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蔓萝花"是一个流传在黔东南苗族民间的古老传说,它在20世纪50年代被收集整理为民间故事并被改编为京剧、舞剧和电影等艺术形式,从民间的口头的"说唱"成为红遍大江南北,千家喻晓的"银幕故事",由"边缘"走向"主流"。从"蔓萝花"的电影改编,可探析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的形成。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的形成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构建,一是对民族民间文学资源的开掘;二是把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与新型电影媒介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中,通过改造与加工,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作品由芜杂、多样的民间形态向社会主义国家新文艺转化.以苗族口传文学作品《蔓萝花》的整理改编为例,我们可以窥见民族民间文艺如何成为符合主流文化审美要求的新文艺作品.  相似文献   

3.
电影《白毛女》对歌剧的改编,既赋予了作品更多的理想色彩,致力于提高作品主题的思想高度,同时也强化了电影的政治语义。而影片政治语义的强化,并未失去民间文本所固有的叙事魅力,反而以影像的方式强化了原作的民间话语修辞。影片把民间修辞与影像叙事进行了较为完美的融合,以对比意味强烈的蒙太奇手段来强调和渲染冲突,在这种视觉表象上,能较清晰地看到中国传统民间"比兴"手法的痕迹。同时影片进行了"虚实结合"的探索,把现实性和假定性"揉合"起来,使这一舶来的电影艺术与中国传统的民间传奇较为完美地融为一体,完成了从民间传奇到红色经典的跨越。  相似文献   

4.
音乐是电影的重要表现手段,被称为电影的"第二语言"。在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音乐的表现力得到了充分的个性化的释放。在"大片"、"大制作"电影强势争夺观众的背景下,《我的父亲母亲》与《山楂树之恋》作为小成本电影以另一种风格、另一种方式感染和感动着观众。其音乐创作注重"中国元素"特别是中国民间元素、民族元素、原生态元素的创造性运用,传统而不老套,朴素之中又透出清新,成为电影整体结构中鲜活而独特的魅力元素。  相似文献   

5.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它……"电影插曲《绒花》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它应电影《小花》的剧情发展需要而生,以新颖的视角、清新的音乐风格深入细致地刻画了女主角翠姑内心的世界。歌曲旋律优美抒情,  相似文献   

6.
迟子建的<鸭如花>是一篇既优美又富含新质的小说,美感来自"鸭"和"花"的意象营造,新质来自作家对弱势群体的人道主义关怀和对民间立场的坚守.  相似文献   

7.
电影《白毛女》将歌剧中的民间秩序和民间伦理转换和破解成市民关注并易于接受的有情人历经悲欢终成眷属的"爱情传奇",然而电影在借助爱情原则完成叙事的过程中,不动声色地隐去了女主人公喜儿、男主人公王大春的性别身份,而以阶级身份笼而统之。影片中被遮蔽的性别,在政治话语的裹挟中,寂然无声,以致淹没,政治话语的强势和巨大张力在影片叙事修辞的"庇护"下,牺牲了"性别",完成了政治叙事。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孙瑜所拍摄的抗战电影作品坚守的仍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民间姿态。孙瑜抗战电影的民间性是复杂的,并不简单表现为一种相对的独立性,而在于以相对独立的方式,表现出与国家意识形态、左翼文艺在不同程度与层面上的耦合。孙瑜电影在理念上注重揭示民间力量,在艺术上也同样注重借鉴民间形式,无论是故事形式,还是审美形态,都带有一种强烈而鲜明的民间色彩。因为这样一种民间理想,孙瑜的抗战电影才会表现出一种流动的主体性和复杂多面的自由性。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2013,(6):9-9
正寒假中,聊城大学体育学院开展"山东聊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活动"。大学生们深入各地,学习多种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护和发扬"非遗"文化。图为民间艺人郭玉洪(中)在向大学生们传授"柳林花鼓"花杆舞的基本动作。  相似文献   

