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宋代,不管是上层妇女或是普通妇女,再嫁都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她们同唐代妇女一样,在婚姻中拥有一定的自由权和人身权;从法律规定方面来看,普通妇女在离婚、再嫁问题上都受到法律保护,且在一定情况下允许离婚和再嫁,宗室女子的再嫁权也由"无"转向"有"。这对于保障宋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有着积极作用,与封建社会的其他朝代相比,宋代妇女在婚姻中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唐代是女子体育活动最兴盛的时期,尤其是宫廷女子体育活动的项目之多、规模之大更是引人注目。通过文献资料法,本文将唐代宫廷女子体育娱乐活动进行了梳理,将其分为球类、棋类、舞蹈类、骑射类、民俗类五大类。通过对每一类主要娱乐活动的研究,反映出唐代宫廷女子生活多姿多彩的一面,这是前朝后代无法比拟的,这与大唐帝国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封建礼教束缚削弱、女性地位提高有极大关系。  相似文献   

3.
读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今年三月号发表的山东杨炳辉同志的文章《怎样理解祥林嫂再嫁时的“出格”反抗》,我感到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祥林嫂是否受了封建礼教的毒害,因而存在以寡妇再嫁为耻的思想;二是认为她受封建礼教毒害是否就等于认为她的反抗是一种维护封建礼教的行动。关于第一个问题——祥林嫂是否受了封建礼教的毒害,因而存在以寡妇再嫁为耻的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女性有“乞巧”的传统。在艺术上,追求灵巧的理想境界是女性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这种艺术现象包含着被损害的女性自尊心及被压抑的女性自尊心的顽强表现,体现了女性的人格尊严。中国女性艺术的另一重要特点“守拙”,则是女子哀怨封建礼教对他们的束缚与压迫,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受压抑的行为所致。  相似文献   

5.
在讲解兰芝再嫁这一问题时,部分同学纷纷发问:既然兰芝是一个被焦家休掉的女子;为何县令、太守这些官宦人家的“骄逸未有婚、便言多令才”的翩翩少年,竟由父母作主向刘家求婚?难道不嫌弃她是已婚女子?为啥又不念她家门第衰微?为此笔者也曾拜读过蔡东藩先生的《前后汉演义》、《汉书·霍光传》、《通鉴故事选》等史料,从中寻觅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原来在两汉时代乃至魏晋,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规范对女性的束缚还不很严格,比较完备的统治思想尚未确立,儒家学说受到一定的重视,但它的礼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阐述唐宋法律条文、皇帝诏令、具体案例中对女子离婚再嫁问题的规定,从而得出结论,唐宋法律都未禁止女子再嫁,宋代女子离婚再嫁的自主权更多一些,法律更为完备。  相似文献   

7.
《祝福》中的柳妈与祥林嫂一样,是农村下层劳动妇女,本应同情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并进而帮助祥林嫂。可柳妈却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无形中充当了刽子手的角色。封建礼教要求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是不可以的,所以柳妈这个从不杀生的善女人,自然不赞同祥林嫂再嫁,认为她应该“撞一个死”。更可恶的是,柳妈骗祥林嫂有阴间,到阴间去了祥林嫂的两个男人还要争,阎罗王只好把祥林嫂锯开分给他们。活着受人鄙视,死了还要被锯成两半,柳妈的胡言无疑让失去爱子的祥林嫂又受到了一次沉重的打击。后来柳妈又怂恿祥林嫂去捐门槛,当作自己的替…  相似文献   

