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我国目前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建筑用能也在不断提高,这对我国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造成了巨大压力。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的耗能大户,并且是节能潜力最大的用能领域[1],逐渐成为节能工作关注的热点和重点。本文在全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以长春市典型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为例,结合能耗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分析两种不同建筑类型在其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能源消耗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探讨采取国家《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建筑节能措施后对建筑物所带来的低碳发展潜力。最后得出:在建筑过程节能方面,应注重建材循环使用所带来的能源效益;而在建筑使用节能方面,则应置力于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国外的众多案例表明在起步阶段,技术和制度是低碳建筑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为了满足美国建筑市场对绿色建筑测度的需要,先后提出了多套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Design)评估体系。可是因为LEED以美国的建筑市场为导向,不契合中国具体的国情,无法直接为中国的低碳建筑测度所利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我国严寒地区城市居住建筑节能的现状,探讨了我国严寒地区城市住宅建筑节能达到65%目标时,建筑外窗采取的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4.
设备管理中目前存在设备管理的定位不准确、方法不规范、缺乏理论指导等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对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关键,是建立计算机化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申购计划管理、设备采购管理、设备档案管理、设备状态管理、设备库存管理、用户管理等模块。设备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将有利于理顺设备管理流程,解决职责不分、责权不明的问题;有利于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设备资金投入;可以为管理层提供宝贵的决策依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物流战略联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物流战略联盟宗旨在于整合资源,提升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其实施过程常常陷入困境。针对物流战略联盟的特点,分析实施过程中的困境,并结合全生命周期理论构建物流战略联盟全生命周期模型。  相似文献   

6.
刘超 《科技与管理》2007,9(3):49-51
工业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都可能消耗资源、能源和产生环境负荷。产品造成的环境影响,生产者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各成员都有相应的责任。通过对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及再利用等环节的环境友好元素分析,提出了相关阶段责任人可实施的环境友好工作,最终降低产品的总体环境影响,实现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重大科技专项管理模式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仁发展现实需求的战略选择.本文分析了重大科技专项组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重大科技专项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低碳生态社区建设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解析“低碳”、“社区”和“低碳生态社区”的概念及内涵,明晰了低碳生态社区规划的核心要素包括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两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融入低碳理念的生态社区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产品全生命周期方案的生成方法,并从平衡用户、制造商和产品环境影响三方面的要求入手,提出了评价产品生命周期设计方案的评价基准。建立了以选出最优设计方案为目的评价基准和设计方案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通过成对比较和综合评价选出最优方案最后用一个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使用。灵敏度分析表明了该方法的”鲁棒性”。该方法对家电类产品的绿色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莹 《中国科技纵横》2013,(20):70-70,73
本文将全生命周期理论引入水电勘察设计项目风险管理,创新性地提出了水电勘察设计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理念。构建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水电勘察设计项目风险管理模型提出了水电勘察设计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周年、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基本突破,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碳排放压力日趋增大的新形势下,我国西北地区面临着权衡发展权与排放权,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与减少CO_2排放的双重压力与挑战.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对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碳排放的数量和结构变化进行回顾,并利用SPSS软件从经济总量、产业结构、消费特征、能源结构和利用效率等方面对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陕西省的客观实际,指出其今后应从碳源和碳汇两个角度,三次产业、低碳生活和碳汇的五个层面走低碳化的发展道路,即:①创建有机、生态、高效的新农业;②优化二产结构,建立循环经济园区,改善能源消费;③聚焦产业链两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④倡导绿色消费,塑造低碳生活;⑤植树种草,扩大碳汇.  相似文献   

12.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周年、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基本突破,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碳排放压力日趋增大的新形势下,我国西北地区面临着权衡发展权与排放权,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与减少CO2排放的双重压力与挑战。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对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碳排放的数量和结构变化进行回顾,并利用SPSS软件从经济总量、产业结构、消费特征、能源结构和利用效率等方面对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陕西省的客观实际,指出其今后应从碳源和碳汇两个角度,三次产业、低碳生活和碳汇的五个层面走低碳化的发展道路,即:①创建有机、生态、高效的新农业;②优化二产结构,建立循环经济园区,改善能源消费;③聚焦产业链两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④倡导绿色消费,塑造低碳生活;⑤植树种草,扩大碳汇。  相似文献   

13.
网络隐私顾虑被认为是阻碍用户披露个人信息的重要影响因素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鉴于隐私是与情境相联系的多维、动态的概念,情境的变化会影响用户对隐私的理解,本文结合现实背景提出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隐私顾虑的理论概念,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网络隐私顾虑的构成维度,开发出初始的测量指标,然后通过3套独立的样本数据进行探索式因子分析、验证式因子分析和关联效度分析。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网络隐私顾虑由控制、收集、二次使用、错误、不当访问与补救5个维度和19个题项构成。  相似文献   

14.
运用德尔菲法结合相关文献,建立能源互联网发展指数初步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粗糙集属性约简和因子分析方法进行指标的约简和降维处理,解决指标体系代表性弱、相关性强和重叠性广等问题。结合调查问卷结果对约简降维后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得到的指标体系能够合理解释问卷结果,证明约简后的指标体系不仅具有简洁性,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结合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实践经验提出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数的概念(简称ISCEDI),构建ISCEDI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与熵值法综合赋权的方法对指标进行赋权,基于我国钢铁行业2001—2012年的时序数据对其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进行纵向比较分析,验证ISCEDI的适用性。结果表明,2001—2012年中国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整体状况良好,发展能力与发展潜力都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6.
以CNKI数据库中2006—2015年有关科技企业研发费用的期刊论文为基础,对其进行共词分析。通过建立高频词共词矩阵、相关矩阵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同时应用Ucinet 6.0中的Netdraw绘制共词网络图,进而归纳出目前我国科技企业研发费用研究的4个热点:研发费用归集、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及绩效评价,以期为今后科技企业研发费用的研究提供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全球91%的智能网联汽车专利掌握在日本、中国大陆、美国、韩国、德国手中,通过聚焦分析主要国家(地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态势,为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发展提供参考。综合应用Derwent Innovation、Derwent Data Analyzer、Innography等专利检索平台和分析工具,在明确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基础上构建检索策略,从申请趋势、技术生命周期、技术领域、主要专利权人、专利价值等视角,对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专利进行宏观分析,对主要国家(地区)专利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8.
大湖流域的开发和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为我国大江大湖区域综合开发提供良好示范,是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任务。节能减排工作是大湖流域环境治理的研究重点,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文章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节能减排系统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节能减排系统的3个公共因子:资源利用率、绿色能源、政策措施,并由此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可持续发展能源、制定合理政策措施的三大节能减排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现代生态农业属于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经过长期实践,山东省不同地区已形成了多种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目前山东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存在的人地矛盾、水资源与生物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技术发展滞后、农民技术素质低、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制约因素,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