10.
《当代学生》2012,(Z4):111-113
灶花,是民居厨房中的装饰画。以往每家人家灶头的"灶山"上,常有由砌灶的工匠画上的各种图画与图案,民间称之为"灶头花"。它不但曾流行于上海,还流行于整个江南地区。无论是大户人家,还是普通百姓家,都喜欢以灶花美化灶头。而如今,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灶花这种民间美术形式仅存于上海市郊的一些农户家中,在金山和崇明地区仍比较多见。民以食为天,人类文明进化历程中,人类从生食到熟食,不仅提高了健康指数,还开启了自己的智慧。灶花,则是人类智慧的又一体现,各家各户在灶山壁上和灶沿下绘上各色图案,象征着家庭兴旺和生活安定。以纳吉祈福、驱邪避祸为主题的灶花开启了灶上文明的又一新篇章。2007年6月,崇明灶花与南汇灶花一同被列入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1.
刘海军 《教育》2012,(8):42-43
2012年1月5日,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在海口举行,山东工商学院工艺美术师郭万祥创作的剪纸作品《花开芙蓉》,获得了"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  相似文献   

12.
亳州山陕会馆位于亳州北关的大地桥南端,始建于顺治十五年(公元1656年),因大帝庙本是一座戏台,又因其上面雕刻彩绘绚丽夺目,民间俗称为"花戏楼"。主要论述了花戏楼建筑装饰艺术中的砖雕、木雕、彩画等民间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3.
黄骅面花模子是现今留存的特点比较突出的一种河北民间艺术形式,其在民间面花制作传承中具有普及功能,面花模子题材造型极具地域特点、时代特色,黄骅面花模子在艺术表现属性上依然从属于中国传统民间造型体系,基本运用夸张、概括和象征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4.
杨利群 《考试周刊》2013,(13):18-19
温庭筠是花间词派代表作家,被称为"花间鼻祖"。了解温庭筠词可以蠡测唐宋词早期风格,从"民间词"到"文人词"的发展史,并由此探索唐宋词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5.
电影《百鸟朝凤》展现了唢呐与人、传统文化与现代人之间的多层关系,作为一部有深度的电影,它还是华夏子孙生命哲学的投影。电影通过一系列日常生活中乡村社会礼俗的呈现,以唢呐这种古老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为载体,尤其是通过"百鸟朝凤"作为唢呐乐中经典的演奏,传达了中国人成孝敬、厚人伦、讲道德、重精神的生命观。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电影《百鸟朝凤》文化心理产生的原因,探讨在社会急遽发展变化的时代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并通过对不同生命形式内涵和生命境界的阐释,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电影所传达的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16.
电影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重构的实践场域,反映了特定时代语境下人们对传统文化所持有的积极态度与社会审美行为。"小红帽"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民间童话故事,经历了口头文本向书面文本再到影像文本的转变历程。随着电影特技的进步和受众观影理念转变,创作者们通过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借鉴与创新,使"小红帽"以全新的面貌进入电影艺术,其中最为成功的是《小鬼当家》的热映。文章主要立足于格林兄弟版《小红帽》,分析电影《小鬼当家》对"小红帽"故事母题链的借用,借此探寻"小红帽"故事在新的传播媒介下如何进行自我表达,同时展示传统民间文化在大众传播下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民间彩塑艺术正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新问题,小学美术教师在彩塑教学中要注重传承,更要注重创新;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学生对彩塑艺术的学习兴趣;要引导学生在图案的创新设计上下功夫,也要指导学生在丰富作品的塑造方法上下功夫。我们要让"彩塑之花"在小学美术课堂盛开,让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在学生的心中盛开!  相似文献   

18.
"一秒钟看清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电影《教父》中一句台词).同样,能在短时间内把高考题目的结果看出来的人和花很长时间才能算出来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高考结果.  相似文献   

19.
由民间文化创新审视周星驰无厘头电影与岭南文化共同向度:想象力是民间实现美好生活的奢侈叙事,书写了达观、才智、成功等人文关怀;小人物是民间百姓的俗称,也有与大人物同样追求梦想、创造出彩经历,因而在电影中建构了完整的人生世界;真性情是让精英人士还原真实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电影语言揭示人性内心的纯真表达,以上成为岭南民间文化在电影艺术创新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20.
电影《美丽人生》美在人性,人性之美美在通过民间游戏保护幼小心灵,使其不被人性中的阴暗面所遮蔽。作为民间游戏捉迷藏原本是轻松投入的,但电影主人公基度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利用民间游戏过程中的投入与轻松,让儿子在成人即纳粹杀人游戏中葆有一份对人类的美好期待;通过民间游戏之轻揭示乃至颠覆了成人游戏之重。人性之美和生命之乐观在游戏之轻与之重的悲喜乐章中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