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绍堂 《武当》2000,(4):2-4
天人万物是一个整体,同受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主宰。这一普遍规律古人称之为“道”。“道”者,道理,规律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可见阴阳及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无不是阴阳运变的结果。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进一步指出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本。古人主张取象于天,并动用阴阳八卦五行之理探索宇宙万物。故《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学说是太极拳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命名的由来。  相似文献   

2.
吴文翰 《武当》2006,(5):51-51
金鸡迎春,普天同庆。乙酉年新正月初一邮局快递送来剑方同志《太极文武论》文稿,因要付梓,嘱我写《序》。新春读新论,给寒舍斗室带来盎然春意。《太极文武论》中的文章, 少数我曾拜读过,这次有幸得窥全豹,先睹为快,其立意之新颖,文笔之隽永,见解之独到,论述之精辟,发人深思,不禁为之击节。  相似文献   

3.
4.
5.
本文从放劲与意、发劲内气与呼吸、放劲角度与功力冲量、放劲与重心四点阐述了太极拳发放劲的理论,并从实践中悟出他们是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其目的以求理论和实际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一、功法简介"养生健身太极功"是武林前辈在长期武术健身实践中根据《道德经》的基本思想创造的。这些前人智慧的结晶,又经过后人多年的修炼和体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因而更加具有时代特色。因其方法独特、效果快捷,实为学习太极的捷径。本方法以老子《道德经》为指导思想,强调虚极静笃、道法自然;以太极之理为修炼依据,强调任督通顺、阴阳平衡。把养生理论与修炼实践相结合,目的是借助学练太极拳基本功来悟道养生、强身健体。  相似文献   

7.
穆克利 《精武》2003,(4):12-12
最近在太极拳界争论颇多,有说松练空练的,有说练紧不练松的,有人指名道姓谈其他拳家没有功夫的,也有说练来练去也练不好太极拳的。有争论便有生机,是理论上的进步,是太极拳界的百花齐放,可喜!  相似文献   

8.
罗峰 《武当》2005,(1):17-19
太极一词是孔子为《易经》作《系辞传》时提到的,孔子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者,大也。太,大二字古代常通用。大而能小,小又能大,大中含小,小中寓大。大指相对中有绝对。极,指尽头,极点,系无限之义。“乱极则治,暗极必光”,“极则必变,变则化”。变化之道乃太极也。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太极"?我查阅了一些经典专著如《辞源》《辞海》《大词典》《拳械录》《人名辞典》和几位名家专著。"太极",实为某些战国时期,以至秦汉以来儒道学者们朴素辩证法的观点。简单说,"太极",乃"最原始的混沌之气其"运动而分化出阴阳,由阴阳产生四时变化,继而出现各种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10.
吴孟侠  刘元生 《武当》2004,(3):22-24
杨班侯《太极九诀》详解,前部分曾在本刊总148期刊载,读者好评如潮。由于客观原因所致,后续稿件未能及时跟上,故延迟至今得以连载,敬请读者见谅。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欲将太极柔力球运动项目名称中的"太极"二字去掉而改称"柔力球"的趋向,重点论证了"太极柔力球"这一名称的合理性。首先设想了小球类运动应该遵循的从"刚力球"到"柔力球",再到"太极柔力球"的发展逻辑;其次从技术、规则、层次境界、哲学指导等方面论证了太极柔力球运动与太极思想之间的密切关系;最后以东方武打技术的发展为参照,说明了在其项目名称中去掉"太极"二字将导致的实践方面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2.
王俊法 《山东体育科技》2003,25(1):72-72,76
太极拳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研究、总结产生的防身、健身方法,具有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和独特的技击理论,长期影响着我国哲学、美学、社会学、经济学及太极医理等方向的发展。通过对太极文化理念的分析揭示出太极拳作为竞赛体育项目的深层延伸。  相似文献   

13.
区分“竞技太极”与“健身太极”概念,分析二者的异同,对划分“竞技太极”和“健身太极”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并指出:竞技太极应沿着高、难、新、美的方向发展,增加量化内容,并遵循太极运动的固有规律来评判胜负。健身太极则应沿着健身、修身、娱身、防身、医身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体现出太极的健身强体的价值功能,表演与审美的价值功能,娱乐与游戏的价值功能,以及修身养生与医疗保健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朱江  刘甲林 《武当》2012,(9):48-49
【核心提示】"天下太极出武当"。"太极"当然指的是"太极拳"。那么,武当太极拳究竟诞生在哪里呢?是哪座山峰,岩庙?又是哪座宫观,哪座洞府?通过10余年的潜心研究,昨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研究馆员李征康揭秘认为,武当太极拳就诞生在武当山脚下的丹江口市官山镇孤山村杉沟太极洞、太极观。  相似文献   

15.
沈寿 《中华武术》2002,(8):55-55
拳谚说:“拳、兵同源。”已故著名武术家温敬铭教授生前常说:“古来习拳知兵法,不知兵法莫对手。”  相似文献   

16.
吴孟侠  刘元生 《武当》2004,(4):19-21
在这个诀内,说明太极拳十三法中的后六法半。前六法半已在十三字行功法诀内说明,即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后六法半是本诀的正隅、收放、吞吐、刚柔、虚实、单双、重(定、重合为一法)。前六法半加上后六法半,共为十三法。  相似文献   

17.
李滨 《武当》2005,(2):27-30
三、朱丹溪医学太极思维 医学有太极思维,追述于《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为上古黄帝与当时十三位名医中的岐伯、鬼臾区、伯高、雷公、少俞、少师六臣讨论医药卫生保健的经典著作。《内经》虽然没有出现"太极"这个名词,却有"太始"、"太虚"、"太一"等名词。"太始"和"太虚"出现于《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系引自鬼臾  相似文献   

18.
19.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推手的发展进行研究.认为太极推手在发展中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组织管理不力、竞赛制度不健全、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提出在未来发展中,应在传承技术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加强研究、不断创新;加大管理和宣传力度、坚持走普及和提高相结合之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竞赛办法;让太极推手走进体育课堂,加大在青少年中的普及程度.  相似文献   

20.
昌沧 《中华武术》2006,(3):38-39
读过解守德先生著的海外版《太极内功心法》,令我受益匪浅,也令我惊喜不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