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教育活动的方向性的指导与最终归宿。而对于教育目的最终指向是“社会”还是“人”,其中就渗透了个人对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个人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本文从哲学层面分析了教育目的与价值取向的内涵,并对我国历史上存在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以及中间形式的教育目的观进行了梳理与反思。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依据当前我国的国情、“人”的发展要求以及教育的规律,我们应该确立培养“人”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关于教育目的两种本位论的各自局限已被广泛了解和熟知,但是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能仅仅停留在潜意识的层面,甚至是含混不清的,也没有人给予过专门的关注,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教育实践的开展。因此,对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内在悖论进行深刻揭示,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进行深度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进行彻底解构就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片面的社会本位教育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片面的社会本位教育价值取向对基础教育实践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教育者应该科学辩证地选择教育价值取向,把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价值取向是终身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导向标,直接决定着终身教育的目的、功能、内容、途径乃至体制、机制等。实质上,终身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就是如何在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寻求到一个平衡点,使终身教育能够同时满足特定社会背景下人、社会、教育三者的发展需求。价值取向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需要严密的理论求证和扎实的实践检验,否则很容易产生偏差,给终身教育发展和改革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高等学校课程价值取向研究的现状,分析了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的优势及局限,并指出这三种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方向是三者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6.
许敏 《培训与研究》2010,27(6):51-53
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牢牢地把握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性是十分必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社会价值的基础之上,但个人价值实现与否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也是判断和谐社会的标准尺度。因此,和谐社会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西方高等教育目的基本价值取向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存在绝对纯粹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仅是适应研究需要的一种划分,这两者往往是兼而有之地存在于不同时代的大学理念之中;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应是在自身历史发展进程中相互抵制、最终趋向平衡与融合。  相似文献   

8.
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价值,要通过社会机体自身的改革与完善,不断促进社会成员为自由的人、自主的人、自觉的人,并将人的主体性的不断提升融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之中。[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是科学发展观的起点和归宿。坚持以人为本既要重视人民,又要重视人人;既要重视“群体”的量的价值,又要重视“个体”的量的价值;既要关注国民生产总值,又要关注国民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0.
社会本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主导价值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倾向。两种价值取向的矛盾与统一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以社会本位为主导。这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使命的完成,也有利于促进个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是价值主体,人又是创造世界的主体,人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幸福。  相似文献   

12.
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对立与历史统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教育目的的个人体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划分是从一个侧面对教育目的的理论的一种抽象概括,其实两种“本位论”各自内部还存在着诸多重要差异,并不像现有的教育理论新认为的的那么简单。此外,两种“S一位论”的划分也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在历史上,纯粹和绝对的个人本位论者和社会本位论者几乎是不存在的,在教育目的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人可以胆历史的,具体的统一,而不同超历史的抽象统一。因此,从理论上讲,两种教育  相似文献   

13.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从事社会实践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及其他劳动者为主体的全体人民。所谓“根本”就是最高的出发点和最后的根据、最后的落脚点、最后的归宿。因此,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更好地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观念、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  相似文献   

14.
教育个人和教育社会一直是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引起争论但到目前为止并未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在此笔者试图进行再一次的梳理,以期通过分析比较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区别和联系能引起一定的思考和启示,对我们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处理教育个人和教育社会的关系有一定的引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中美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各具特征,立足社会本位和立足个人本位分别是中美创新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其价值取向对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思维训练和教学效果等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的创新教育应学习借鉴美国创新教育的有益经验,以培养出千百万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职业教育诞生以来,其价值取向总是跟随历史的变动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着,对职业教育价值取向进行历史回顾和不断的总结,从而为当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和基础,是职业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结合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与中国的具体现实背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以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作为当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7.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实质上是一种法治社会,以什么样的法律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立法不可回避的重大命题。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将以人为本作为立法的价值取向,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与新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三个突出问题直接相关;与整个国际发展趋势也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合理继承;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本来面貌的积极回应。“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是一种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构建和谐社会中人的和谐发展关系的关怀。它对经济、政治、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它要求我们既要从“价值”角度,又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优越性,实现“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分别体现了对“社会状态”与“人格状态”的关怀,“国家本位”只是“社会本位”的一种特殊形式。两种主要价值取向虽然在逻辑上存在着明显矛盾,但在现实中,通过“能力本位”的调节和贯通,可以使二者实现有机统合。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课程的基本价值,要求我们尊重生活,尊重生命,尊重个性,用事业的标准来衡量高等教育课程,强调人性、人情、人文关怀,整合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超越固定课程内容,实行人性化管理.这是高等教育办学精神、教育观念、培养目标之所在,也是高等教育课程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