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玉山 《出版与印刷》2019,(1):I0001-I0002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提出经合组织成员国的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依赖知识的生产、扩散与应用的观点,由此引发了中国及其他许多国家对知识经济的高度关注。1997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翻译此书,并收入“知识经济系列丛书”(科学出版社)出版。出版界掀起了知识经济相关图书的出版热潮,一些图书的印数巨大。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目前的出版界,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近年来涌现出大量的神秘文化出版物。全国性的“周易热”、“算命热”、“特异功能热”,再配以国外翻译过来的大量析梦学、星占学、血型学等书籍,形成了一股现代神秘文化的热潮。各种有关面相、手相、星相、断梦、易卦、特异功能等出版物,一时成为书店和小摊的抢手货。如何正确估价这出版物,如何对待当前这类出版物的出版工作,这是出版界不得不考虑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吕慧君 《编辑之友》2021,(4):106-112
上海内山书店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特殊的存在.从以日文为主的外文书籍进口到中文进步书籍的代售,中国知识分子从接受国外思想文化到作品被翻译到日本出版,内山书店完成了从外国文化输入到中国文化输出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中日左翼出版物的流通,对中国的左翼事业起到了支持作用.内山书店不仅出版各类期刊图书,还为推进中日文学译介、文学家交流和中日共同策划出版提供了资源与媒介.在中日关系波诡云谲的民国时期,架起了中日出版界的桥梁,为两国文化交流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本文的意图不在于一概反对翻译出版国外有影响的各类图书。国外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我们没有达到,也不可能达到——哪一个国家或民族都不可能达到——独步于世界的程度。那种唯我独尊,视我为世界文化之中心的观点,只是一种“坐井观天”的轻狂,其实是愚昧。本文所反对的,是对于国外图书盲目的翻译出版,或者用翻译出版国外图书代替甚至压制对于国内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各方面的研究著述。本文坚持:国外的东西只能为我而  相似文献   

5.
沈琪 《出版参考》2016,(8):37-38
如今,出版界各类引进的翻译版图书屡见不鲜,版权贸易对绝大多数的出版工作从业人员而言也变得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常规了.如何正确界定版权贸易行为,如何规范版权贸易操作,其实在实践中仍有不少值得商榷和探讨的地方. 疑问一:美国籍作者写成的著作未经发表,率先和中国大陆出版社签订了图书出版合同并出版发行了中文简体版图书,这算不算版权贸易?  相似文献   

6.
民间出版基金助力学术文化出版,已有先例。在上海,我国首家民间出资、媒体主办、专业评审的出版基金——文汇·彭心潮优秀图书出版基金,已经成功举办三届的评选招募。然而,在出版界似乎至今还是一枝独秀,热心者不多。关于民间出版基金的研究,也是凤毛麟角。反观国外出版强国,民间出版基金资助出版活动则是屡见不鲜的常态。到目前为止,在我国民间出版基金的先例似乎还是个孤例,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7.
民间出版基金助力学术文化出版,已有先例.在上海,我国首家民间出资、媒体主办、专业评审的出版基金——文汇·彭心潮优秀图书出版基金,已经成功举办三届的评选招募.然而,在出版界似乎至今还是一枝独秀,热心者不多.关于民间出版基金的研究,也是凤毛麟角.反观国外出版强国,民间出版基金资助出版活动则是屡见不鲜的常态.到目前为止,在我国民间出版基金的先例似乎还是个孤例,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8.
我国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已经开始了与国外出版社共同策划选题并合作出版图书,而不仅是单纯的国外图书版权引进. 早期的图书引进,国内出版社更多的做法是把国外出版社的图书版权买过来后,或直接影印或翻译成中文出版.这当中,不可否认的是,出现过一些市场上非常畅销的图书,在大众文艺类图书领域尤其如此,国外畅销的图书在中国翻译出版后同样能进入各大畅销书排行榜.但是有些领域的国外版权图书,如教育类尤其是语言学习类图书,适当的本土化工作则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最近,出版界有些同志就当前出版理论研究的内容、方法提出了不少重要的意见和建议,很值得大家思考。本刊将陆续摘要发表。我国开展出版理论研究活动的时间还不长,但已取得明显的成绩。然而,出版作为一门科学,还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出版界的同志进行长期的潜心钻研。认识始于实践。出版科研要走总结实践经验,尽可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路子,切忌不着边际的空泛议论。希望大家紧密联系本单位的实际和个人的工作经验,撰写文章,本刊将尽量予以刊登。  相似文献   

10.
有同志认为,国外科技书的翻译出版不宜过多,应当规定一个适当的比例。为什么要规定这样一个比例,这个比例多大才算“适当”呢?未得其详。但那意思是很清楚的:国外科技书的翻译出版多了,会使中国人脸上无光,甚或有“崇洋媚外”之嫌,因此应当“自力更生”,以出版自己人写的书为主。这些同志一味想使自己脸上光彩,似乎连翻译出版外书的目的也忘记了,在他们看来,翻译出版外书似乎不是为了汲取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而只不过是丰富出版物花色品种的一种点缀。按照他们要规定的这种比例,自己人写的书出不来,就不能去翻译出版外书。要想翻译出版一些外书,就必须更多地出版自己人写的书,不够  相似文献   

