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两节《磁现象》课引发了笔者对不同课堂组织设计产生的教学效果差异的思考。一、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段按照两位教师课堂活动的前后顺序.笔者分别截取“新课导入…‘师生互动实验”这两个主要片段。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数学课的研讨活动中.两位教师执教的课题都是“不计算直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节课中.乘数的变化规律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是个教学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呢?两位教师的教法如下:  相似文献   

3.
面对同一版本教材,同一篇课文,同样陌生的学生,两位语言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教师上出了两堂风格迥异的英语课。近日,建平中学英语教师王文涛和“英孚教育”语言培训机构的Ian Lee,在光明中学“借班”上课,同台切磋教学技艺,从而拉开了“中外教师课堂教学‘同课异构’比较研究”活动的帷幕。  相似文献   

4.
在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两位教师共同执教《比尾巴》一课。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设计。两位教师展示了不同的风格。通过比较,也带给笔者些许思考.咀嚼出了不同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5.
案例背景: 在一次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有两位老师上了相同的一课: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统计”。这一节课与一年级的统计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体验并掌握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体验用画“正”字的记录方式的好处:认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两位教师创设的情境不同.教学效果也就不同。现分别摘录两堂课的教学片段作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6.
梁凤娥 《教师》2012,(25):30-30
评课作为一项教研活动.是听课的继续和提高。俗话说:教学相长。其实“教”与“听”“教”与“评”何尝不是如此!“听”是“评”的基础,“评”是“听”的反映。“听”——听什么?“评”——怎样评?是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的问题。一、评课的原则1.实事求是的原则我参加了一次市教育局举办的教学开放周活动。课的类型是示范课.授课教师有两位。一位是特级教师.另一位是一般教师,两节课各有“千秋”。特级教师上的是高二年级女生的选修课——体操类.另一位老师上的是高~年级的足球课.评课人本应该就这两节课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评价.可从头到尾听到的只是对特级教师的赞赏和恭维.有关课堂教学方面的评价只是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对那位没有名气的老师却只字未提。而实际上课的过程是:体操课上教师在运动负荷的把握上就有点欠缺,整节课学生间歇休息的时间加起来不足10分钟;足球课上的是脚弓内侧传接球,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加入游戏——传球接力比赛,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技术。提高了教学效果。2.零距离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大家来锻炼”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卜册安排的第一个实践活动,活动的日的是借助“大家来锻炼”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校“教研开放周”卜我们一年级数学教研组一位年轻教师执教这一肖课,针对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的环节,三次试教,一种不同...  相似文献   

8.
【镜头回放】“左右”教学让我们左右为难。 一次数学教研组活动中.担任过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位教师提出一个困惑:一年级下册的“左右”这一内容真难教。是左是右?不仅孩子们辨不清.作为教师,我们也是“左右为难”!  相似文献   

9.
概率属于“不确定性”数学,是寻找随机性中的规律性,这与代数、几何在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上有所不同.概率主要依靠辨证思维和归纳的方法,需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内容和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地位的改变,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笔者所在学校的一位教师为准备参加市级的优质课评比而准备了一堂“随机事件的概率”的公开课,下面笔者将它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探讨与反思.  相似文献   

10.
背景描述 7的乘法口诀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乘法口诀(二)”中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是一节非常传统的计算课,内容虽然简单,却比较难上,学生学起来十分枯燥,教师教学也十分乏味.在一次学校教研活动中,有一位年轻教师这样引入7的乘法口诀.  相似文献   

11.
日常教学中,如何将“以学生为主导”体现出来,这是很多数学教师都在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对三位教师“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同课异构活动的教学视频进行了分析思考,吸收三位教师的授课方法精华,并针对性地进行了改动和新的设计,切实做到让学生能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学,其实是教师引导的艺术。”本学期在学校举办的“一课多上”活动中.笔者曾连续三次执教“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深刻地领会了这句话的内涵,下面是三次“长方体特征”的教学片段及反思。  相似文献   

13.
陈平 《师道》2003,(11):22-22
中央电视台曾讨论过这样一件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中美两国老师有着不同的教法。美国的教师给学生提了两个问题,一是请学生就这一事件产生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是假如你是一位总统助理,是建议投下这颗弹还是不投这颗弹。而中国教师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问某年某月某日美国在日本的哪两个地方投下了原子弹,其历史意义是什么?答案当然是现成的。同一问题不同的教法,体现了中美两国教师不同的教育观。美方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创造性的发挥及公民的责任,而中方强调的是传统的记诵、标准与规范,忠实于“经典”…  相似文献   

14.
赞美和鼓励是教学活动中的催化剂。尽管中美教师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并且发挥自身的潜能,但是两者之间还存在异同。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中美教育观念、管理方式、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是造成其异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一、两个课例近日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两位教师上的《平移和旋转》一课。两位教师安排的“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虽有所区别,但目的都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并能区别这两种现象。然而,不同的处理方法却收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吴老师教学片断实录]师:在生活中,物体是不断运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有几位教师执教《谈礼貌》这一课。一位教师侧重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要求读出感情,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一位教师侧重于指导学生理解故事中说明的道理。一位教师侧重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谈自己的感悟,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还有一位教师联系《说勤奋》一课的叙事说理方法,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怎样把“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这一道理层层深入地讲清楚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第七次课题研讨会上,对于“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研究课,两位教师的设计,上课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深入思考的机会.下面结合自己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课后的学生反馈对这节课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8.
汤雁萍 《时代教育》2010,(3):251-251
“一课四研”活动是指教研组内教师针对同一活动内容由同一教师或不同教师进行4次的实践研究活动。它通过执教、研讨、反思、再执教、再反思的循环,使教研组内的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获得进步和提高。  相似文献   

19.
案例:“认识大约几时”在一次数学新教材课改专题研讨课活动中,三位教师执教的课题都是一年级第一册“钟表的认识”。在这一节课中认识“大约几时”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又能让学生主动地、自主地获取知识呢?三位老师就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实施了不同的教法。第一位教师课前教学设想:认识大约几时是本节课的难点,借助课件直观地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发现,总结认读方法。紧接着用抢答的方式来巩固深化。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在玩中巩固新知。课堂情景描述:认识7时整后,教师用课件同时出示“大约7时”的两个钟面。…  相似文献   

20.
一次参加课改研讨会.当笔者谈到“尊重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心理环境之重要性”时.一位年轻地理教师突然抛出一个问题:“我在讲到‘撒哈拉沙漠’这一节时。有个学生问‘沙漠里为什么全是沙子’.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试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