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琳 《语文天地》2012,(6):33-34
《雨巷》这首诗作于1927年夏,于1928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这首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因为这首诗,戴望舒有着"雨巷诗人"的称号。当时的戴望舒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法国象征派的特点是极富象征色彩,意向朦胧含蓄,戴望舒的这首诗运用象征这一表现手法,传递着一种浓郁、阴柔之美。同时作者也深受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这首诗是美国著名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lliams,1883—1963)最为出色的作品之一,是各种诗选必收的一首。可以说这是庞德之外的最短的一首现代诗歌了。  相似文献   

3.
<正> 关于诗题“偶作”《亥年残秋偶作》一诗是鲁迅先生的绝笔诗。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这首诗是在1935年12月5日,写给友人许寿裳的。在鲁迅先生六十一题、七十八首诗作中,此诗堪为压卷了。因之,一般的选家大都瞩目于这首诗。但是,几无例外,在题注中,都把“偶作”释为偶而或偶然之作。这种注释实际上是不  相似文献   

4.
这首诗中,诗人运用隽秀柔和的笔调,描绘了雪花优美的形象.活泼的身姿,生动地写出了雪花的快乐。诗的节奏轻快.调子舒展明朗,意境优美。“不是徐志摩.作不出这首诗!”茅盾先生的话正能概括出这首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雷丽娟  杨敏 《考试周刊》2010,(39):37-37
《未选择的路》是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这首诗在韵律和形式上体现了传统诗歌的特征,在基调上反映了现代诗歌的特征。文章从语音标识、词汇标识、句法标识、修辞标识四个方面探讨这首诗的文体特点。  相似文献   

6.
第一板块(激情导入,指导学法)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这首诗——《明信片儿师生情》,猜猜是谁的大作?生:(从老师的神态上,学生猜出是王老师,异口同声地)王老师——师:对,这是我于2000年1月10日发表在《运城日报》上的一首诗作。同学们读一读,谁能说说这首诗的背景以及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学生情绪高涨。)生1:老师写这首诗肯定是元旦来临之际,收到学生的贺年卡有感而发。生2:从诗的最后一节能看出,这首诗表达了浓厚的师生情。师: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对老师这首诗的认识和以前学习诗歌的经验,讨论如何理解一首诗歌。生1:朗读是理解诗歌…  相似文献   

7.
王淑红 《语文天地》2012,(11):33-34
《雨巷》这首诗作于1927年夏,于1928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这首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因为这首诗,戴望舒有着"雨巷诗人"的称号。当时的戴望舒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法国象征派的特点是极富象  相似文献   

8.
今年年初,一首名为《你们究竟要我们怎样生存?》(《What Do YouReally Want from Us?》)的英文诗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这首诗据说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退休华裔教授林多梁2008年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的,被认为是多年来受到双重标准困扰的海外华人向西方偏见射出的一支利箭,网友纷纷赞其十分给力。但经《北京青年报》2011年1月15日报道证实,这首诗并非林多梁教授所写,作者另有其人。并且,林教授认为,这首诗是笼统地讲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历史恩怨和当前的矛盾分歧,并没有特别指明美国。对于中西方存在的矛盾和偏见,应该通过平和的方式解决。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长恨歌》的“主题”一直是个悬案,由这一现象出发,本试图破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对此诗的解读和阐释缺乏真正的诗学立场,另一方面,如果站在叙述学、抒情学的立场上,具体解析这首诗歌,则发现此诗存在叙事与抒情的微妙冲突,这是由作的多重目的所造成的。从本体上,此诗不是叙事诗的精典,而是一首保持抒情传统的抒情诗,虽然诗中含有拓展诗歌表现力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那么多东西依仗一辆红色手推车雨水淋得它晶亮旁边是一群白鸡这首诗是美国著名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lliams,1883-1963)最为出色的作品之一,是各种诗选必收的一首。可以说这是庞德之外的最短的一首现代诗歌了。  相似文献   

