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育敏 《现代教学》2014,(7):112-113
我校自2007学年以来,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建立并实施“多学科主题整合”校本课程,丰富学科知识,引导师生实践,力求校本课程基于学校实际、体现办学理念、普惠全体学生、彰显育人品质、追求校本特色。我们认识到: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教育目标、支撑办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学校创建特色、提高师资专业水平、提升管理能力的主要载体。如何更好地认识课程、理解课程和发展课程?我们企求以“见树又见林的艺术”来整体系统地思考,着力实践基于师生实际又富于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多学科主题整合”校本课程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实施新课改后,学校课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的新课题。学校教育追求高质量,而优质教育是让学生获得最好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教育状态。我们的办学理念是“提升生命质量,创造幸福人生”。我们以“现代化小学的课程建设实践研究”为课题,研究开发开放性、多样性、综合性、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学校优质发展。  相似文献   

3.
南京市太阳城小学位于南京东郊,地处沪宁高速公路和绕城公路马群交汇处。学校是江苏省实验小学,南京市首批小班化示范小学。学校占地面积22878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85人,班级34个,在校学生总人数995人。自2002年实施小班化教育以来,学校一直追寻"小班化"的课程理想,在"为人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和"为每一位学生设计课程"的小班化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致力于小班化教育背景下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学校开发并实施了以辅助课堂教学、整合课程资源和挖掘学生潜能为目标的"天天微型课",设置了可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的"周末课程超市",同时还建设了一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优化了学生发展的环境,改变了学校办学、教师教育的行为,提升了学校办学和小班化教育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既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山西省平定一中把办学理念定位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以设置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为依托,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近年来,学校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大力弘扬“文献名邦”传统,积极建构“本校名贤”等校本课程,敦实务学,怡情励志,  相似文献   

5.
自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新课标背景下教育教学的一大重点。苏式教育是江苏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教育与教学流派,在指导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层面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作为昆山市第一中学筹办的具有苏式特色的课程资源基地,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融入了苏式教育的元素,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课堂教学的建构以及校本课程的反思中以苏式教育的理念为指导,推动教育教学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向上稳步前行。  相似文献   

6.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校本课程已纳入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视野。开展校本教研,促进学校发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学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的理念.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核心.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7.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基于对“校本”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着重追求三方面的价值,即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特色办学。  相似文献   

8.
白广宇 《河北教育》2014,(12):42-42
构建多样性的学校课程体系、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全面落实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和课程计划的要求。针对校本课程开发,我区进行了长期探索,逐步确立了“准确定位,注重内涵,彰显特色”的工作思路。一、准确定位校本课程目标我们对全区22所中小学的校本课程现状进行了全面调研,了解课程开发和实施情况,梳理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据此,制定出全区校本课程开发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构建学校主题化、序列化的校本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智慧是追求幸福生活的基础,美雅是享受品质生活的保证。“智”与“美”的结合是学校教育追求的思想核心。新课改理念下课程资源的整合实践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江苏省吴江市盛泽第二中学从开发艺术教育校本课程起步,逐步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学校社团建设活动型校本课程,并积极向部分学科教学渗透,开发基于整合理念的校本课程,既保证国家课程对学生基础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统整”是连云港市实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关键词。统整理念下,创客教育融合校本课程,信息技术支持统整课程内容,利用数字化工具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紧跟国家创新教育理念,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素养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提升学生掌握跨学科知识、解决疑难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正>湖南省长沙市周南秀峰学校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自2015年创办以来,围绕“让学生享受最前沿教育”的办学理念,把学生培养成格调高雅、学业优良、体魄强健的合格公民,成为学校办学的追求。一、策略选择:源自需要(一)夯实“秀”校本课程研究基础成立校本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秀”校本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确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制定《“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总体方案》,部署分工,分头实施。  相似文献   

12.
区别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应更多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同时,作为学校自主构建的课程,校本课程必然立足学校特色,带有学校自身的"烙印",即校本课程既要立足学校特色也要成全学生成长。这两点主张既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也是贯穿于课程实施中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开发校本课程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几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学校美育特色开发校本课程,构建起特色鲜明的“美育特色校本课程”体系。该体系分作统一性校本课程和选择性校本课程两大类。  相似文献   

14.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随着和美教育理念的不断丰润,在我校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与探索。课程是先进教育理念的载体,一所富有特色的学校,其特色办学理念更应通过课程实施彰显出来,我校在形成自己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丰富学校教育内涵,以学校资源为载体,逐步探索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和润”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品味。  相似文献   

15.
对校本课程的有效性评价,应以学校课程资源为基点,以开发与实施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既要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内容,又要评价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和体验,还要评价校本课程作为教育信息载体在学校所起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具体可表现为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发展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6.
论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的创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因而创建学校特色的关键在于课程与教学.校本课程开发为学校特色的创建提供了契机,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立足点创建学校特色有以下策略:提倡校本管理;开展教育行动研究;实施探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7.
正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中怡康街分校原名南京市虹苑中学,是南师附中教育集团新城子集团的成员学校,是一所以"高起点、高品位、高要求、高质量"为定位的精品小班化初中。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积淀了丰富的小班教育经验,先后获得"南京市小班化示范初中"、"南京市青奥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学校以小班化教育教学为特色,着力为学生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提供平台。一是开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选修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共12门,内容涵盖了  相似文献   

18.
李春明 《宣武教育》2005,(11):22-23
一、活动过程诠释什么是“校本教研” 37位教学干部组织了37场校本教研展示交流活动,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大家对“校本”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即:“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每一场活动都力求体现出以学校发展为本,以教师为主要研究主体、以解决发生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为主要问题、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活动所追求的目标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关注的要点是新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案,强调的重点是教师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9.
在教育教学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课程、校本文化为内容.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全面、有效地开展校本研究,能够形成“学校办学有特色、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发展有特长”的良好局面,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区域推进学校特色课程建设过程中,寻找适合的校本课程课堂实施模式,让校本课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场所,是我们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实施策略之一。我区某校的《我爱发明》校本课程是一门基于学校"积极教育"办学理念,尊重学校历史文化积淀,从学校现状实际出发,自主开发的以创造发明为学习内容的科技小发明课程。课程旨在把科技发明创造扩展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主动参与学习。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