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有三重境界。仔细想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何尝不是经历了这样的三重境界?课改之前,语文教学照本宣科、机械重复,教师是“播种机”,学生是“接受器”,盛行“填鸭式”“满堂灌”。这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重境界。  相似文献   

2.
人生有三重境界,做学问有三重境界,语文教学也有三重境界——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语文,语文就是"我"。一、语文就是生活语文是什么?语文即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  相似文献   

3.
<正>"与文彬先生相比,我们在‘教学’,文彬在‘治学’——治学者,行得更快,攀得更高!"作为潘文彬老师语文教学实践的一位追随者,江苏省特级教师杨树亚的这句话道出了众多青年同行的心声,很有见地。治学者,追求的是境界。孔子治学有三境界: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此为"自学";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为同道中人"研学";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乃淡泊宁静后的"修学"。作为小语界的一名深耕者、开拓者、治学者,潘文彬的治学也有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语文高考试题难度的增加,各地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普遍不高,诗歌鉴赏对于高中生越来越重要,但是现今的高中生少有充裕的时间来阅读诗歌、研究诗歌,如何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更高效地鉴赏诗歌、获得阅读诗歌的最大价值,是语文教育面临的难题。结合教学实践,借用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参禅三重境界对诗歌进行鉴赏,从而形成诗歌鉴赏的三重境界。通过这三重境界帮助学生更有效地鉴赏诗歌。  相似文献   

5.
正回顾多年来的教学历程,我认为,语文教学需要历经如下"三境界":一、第一种境界:体现语文课之"三特点"语文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学科,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实践课程。语文教学必然要体现语文的本色、体现其学科特点,这是语文教学的最初境界。第一,以"读"为重,体现学科特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强调让学生"多读",在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语文味"这三个朴实而厚重的字眼,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然而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促进语文味的生成,确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就语文课堂如何生成"语文味",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7.
人生有三重境界,做学问有三重境界,语文教学也有三重境界——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语文,语文就是“我”。  相似文献   

8.
最近,在小学语文课改中有人提出了"三个超越",即小学语文教学要"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乍一看,此论还颇有开拓创新精神,也似乎给小学语文课改打开了一个前  相似文献   

9.
幸福源于一种感觉。校长的幸福来源于什么?看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答案也不会相同。语文教师都晓得,文言文翻译教学需要达到三重境界:一是"信",要准确可信;二是"达",要通顺畅达;三是"雅",要优美自然。我想,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校长是否也可以从中获得一点启发呢?一、扎根于"信""信",可理解为做人讲诚信,让别人觉得你可信,这应该作为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前圣先哲,多有关于为人、处世、做学问的境界之说。晚清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做学问的三重境界进行了高度概括:"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审视政治课有效教学,前两重境界是政治教师行走在术、法的"必然王国",第三重境界则是进入了教学之道的"自由王国"。相信杨伟东老师关于政治课有效教学三重境界的阐述会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语文味"这三个朴实而厚重的字眼,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然而  相似文献   

12.
曾经有人把语文教学概括为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由此,语文的难教就可见一斑了。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必须上学生喜欢的课。作为一个新型的语文教师,怎样上?我想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在教学中师生应互为主体。旨在使教与学双方主动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相互促动、教学相长。1、在教学中应注重四个环节的  相似文献   

13.
正王国维先生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人生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据此,我以为,语文教学也存在三重境界:"教之以句读"的授业境界、"明之以疑窦"的解惑境界、"传之以大道"的养心境界。教"句读"只能知事理,解"疑窦"方可明是非,而传"大道"才能善德行。故而,我们的教学不仅要教学问,更要塑学养。何为学养?辞典释义为"学问和修养",于治学可显,后者为递进、为侧重。故此,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是于  相似文献   

14.
<正>一、向名师学习,培养语文情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三种境界,王崧舟老师在《语文的生命意蕴》也谈到三种境界:"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不同的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极无痕。因此,好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就是无痕、无课的,一咏三叹,余音绕梁。王老师眼中:情文相依,文情相生,才是语文的充实。实的语文,才是美的语文,诗意的语文。所以没有深厚的文学积淀,普通老师很难达到王老师的课堂境界。王老师的精彩诗意课堂我们可以借鉴,甚至可以复制,却很  相似文献   

15.
教育理论学习具有三重不同的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匠人",这一类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相对忽略教育理论,更加专注于方法和经验,只关心怎么做的问题;第二重境界是"精英",不仅包括一些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还有部分教育理论研究者,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但常常困扰于理论和实践之间;第三重境界是"教育家",他们习惯于反思和创新,能够透过教育问题的纷扰看到教育发展的希望和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6.
正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大难关,许多学生谈"文"色变,望"文"生畏。"语文难,作文更难",这一思想已扎根于老师和学生的心中,以致一些老师听到作文课就发愁,一想到批改作文就发怵,大多数学生一提笔写作文就头痛,一下笔犹如有千斤重,特别是起步作文,更是难上加难。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作文指导缺乏创新,学生没有兴趣,即使勉强写出,也是无病呻吟。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参加课改实验后,我借课改的东风,对起步作文教学的新型模式做了一  相似文献   

17.
刘洁 《快乐阅读》2011,(1):38-39
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语文教改从何处突破,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里,本人发表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语文教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9,(81):32-33
中考语文总复习是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最后一公里",其作用就四个字:查漏补缺。在时间紧又任务重的冲刺阶段,到底怎样来进行复习才更高效,是每个毕业班老师都会去重视并认真对待的问题。众所周知,我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人间词话》作者王国维先生曾提出"三境界说"的论断,我想中考语文总复习亦然。  相似文献   

19.
李佳 《时代教育》2012,(16):108-110,141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不隔",欲达到这样的境界,语文教师要既能"入"亦能"出",真正融入课堂中,和学生产生共鸣。同时,语文教师也必须是真性情之人,从课堂上生活中引导学生追寻本真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正>"语用"意指"语言文字运用",它成了《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高频词。一时间,重语用成了语文教学界最热议的话题。但反观十几年课改实践,我们发现轻语用的现象十分普遍。首先,以人文主题为主导的教材编排形式,将语言训练目标隐性化,让许多一线教师很难准确定位年段目标、课时目标。因此,课改初期曾一度出现重人文轻工具的现象。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得意不得言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