11.
近日,几位出版界同志在一起闲聊,谈到如今出版的图书越来越多,但值得阅读的图书却越来越少,有保留价值的图书更少.自然,这里的"少",是相对数量的"多"而言的.从绝对量来看,可读的书与可保留的书,也还是有一些的.不过,数量和质量的严重不对称,形成触目的翘脚现象,则是当前出版业之痛. 忽视质量,盲目发展数量,有违出版的功能.出版是一种文化的选择.由于文化走向普及,社会上能够写作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并不是写出来的任何书稿都有出版价值的.出版的功能,正是要从大量的书稿中,经过比较选择,把优秀的著作物挑选出来,编辑加工成正式出版物,加以褒扬推广;同时认真把关,不让那些劣质文化通过出版得到传播.这样有取有舍,不仅由于出版的人力物力有限,不可能将所有人写出来的书稿都予以出版;更由于着眼文明建设的使命,不宜让那些劣质文稿问世传播.如今出版物市场鱼龙混杂,"鱼"多"龙"少,高质量图书不多,低质量读物不少,在相对程度上,就是缺乏应有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2.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陈世华、韩翠丽在《中国出版》撰文说:书籍优先数字出版的形态就是电子版图书。图书的数字化趋势不可逆转,图书出版商不能作为优先数字出版的旁观者。在国外出版界,有一种特殊的出版形态:  相似文献   

13.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陈世华、韩翠丽在《中国出版》撰文说:书籍优先数字出版的形态就是电子版图书。图书的数字化趋势不可逆转,图书出版商不能作为优先数字出版的旁观者。在国外出版界,有一种特殊的出版形态:  相似文献   

14.
最近,在《出版工作》上读了出版界老前辈陈翰伯同志的《书店好事三数则》一文,深受启发,联想到关于开架售书问题。开架售书,近几年来,读者呼吁,报刊提倡,领导布置很多,但至今仍摇摆不定,特别是近半年来,有的地方,似又出现了倒退现象。图书是精神食粮,它不同于其他商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指出:“书刊是思想、文化、科学的主要传播手段。任何一种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一经成书出版发行,就传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翻译出版国外图书成为出版界的时髦。徜徉书店、漫步书摊,各种门类的译文、译著、译丛令人目不暇接。出版界这种空前的翻译出版形势,造就了一大批青年译者,使他们有机会脱颖而出,成为作者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观其阵势,催人振奋。欣喜之余,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哪些中国书能引起外国出版商的兴趣呢?又有哪些人把中国书介绍给国外读者呢?  相似文献   

16.
赵然  卢萌 《青年记者》2012,(32):74-75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文化的载体,是文明的传播者。当前,冀版图书已经成为中国图书出版界的文化品牌,如何让冀版图书走出国门,提高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成为摆在河北出版界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走出去"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冀版图书应建立完整而周密的发展策略。做好"经典中国"工程申报,打造"经典冀版"系列图书从2009年开始,新闻出版总署为鼓励和支持国内各大出版社积极出版适合国外市场需求的优秀图书,启动了"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资助外向型优秀图书的翻译和出版。  相似文献   

17.
为在国外促进德国图书的翻译出版工作,德国外交部文化司从1973年起执行“促进图书翻译”计划。到1993年年底,已有2000余种德国图书翻译成38种语言在国外出版。其中各语种比例为英文21.6%,法文7.8%,西班牙文12.3%。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德国重点资助中欧和东欧语言  相似文献   

18.
现在出版界的有识之士,要求图书出版要有一个合理的结构,学术界也在呼吁要解决学术著作“出书难”的问题。这两个互相关联的问题,已经成为热门话题,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各开治疗病症的“药方”。我觉得我们出版界的领导人和广大出版工作者思想上应该明确,要贯彻中央的“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出版方针和出版工作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的原则,就必须使图书出版有一个合理的结构,不然贯彻执行中央的出版方针和原则便只是一句空话。近两年来,有些出版社的图书出版结构,出现了很不合理的情况。一些格调不高、内容不健康甚至有害的图书大量出版,而大量有一定保存价值的学术著作却不能出  相似文献   

19.
让出版事业健康繁荣地发展高明光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出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要求出版事业健康繁荣地发展,出版社要多出好书,少出平庸的图书,不出坏书。为适应形势的要求,我们出版界的同志要下功夫做许多扎...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个翻译大国.长期以来,无论是出版界还是大众媒体,都热心引进、推介国外优秀的文学、社科类图书.到本世纪初,全国五六百家出版社中,已经很少有出版社不出翻译图书了.国外优秀的文学、社科类图书,无论是新作还是经典著作,常常引起国内多家出版社竞购版权、竞相出版.这种现象,对于读者来说当然是好事.不过,近几年来,情况已有所不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读者群的分离以及图书市场的不景气,尽管多家出版社竞购一些优秀的国外文学、社科类图书版权的现象愈演愈烈,版权费用随之数倍数十倍地哄抬上去,但与此同时,热心出版这类图书的出版社已经渐渐减少,大众传媒对这类图书的兴趣自然也在逐步消退.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原先一家读书类周报上的外国文学专版早已悄然消失,几乎所有报刊上外国文学和社科类图书书评的数量明显减少.尽管如此,我国2011年出版的外国文学和社科类图书仍然佳作叠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