11.
左思是西晋文坛上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其诗《咏史》八首呈现出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变化。这八首诗反映出了左思的矛盾心理形成与他的自身原因、思想渊源、社会制度、社会道德有着紧密的关系,明晰地向大家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富有魅力的左思。  相似文献   

12.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徐志摩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具有美、英留学的经历,其作品呈现融贯中西的特色。《再别康桥》中意象的魅力在于既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又浸润了西方文化的色彩。从世界文学的视域研读这首诗,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可以进一步发掘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3.
张港 《语文知识》2003,(5):50-50
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小诗之所以能够传唱千年而不觉乏味,就是因为作者诗法的高妙。这首诗最为让人叫绝的是在短短的20个字中,竟然巧妙地使用了五组对比。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早年的重要诗作《自题小像》的写作年代和地点问题,值得讨论一番,因为它牵涉到对诗意的正确理解。鲁迅的这首诗,其实是应该称作《无题》的。一九○三年鲁迅在日本东京第一次将此诗题赠友人许寿裳时,并无诗题。一九三一年鲁迅在上海两次重写此诗,亦无诗题。只是因为鲁迅是将这首诗题在断发照片的背面赠给许寿裳的,所以许寿裳在回忆此事时,给这首诗加上了《自题小像》这个题目,以后就被大家所沿用了。应该指出,鲁迅写这首诗的动机和诗  相似文献   

15.
过去我们教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王之涣的诗题作《登鹳鹊楼》。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却将这一诗题改作《登鹳雀楼》。这是不是说原来的诗题错了? 徐州 何梅 王之涣的这首诗题,向有异文。一作《登鹳雀楼》,如《全唐诗》、《唐诗三百首》、《唐诗鉴赏词典》等;一作《登鹳鹊楼》,如《唐诗解  相似文献   

16.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早已脍炙人口,他还有另一首《天问》诗(原诗附后),完全可以与《乡愁》媲美,现与读者一同赏读。这首诗借用了屈原《天问》的诗题,是抒写人生哲理之作。  相似文献   

17.
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朱德同志早年诗十八首,深深感到,朱德同志的这十八首诗,无论对于中国近代文学,还是中国近代史,都是金光闪闪的宝贵珍品。 (一) 朱德的这十八首诗,作于一九一九年前后,是《朱德诗选集》未收的作品。1978年,四川省泸州市图书馆馆员在该馆所藏《江阳唱和集》中喜出望外地发现了朱德同志的这十八  相似文献   

18.
《灰色星期三》作为艾略特皈依英国国教后发表的第一首诗,反映了诗人的信仰追求及精神挣扎,在艾略特的诗歌创作历程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国内学术界对这首诗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关于这首诗的深度论文不多。本文将分析这首诗中的宗教元素,特别是天主教四旬节的礼拜仪式在诗歌结构中的重要意义。本文认为,诗人在这首诗中继续从宗教传统中寻找诗歌素材和表现手法,将诗歌体验和宗教体验融为一体,创作出一种崭新的诗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9.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一首诗,题目是——生:(齐)《有的人》。师: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参加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活动之后,回到家里有感而发之作。既然是一首诗,那么朗读时要注意什么?  相似文献   

20.
李白的《蜀道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由于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为送别朋友入蜀作的,所以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一首以自秦入蜀为线索,描写蜀道艰难的送别诗,诗歌表达的主题是对朋友的关切以及对蜀中政治前途的忧虑。笔者有不同看法:这首诗借蜀道的艰险表现了作者一段人生经历,一段官场生活,是一曲坎坷艰险的人生悲歌。一、从人生经历辨主题《蜀道难》大约作于天宝初年(742),从表面上看是一首送别诗,但它和《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送别诗不同。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李白五岁时随父从出生地(中亚的碎叶城)迁居四川彰明(江油),可以说自小对四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