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学领 《体育学刊》2016,(4):122-126
观察短期冲刺间歇训练对运动员运动中肌氧含量以及运动能力的影响,为科学合理制定训练计划提供依据。将30名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随机分为实验组(EG,n=15名)和对照组(CG,n=15名)。CG运动员正常训练,EG在正常训练基础上每周进行2次冲刺间歇训练,实验周期为4周。分别于实验前后利用递增负荷实验测定有氧运动能力;30 s Wingate实验测定无氧运动能力;近红外光谱测定技术(NIRS)监测高强度间歇运动实验中(反复5次30 s Wingate实验,间歇期4 min)股外侧肌氧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实验后,组内与实验前比较,EG受试者递增负荷实验时的最大摄氧量和最大有氧功率升高(P<0.05),1次Wingate实验时的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增加(P<0.05),间歇运动实验中氧合血红蛋白和氧合肌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和脱氧肌红蛋白以及组织氧合指数变化量的绝对值均显著性升高(P<0.05),血红蛋白总量无显著性改变(P>0.05);CG受试者所有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果表明:短期冲刺间歇训练改善了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运动能力以及间歇运动时外周骨骼肌的摄氧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住高练低训对提高CBA后备男子篮球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所测试的24名陕西东盛俱乐部的后备男子篮球运动员随机分成两组,实验对照组(12名)和HiHiLo组(12名).对递增负荷运动时两组运动员的无氧阈(AT),血乳酸水平(lactate of blood)和最大摄氧量(VO2max)进行测定.结果:HiHiLo组无氧阈功率从实验前(152.84±24.92)W提高至实验后的(168.86±25.39)W(P<0.01).血乳酸指标在150W至240W时段低于其实验前水平(P<0.05和P<0.01).VO2max指标从实验前(52.65 ±4.87)ml/kg/min提高至实验后的(63.86±6.82)(P<0.05).实验对照组无氧阈功率、血乳酸水平和VO2max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高住高练低训可以有效提高男子篮球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3.
选取反映足球运动员有氧及无氧运动能力的代表性指标乳酸阈、最大无氧功率,设计分组教学实验:将24名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长达17周(5次/周)的沙滩足球训练和传统足球训练.对分组教学实验前后的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氧功率指标产生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指标显著提高,可知沙滩足球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足球运动员的无氧运动能力.2)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乳酸阈指标产生显著性差异;另外,通过分析跑动过程中各个时间段运动员心率的变化情况发现,分组教学实验后9 min~12 min心率开始产生变化,由此可知沙滩足球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足球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采用Wingate无氧试验法,用894E奋力蹬车10s、30s、60s以及在839E上用递增负荷的方法对国家速滑队运动员的无氧功、无氧阈功率、运动后3min、6min、9min血乳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0s、30s、60s无氧功试验以及运动后血乳酸的测试能较好评价速滑运动员磷酸原供能系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同时也反映速滑运动员的无氧功和无氧能力;无氧阈功率能较好地反映速滑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可用于对训练效果的评定和对训练过程的监控;在评价速滑运动员的无氧功时,应优先考虑其无氧功的绝对值。  相似文献   

5.
《湖北体育科技》2021,(5):430-434
