师和她那一堂堂生动诱人的地理课。用"生动"二字,赞美老师课讲得好,是很常见的,但用"诱人"来形容老师的课,是否有些不伦不类呢?NO,看了下面的内容,您就明白这词儿是多么地贴切了。  相似文献   

14.
《中国美食》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要求以词语形式认识中国美食。该教学设计以“为杰克和琳达推荐中国美食”为情境任务,在有趣的活动中理解了中国美食的原料、方法、味道,掌握了相关偏旁部首,感受了汉字规律。  相似文献   

15.
《舌尖上的中国》所展现的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魅力不仅让我对吃有了新的定义,同时这其中提到的中国传统的五味,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奇妙的联想。酸、甘、苦、辛、咸是传统中医对五味所下的定义,这五味与中国人传统的幸福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烹饪词典里,咸是百味之首。咸味也能带给人许多联想,汗水是咸的,泪水也是咸的。老人在  相似文献   

16.
2012年12月,80后廊坊网友胖不墩儿通过新浪微博发布18幅漫画,将京剧与美食巧妙地混搭在一起,每幅作品都有一个主题故事:黑脸包公是芝麻元宵,醉酒的贵妃顶着菊花大饮菊花酒,长须的老将黄忠则变身玉米棒子……加上配文  相似文献   

17.
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扩大了传统媒介的文化传播途径,改变了传统的媒介传播方式。文章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以媒介融合的视角对其文化传播过程和传播要素进行了分析。该片的成功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和文化传播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为新时期中国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王丹彤 《文教资料》2014,(36):149-150
饮食文化可以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将传统饮食作为切入点,上演了一场中华文化的饕餮盛宴,掀起了海内外的持续热议。本文旨在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中的文化符号的解读,挖掘其热映背后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9.
英文版《舌尖上的中国》用词考究,语言规范,综合运用了直译、音译、意译等翻译手法,合理选取了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为中国饮食翻译提供了借鉴,展现了中国饮食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在国外的积极传播。  相似文献   

20.
《舌尖上的中国(一)》是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很多侧面,呈现出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在这部充满了艺术美感的记录片中,经过导演独到的叙事方式,配合唯美的画面,创造性地根据表现的内容融入艺术语言精髓,营造出具有浓郁人文风格的美学意境。该记录片中语言的美感主要包括节奏美、跳跃美、情感美、雕刻美、意境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