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朔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受争议的作家之一。无论学者对王朔持有什么样的态度,都不能忽视他在中国当代社会的巨大影响。从他的成长环境入手来解读王朔,应该是定位王朔,真正理解“王朔现象”的最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纵观对王朔各种评价,褒贬不一,偏激者有之,冷静自持者亦有之。今天,虽然"王朔热"已经过去,但如何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王朔热"和王朔创作的"顽主"人物形象,还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将王朔重新放回他的青少年时代——"文革",试图从他重要的成长阶段中找出他浑身"刺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徐峰 《文教资料》2006,(30):160-161
王朔是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中一个特殊的存在。对于王朔和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在文学评论界有一种普遍的看法:痞子文学。然而,从王朔所出生的年代、家庭以及社会背景去考察他和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我得到的是另外一种结论:王朔和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是新时代被边缘化的人群,而他们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对边缘化过程的抗争,以努力取得本来属于自己的社会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4.
王朔的成功,与他善于利用语境、利用传媒制造新闻事件不无关系。文章通过探询王朔话语制造新闻的动机,王朔话语在制造新闻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方式,达到对其在传播学意义层面的最终阐释。  相似文献   

5.
"王朔现象"是新时期文坛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自从王朔的成名作发表以来,他的每一次出击都会引起文坛的轩然大波.王朔现象的实质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这种大众文化是商品经济社会的特有产物.尽管人们对王朔褒贬不一,尽管其消费主义媚俗倾向对文学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他已经成为文化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对王朔现象的研究在类型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作品内部的探究,即内涵阐释;一类是对王朔现象作文本外的研究,主要是文化思考,即外延拓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深入考察王朔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不难发现其小说内部蕴涵着丰富的神话原型,由此可见,一向以反传统的文化姿态出现的王朔不可能割断传统,在王朔的潜意识深处还遗留着男权的思想,残留着女色祸水的观点,因此可以说王朔的小说是在本土化的情境之中向旧传统的皈依。他的陈旧腐朽的意识以及小说所表达出来的创作视野表现出了他的文化精神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7.
“王朔现象”是新时期文坛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自从王朔的成名作发表以来,他的每一次出击都会引起文坛的轩然大波。王朔现象的实质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这种大众文化是商品经济社会的特有产物。尽管人们对王朔褒贬不一.尽管其消费主义媚俗倾向对文学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他已经成为文化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对王朔现象的研究在类型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作品内部的探究,即内涵阐释;一类是对王朔现象作文本外的研究,主要是文化思考,即外延拓展。  相似文献   

8.
<正>1993年,冯小刚初生牛犊、意气风发,和王朔一起开了好梦公司,"磨刀霍霍"准备在影视圈大干一场。在王朔的牵线搭桥下,他认识了刘震云,王朔还向他推荐了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那时的冯小刚还没拍过一部电影,有一次他刚好和刘震云在北京参加一个会议,趁着会议间隙他对刘震云说:"如果你信任我,我想把《温故1942》拍成一部电影。"刘震云摇摇头:"不着急,让我再想想。"  相似文献   

9.
王朔的文本曾被多方位地解读过,他直言自己为"媚俗"作家。他避开了宏大叙事和主流文化,把目光更多地投入到普通市民生活的多层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有不合法的沉沦,有庸俗真实的爱情,有卑微人物的生命之旅。了解王朔对都市市民生活的抒写和关注,对全方位理解王朔和王朔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干 《教学随笔》2013,(19):1-3
<正>我是一个南方人,到现在北京话也不能听个百分百,要是真正的老北京老胡同说起地道的老北京话来,我就接不上茬儿,至于说嘛,也只能用一用流行的词儿,发音有时还跑调。但我很喜欢北京话写成的小说,比如王朔吧,我对他最初的认同不是他的价值观念,也不是他的小说形式。王朔小说的价值观念固然有他的突破性,但王朔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在他之前的徐星、刘索拉以及陈建  相似文献   