目的通过评价散打运动员上肢递增负荷后下肢优势腿Y平衡测试的变化,探讨上肢肌肉疲劳对下肢动态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 8名散打运动员利用手摇式功率自行车进行递增负荷测试,第1级负荷从50%最大功率开始,每2min递增,每级递增负荷分别对应60%、70%、80%、90%最大功率,进入最后一级功率测试时全力摇车至力竭(要求90%最大功率至少坚持1min)。运动员在递增负荷前和运动后即刻用血乳酸分析仪测试血乳酸,用Y平衡测试评价动态平衡能力。结果 1)运动员上肢递增负荷后BLa浓度显著高于运动前,分别为7.98±0.98mmol/L和1.95±0.29mmol/L(p<0.001)。2)上肢肌肉疲劳后,YBT前方伸展距离显著降低(分别为p=0.014,ES=0.63);YBT总体平衡能力降低,无统计学意义但有现实意义(p=0.241, ES=0.43)。YBT后内侧方和后外侧方的伸展距离与运动前无显著差异(分别为p=0.276,ES=0.21;p=0.198,ES=0.23)。结论YBT在散打运动员中重测信度高,可用于有效评价运动员的动态平衡能力。上肢疲劳对散打运动员动态平衡能力有消极影响且呈现出方向特异性,说明针对散打运动员上肢进行抗疲劳训练,对保持或提高下肢和整体的动态平衡能力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内蒙古竞走队的20名优秀运动员分别补充L-苹果酸饮料和安慰荆,观察其对有氧训练运动员做功能力的影响,为苹果酸运动饮料用于实践提供实验依据.结果表明:补充苹果酸饮料可使无氧运动做功能力明显提高,使乳酸消除加快;同时,苹果酸饮料可加速消除有氧运动后产生的乳酸,有利于延缓运动中的疲劳出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6名国家女子短道速滑队主力运动员1个月的高原备战前后与有氧运动能力相关指标的测量、分析以及变化规律的研究,为大赛前高原备战模式在短道速滑运动中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6名国家女子短道速滑队主力运动员进行为期1个月的高原备战训练,训练计划由国家队主教练统一制定,高原备战训练前、后1周内采用功率自行车递增负荷的实验方式进行测试,.VO2max采用.VO22000 Breeze Lite气体分析仪直接测试,血乳酸采用H2 L4550491测试仪利用分光光度法取即时耳血测试;结果:高原备战后运动员体重变化没有显著意义,.VO2max、最高心率、最大功率等相关指标显著性提高(P<0.05),无氧乳酸阈、乳酸阈功率显著性提高(P<0.05),运动后血乳酸显著下降(P<0.05);结论:高原备战可以有效地提高优秀女子短道速滑运动员的.VO2max和无氧乳酸阈值,从而能够明显提高其有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拳击运动员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的影响,拳击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了高水平拳击运动员30人,随机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对两组拳击运动员进行两次相同的拳击训练,实验组在额外训练的基础上在低氧训练室进行常压训练,对照组只在常氧条件下进行锻炼。所有运动员干预6周,每周训练3次,每次45-50分钟。在干预前后对所有运动员进行无氧Wingate测试和有氧分级测试。结果:研究表明在无氧方面,实验组干预前后无氧功率显著提高(P<0.05),由976w提升至1021w,达到峰值功率的时间显著降低(P<0.05),由6.27s降低到5.25s,而对照组无氧功率和达到峰值时间变化并不显著(P>0.05),且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无氧功率和达到峰值时间变化明显更优(P<0.05)。在有氧能力方面,两组拳击运动员干预前后最大摄氧量均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本研究认为,间歇性低氧训练能有效提高拳击运动员的无氧能力,而对有氧能力的改善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两种大强度间歇训练手段对优秀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5名备战全国“十三运”的云南省自行车队男子运动员随机分为3组, S组训练方案采用SIT/耐力训练, H组训练方案采用HIIT/耐力训练, C组为对照组,进行传统耐力性训练;训练持续3周。训练前后进行递增负荷测试和有氧运动能力测试,测试指标包括最大摄氧量绝对值(VO2max)、最大摄氧量相对值(VO2max/kg)、每分通气量(VE)、最大心率(HRmax),并通过公式计算每搏输出量(SV),以及测试递增负荷后即刻血乳酸(BLA)、最大有氧功率(P)和40 km个人计时成绩进行了测试。结果:(1)3周训练后,S组运动员VE、HRmax、SV、VO2max、VO2max/kg、P和ITT40km均较训练前有显著性提高(P<0.05);H组运动员VE、VO2max/kg、ITT40km较训练前有显著性增加(P<0.05),BLA有显著性的下降(P<0.05)。(2)S组运动员ΔVE、ΔHRmax、ΔSV、ΔVO2max、ΔVO2max/kg、ΔBLA、ΔITT40km显著提升(P<0.05),且优于其余两组;H组仅ΔITT40km存在明显提升(P<0.05)。结论:间歇训练结合耐力训练对优秀公路自行车运动员的呼吸系统、有氧供能系统可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SIT结合耐力训练较HIIT结合耐力训练或传统耐力训练更能提高公路自行车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和有氧运动能力,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利用IST—Ⅱ型等动游泳训练测试系统进行递增负荷运动时测定游泳运动员上肢最大有氧能力。结果表明:1)IST—Ⅱ等动游泳训练测试系统是一种较好的训练、测试用游泳专用测功仪,可通过递增负荷安全、有效地测定游泳运动员的上肢的有氧能力;2)VO2max平台持续时间(VO2maxPD)是另一个可以反映游泳运动员的最大有氧能力的重要标识,只有把VO2max和VO2maxPD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反映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内涵;3)心率无氧阈(HR—AT)应成为游泳训练中控制训练负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