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教学是我国最普通、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途径和方法.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法与教学效果.课堂提问的设计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结晶和教师创造性工作的结果,它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思想.本文就课堂提问的功能、设计、操作与评价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改变传统的提问方式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模式是:课前要求学生复习、预习.课堂上老师提问、讲解。在教师提问这一环节中,往往是学生根据老师提的问题,被动地进行思考,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回答。实践使我感到,这种提问方式.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短,而且学...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内容、环节、课堂提问等一般都是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有序地展开,但是课堂是动态的,一些课堂生成的问题在教师预设之外,会打断课堂的正常进程。以下两例就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发生的。【例1】《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中货币职能的学习。教师先让学生预习货币职能的内容,然后从货币  相似文献   

4.
<正>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轻松地引导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氛围中来,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帮助他们走进文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课例选自苏教版语文三上教材《赶海》),就课堂提问的设计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紧扣文本,精选问题有效的课堂提问要紧扣文本,改变教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提倡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因此,很多教师喜欢用“问题教学”的方法授课。我们对阅读教学的考查,确实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这本无可厚非,但事实上,不少教师的问题教学却成了教学问题:有的教师课堂提问太随意,问题离开了文本研读的具体语境,学生的回答漫无边际;有的教师喜欢将需要交流探究的问题肢解成支离破碎的是非问、选择问;有的教师在教学时总是不自觉地与应试接轨,把课上成了应试课;有的教师将问题抛出后,几乎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只能以自问自答结束。以上的课堂问题实际上都是伪问题,缺少思维内涵,缺失问题情境,缺乏提问设计创新的技能;问题与问题之间既不存在联系,又缺少整合,结果造成了教师的“问题依赖症”、学生的“问题厌倦症”。面对这一情况,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来改善问题教学,避免使其成为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学情等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实施教学步骤的基本手段。人们认为它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主要包括课前精心预设的问题和课中主动生成的追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实现师生平等对话的重要途径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能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思维水平,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对有效课堂提问的设计和实施技巧进行全面分析;课堂教学提问设计要针对学生实际结合学科特点,把握问题的几个原则,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质疑、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实施技巧,要合理分配问答对象,给学生回答以等待.给学生问题以强化.课堂教学中提问与强化同等重要,对课堂提问须适时适量,不可滥用: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形式和艺术手段.都是作者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和思考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来雪娣 《宣武教育》2007,(10):11-12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教学要讲求实效,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很多。其中,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的主要渠道,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因此,科学设计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的一环。[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郑志胜 《海南教育》2014,(20):68-69
信息技术教学"五步导学"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分为五个环节:分层预习→任务驱动→自主探究→检测评价→拓展提升。这五个环节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模式,故可以较好地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相对应各环节具体分析如下——分层预习:信息技术学科学生起点水平差异大,这与班级统一授课制是一个矛盾,应该尊重差异,并以此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有效设计预习缩短学生间的差距,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统一实施。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部分。当前的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数学教学观定位有偏差,数学教材调适使用观不强,教学设计专业化能力欠缺,课堂提问频繁且效率低下,教学方式简单化且流于形式等问题。其解决策略为:进行教学观念反思,树立先进的数学教学观;强化教材文本批判意识,增强教材调适使用能力;开展针对性的教师培训,促进专业化能力发展;增强课堂提问的时效性,追求高效提问质量;优化组合教学方法,促进有效数学交流。  相似文献   

11.
章华忠  张一之 《考试周刊》2010,(51):163-164
能否关注课堂教学细节,尤其是能否课前预设好每一个教学细节,教学中机智处理好生成的教学细节,将决定一堂课的成败。地理课堂教学可从新课导入、课堂展开、设计提问等环节的细节设计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和谐地理课堂。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心灵和知识沟通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的教学提问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状况。"沟通与交流是课堂提问的本质追求,也是课堂提问教学价值的集中体现,深度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蕴涵在问与答的艺术中。”  相似文献   

13.
<正>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教学小说文本,教师需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需从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入手。细节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处境等方面的重要方法。课例呈现教学片段(一)师:“榜文”是什么意思呢?你们预习过的。生:指旧时官府张贴的文告。师:这告示上大致写了什么内容呢?你们现在翻开书,把相关的话找出来。  相似文献   

14.
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想象力与思维能力,加强师生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熟练掌握生物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要掌握这些技能需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正>微课把传统课堂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先学后教的模式,对知识的认识放在课堂之前,把知识的内化安排到课堂之中,改变了课堂的教学结构,形成了所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课堂预习可以通过微课由学生自己预习改变成微视频引领学生预习.本文介绍笔者在实施微课预习中采用的方法、设计的意图与效果.一、微课预习与传统预习的不同之处数学教学采用课前预习、课上深化的方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达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近年来,我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将预习、学习、复习集于一堂,把讲、练、考溶为一体,采取了在课堂上进行自学,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在课堂上检查学习效果的措施,逐渐形成了“一查五点”的教学特色。其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过程是:检查 (自学 ),精讲要点,分析难点,讨论热点,练习重点,预习知识点。   1检查 上课后用 5分钟时间查看自学和复习。检查预习的方式一是巡查配套练习的完成情况和在课本上的勾、划、圈、点情况;二是通过不同层次的提问了解不…  相似文献   

17.
混合式教学是把线上教学平台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发挥各自优点,探索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本文基于泛雅平台,以全概率公式为例,从课前准备、课前预习、课堂讲解、随堂练习、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并结合教师线下传统课堂教学,实现学生线上签到、线上预习、线上进行随堂练习、线上完成课后作业等混合式教学活动。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解决了概率论课时少,课堂互动少等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8.
上完公开课《心声》后,我感触颇深。 这是一篇自滨课文,体裁是小说,我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是: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情节——找出主要矛盾冲突——分析人物李京京、程老师——诠释“心声”含义。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可学生预习不到位,对课文不熟悉,因此,在课堂上自读课文时,根本达不到速读的要求,大概花了八九分钟,  相似文献   

19.
刘芳 《考试周刊》2014,(14):45-45
<正>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教学效果,我认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高效顺利进行。可以说,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做的就是针对教学内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及能力水平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衔接的预习内容,并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实施,也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大密度、高效率。要实现课堂高效率,还要预先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预习导学案、课堂展示案、课后习题案、单元检测案等。同时对  相似文献   

20.
[设计简说] 作为一篇文言文,本文主要是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课堂上在理解课文、疏通文意之后,能通过文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进而能深刻理解故事寓意,学习愚公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为此本篇课文设计为三步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