11.
在近年来的文坛上,叫的最响、闹腾最红火的大腕人物当数王朔。且不说1988年因王朔的四部小说同时搬上银幕而被称为电影的“王朔年”,也不提京城万人空巷观看室内剧《渴望》的盛况,瞅瞅书摊上那几卷厚厚的王朔文集和中央电视台购买《爱你没商量》那天文数字般的价格,就足以掂量出王朔身价的沉重了。王朔以及他的“海马歌舞厅”在商业气息渐浓的时代括起了一阵旋风,作为社会的敏感部位——中学校园自然也受到了这一旋风的袭击。红透中国的王朔在崇拜偶像、明星的中学生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王朔的愤怒写在脸上也写在网上。他剃掉了头发,提键盘上阵,准备和敌人大干一场。曾经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王朔,如今海水已被愤怒的温度蒸干,只剩下了火焰。顽主王朔把自身变成了一杆火焰喷射器,朝所有动过他奶酪的人瞄准,扣动扳机,让后者永失我爱,且死得很难看。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期文学中,王朔是备受争议的一个作家,他是"新京派小说"和"痞子文学"的代言人,也是大众文学的代表之一。我们要研究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绕不开王朔。他的巨大成功与颇受非议,昭示着文学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王朔在世纪末的中国文坛独树一帜且声名显赫。他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走红井成为九十年代最炙手可热的作家。他那调侃.若戏的文风以及谋利的商业性写作目的极为引人注目,“王朔现象”一时成为热门话题,什国青年报》甚至在s三年1月开辟了一个名为“王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的专栏。王朔在普通读者和评论界中引起的反应可谓毁耷参半。有人称他为“一只色彩斑斓的毒蜘蛛”‘,“美丽的罂粟花”’,说他亵读文学和读者,写的只是毫无价fRtt一痞子文学”,“文化快餐”。当然他也不乏拥戴者,他们赞扬他“给人带来了鲜活’”“,是“京都文化的…  相似文献   

15.
黎鲲 《文教资料》2008,(27):55-56
王朔的许多小说被改编成电影.他的电影满足了一些人的审美需求,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文章简要介绍了王朔电影的改编情况,并从王朔电影对传统的反叛、对小人物的悲悯、对社会现象的透视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王朔电影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朔的恋爱和婚姻,和他成为著名作家一样具有传奇色彩。他的夫人沈佳旭,是位很漂亮很温柔的女士,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高才生。俗话说,诗穷而后工,王朔潜心读书写作,他和沈佳旭合作中篇《浮出海面》,他感到生命的四周有一种巨大的磁场在骚扰着他,使他时而沉重,时而轻飘,他知道那是命运的呼唤。  相似文献   

17.
<正>1989年,王朔的长篇小说《千万别把我当人》在《钟山》杂志第4、5、6期连载发表。2004年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王朔文集》,收录该作品及《王朔自选集》《随笔集》等共10种。从他的"2004年版集自序"来看,关心"人之为人"以及人与文化的关系,始终是王朔作品中或隐或显的基要命题。近三十年后重读此作,王朔作品中的"痞气"已被这个日益粗鄙的时代稀释殆尽,而他关于人自身、关于中国文化命运的深沉反思,似乎也被其标志性的"痞气"遮罩了。诚然,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为了使大家对“王朔现象”有个较全面的了解,我们摘选了《世纪末的喧哗》一书中有关评论王朔的部分观点,相信对大家了解“王朔现象”有参考作用。是的,亵读神圣是他(王朔)常用的~招。他的语言鲜活上口,绝对地大白话,绝对地没有洋八股党八股与书生气。他的思想感情相当平民化,既不杨子荣也不座山雕,他与他的读者完全拉平,他不但不在读者面前升华,毋宁说,他见了读者有意识地弯下腰或屈腿下蹲,一副与“下层”的人贴得近近的样子。读他的作品你觉得轻松得如同吸一口香烟或者玩一圈麻将牌,没有营养,不十分符合卫生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王朔的作品表现了追求名利、逃避责任的思想.为了获取名利,王朔压抑自己放任的性格,投合主流话语,并将此归罪于知识分子,认为他们控制了社会价值系统.八十年代中后期,社会转型造成的价值失范及知识分子在商潮冲击下的进退失据,使王朔被压抑的激情得以表达.王朔对知识分子的攻击指向虚伪,但他的追求实质上使其无法与虚伪拉开距离,其作品只能成为一出出闹剧.  相似文献   

20.
王朔与王朔现象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朔是当下文坛的一个热点 ,它蕴含着颇丰富复杂的思想文化内涵。本文联系时代社会和作家作品的实际 ,依次从三个方面对王朔进行了阐释 :一、他作为新发迹的文化个体户的代表 ;二、在文化上他追求都市潜意识的快意释放 ;三、在文体上他创建京城侃爷式的新京味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