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开头一段文字: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是一篇理趣盎然的游记散文,集体备课时,大家对其内容和写法见解一致,但对文中“华”的读音却莫衷一是。文中出现“华”字的句子集中在第一段,共有三处: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然其中“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一句,主词和宾词不相应,语病是很显然的。南宋王象先《舆地纪胜》第四十八把此洞写作“华阳洞”。据此,可能当时有人叫“华山洞”,也有人叫“华阳洞”。叫“华山洞”是因洞所在的山叫“华山”;叫“华阳洞”,是因为洞在华山的南面。本文既然说是“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相似文献   

4.
粤教版必修五教材第17课《游褒禅山记》中有这些语句:(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2)今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有些参考资料将它们通通都归为判断句,笔者感到有些疑惑,想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正>《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对于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传统名篇,古往今来,众多的研究者在艺术特色、写作背景、主旨思想等方面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但是对教授本文的教师而言,这篇课文当中却有几处小问题令人费解。这其中,第一段中的六个"华"字的读音就是其中一例。本文就试图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个人对"华"字读音的理解。首先我们来看看课本中的表述:褒禅山亦谓之华1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距其院东五  相似文献   

6.
<正> 褒禅(bāo chán)山亦谓之华山。(点明褒禅山褒禅山也叫它华山.的别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唐朝和尚慧褒最初筑屋在它的山脚,而且终于埋葬(在)那里;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点明褒禅山名称的由来。)今因为这个缘故那以后取名它叫“褒禅山”。现在  相似文献   

7.
<正>王安石的游记散文《游褒禅山记》的首段有这么几句话:"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第四段又照应了几句:"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对课文这两段要表达的意思,现在普遍认为有两层:第一,由"仆碑"才得考证出"华山"应是"花山",并由此想起因古书散失,后世人以讹传讹,使得"华山"的  相似文献   

8.
写以上所讲"游"、"悟"、"记",都是写的准备过程.一般说来,前面三个过程准备充分,"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写",是把自己感受到的蕴藏在自然界中的优美情趣,用笔墨反映出来,表现出来.明代王安道在《华山图序》中写道:"由是存乎静室,存乎行路,存乎床枕,存乎饮食,存乎外物,存乎听音,存乎应接之隙,存乎文章之中……"王安道画华山,是把华山景物放到整个精神生活里面去,经过不断揣摩、反复洗练,执笔时"但知法在华山,竞不知平日之所谓家数者何在".他用全部身心去完成有名的华山写生作品《华山图》,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9.
《考试》2008,(8)
这篇文章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篇难学的篇目,但作为必修篇目,我们又不能小视。第一段,就出现了什么"褒禅山"不是"华(huá)山",更不是"华(huà)山",应为"花山"。"华山洞"应为  相似文献   

10.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教材注为:“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冢,坟墓。”这样的注解令人费解。  相似文献   

11.
"援引典故,诗家所尚",用典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由于用典乃"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因此,诗家对于用典是特别重视的。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早就指出:"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在用典的方法上倾向于"虽引  相似文献   

12.
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的课文《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至和元年(1054年)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作者一反一般山水游记写作的常法,在文中结合记游,发表议论,表明自己的治学态度和政治抱负,使这篇游记别具一格。在文章里,作者记叙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及游山所见,着重写了游后洞的经过。褒弹山有前后两个山洞,前洞下面平坦而空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吾友张胜先生亡故,转瞬十二年,古人所谓一纪矣。《白虎通义》有云:"天子七月而葬,同轨必至;诸侯五月而葬,同会必至。所以慎终重丧也。"曾子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古人言天,则其意不在天而在人;言古,则其意不在古而在今;言慎终追远,则其意不在以往,而在于当世之风俗。"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远者,人之所易忘也",终者远者尚能慎之追之,则民风势必归于淳厚,朱子称之为"厚之道"。余兹悼亡,亦以"厚道"期之。犹忆2003年冬,余时初至湘南,经衡阳往淮北,祭墓毕,海云女士引余至张胜书室,见其生前旧物一切安堵如故。及开书箧,忽见张胜先生墨迹一纸云:"西征忆南国,堂上画潇湘。照眼云山出,浮空野水长。旧游心自省,信手笔都忘。会有衡阳客,来看意渺茫。"其诗乃是苏轼《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三首》,然而何故便言南国、何故便言潇湘?所云"衡阳客",适当余之往返乎?所云"意渺茫",乃谓余与张胜先生之生死悠隔乎?旦暮之间,有知其解者乎?张胜先生生前,余作《游淮散记》,张胜先生物故,余作悼词、祭联,作《在厄八讲上网说明》、作《怀念张胜先生》,张胜先生安葬之次年,余作《祭谿野先生文并诗》。诸文均由任文利先生confucius2000网站刊布。兹因触起哀思,遂收拾旧文,以为一纪之伤怀。  相似文献   

14.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相似文献   

15.
失败? 成功!     
34岁的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回家探亲,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没有走到华山洞深处就折回,很显然成为王安石最大的遗憾。但是带着这份遗憾,他写出了流传千古的经典散文《游褒禅山记》。我们不禁想问,此次游山到底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1.从游山本身看,是"失败"的去游山,谁不想领略山中无限的风光,谁不想极尽自己游山的乐趣?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之后才有满心的  相似文献   

16.
王子游 《班主任》2004,(4):17-18
班规者,乃约束学生行为之"法规"也,一直都是以冷面孔出现,毫无情感可言.我想,要是在"班规"里加入点"人情味",又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呢?  相似文献   

17.
邢雯芝 《现代语文》2006,(11):111-111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丈犹可识,日‘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相似文献   

18.
《楚辞·卜居》:“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对“大人”的释义,古今注家罕有得其要领者。王逸注谓“大人”乃“贵戚也”;五臣云;“大人,谓君之贵幸者。”①王注是望文生训;五臣之言又语焉不详。先秦、两汉,大人为妇女之尊称。《史记·刺客列传·荆轲传》末,记叙高渐离故事,于“家大人召使前击筑”句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它既是游记,又是一篇说理文章。将它作为游记来欣赏,远比一般游记来得深刻;而作为论文来阅读,又颇具生动的艺术形象。文章托物言志,借景议理,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奇峰迭起,读后余音袅袅,回味无穷,显示出一种令人神往的曲笔美。 文章从介绍褒禅山,华山洞名称的由来开笔,指出“华山”原是“花山”之谬,让人耳目一新。接着,从前洞写到后洞“其见愈奇”时,按理下文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为什么被人们长久地传颂呢?纵观全文有两大特点:一是他记叙游览过程自然酣畅。足迹所至,笔亦随之。读起来就象跟着他攀上褒禅山,深入华山洞一样,山中洞中的一切景物,均历历如在眼前。二是他从游山入洞中所联想的关于治学的道理,既贴切深刻,又叙述得平易感人。让我们就这两个特点来作一分析。人们游览山川景物,观赏草木虫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