8.
《西厢记》与《牡丹亭》都是反映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两部杰出剧作。这两部戏剧分别塑造了至情至爱的崔莺莺和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杜丽娘两位具有鲜明个性的女性形象。她们都是名门闺秀,都是豆蔻年华、如花貌美,她们知书达礼、举止优雅,但都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而不能在适当的年龄里表情抒怀而苦闷压抑,人的自然情感受到外界环境的严重束缚之下身心将难以负重,才发生了剧情里的奇妙转折——莺莺和丽娘对封建礼教展开强烈反抗。这也代表着千百年来在男权社会统治之下,备受压抑和束缚的广大妇女同胞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9.
红娘是《西厢记》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在红娘的帮助下崔莺莺和张生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获得了美好的爱情。作者通过巧妙的艺术手法,刻画了一个淳朴善良、富有正义感、勇敢机智,敢于和封建礼教做斗争的红娘形象。红娘是封建社会中敢于突破封建礼数限制的代表人物,本文结合作品对红娘的典型形象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10.
红娘是《西厢记》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在红娘的帮助下崔莺莺和张生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获得了美好的爱情.作者通过巧妙的艺术手法,刻画了一个淳朴善良、富有正义感、勇敢机智,敢于和封建礼教做斗争的红娘形象.红娘是封建社会中敢于突破封建礼数限制的代表人物,本文结合作品对红娘的典型形象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女子教育真正意义上始于民国时期。民国初期政府制定的《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将女子教育平等的内容列入到学校教育制度中,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第一次使男女教育平等权在法律上得以确认。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和清末时期的女子教育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女子教育的出现便是一项很大的进步,清末的女子教育并没有受到政府的支持,而在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从具体来看,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在法律保障、教学设计等方面较之前有了较大的进步。在民国初年女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广大进步知识女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们批判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压迫和束缚,并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大力兴办女子学校,推广女子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显示了女性的社会主体意识。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发展有两方面:一是女子教育思想的发展,把妇女从"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了"男女平等"的现代思想;二是兴办女子学校,鼓励男女同校学习,把妇女从被剥夺受教育权的境地中解放了出来。  相似文献   

12.
“焦母遣归刘兰芝”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母为什么要遣归刘兰芝呢?这是历来研讨《孔雀东南飞》这首著名长诗者所必争论的问题之一.论者虽多,然终不能圆满统一其说.特别是那种;认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是刘兰芝被遣之因的说法,更使人不敢苟同.笔者不揣冒昧,本着求教的心情也来谈谈自己的体会与看法.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中,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无不受着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束缚与迫害.但是就象张三不同于李四一样,这种受束缚受迫害  相似文献   

13.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封建伦理纲常的压抑,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桎梏,造成了无数屈死的冤魂。这些冤魂中,绝大部分是妇女,尤其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为甚。杜十娘便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没有春天的女人。  相似文献   

14.
《柳州师专学报》2019,(1):121-125
封建社会中,女子教育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许多女童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清末民初之时,中外思想交融、新旧观念碰撞,使得女子教育事业有所进展,体现在教会女学为新式女子教育拓荒、留学教育推动女子教育向前发展、女子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等方面。由此,受过良好教育的新女性不断涌现。本论题以梁启超先生笔下的康女士为研究案例,探究清末民初时期女子教育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5.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它塑造了一个具有跨国界、跨时代的巨大概括性的典型。如果说别里科夫是19世纪末受俄国沙皇的各种反动法律、条令限制的“套中人”,那么,祥林嫂就是20世纪初在中国封建社会受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束缚的“套中人”。  相似文献   

16.
薛宝钗“德言工貌”样样俱全,才智出众,而“罕言寡语”、“安分随时”的处世哲学使她成为封建社会淑女的典范,体现着封建朝代贵族女子传统的风范。她虽极力争取美满幸福的生活,却成为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她作为与黛玉对立的典型,实际上和黛玉一样,是一个悲剧人物,值得人们同情。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公元1084—1156年)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从小生活在文艺、学术气氛浓郁的家庭里。在这样的环境中,使才华横溢的李清照逐渐成为一个有抱负、有理想、性格倔强的女子。可是,在封建社会里,女子被剥夺了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她那个时代,又是宋代理学家们变本加厉地提倡封建礼教以控制女性的时代。致使她那健全的性格以及豪迈的抱负和理想,不仅得不  相似文献   

18.
总体而论,在两汉时期,寡妇再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从西汉至东汉时期,女子寡居再嫁现象呈现出一种减少的趋势。两汉时期寡妇再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生理需求、谋求生存、教化不严、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先秦遗风等几个方面,但因其所处社会阶层的不同,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又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生理需求、礼教淡漠是公主、官宦等社会中上阶层女子选择寡居再婚的决定因素,而生理需求、谋求生存、性别失衡、先秦遗风等因素是平民百姓等社会下层女子选择寡居再婚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古代,自开始重视和强调贞节以来,妇女的再嫁便越来越不自由。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再嫁却相对容易,贞节观念的淡薄在整个封建社会都为罕见。本文拟就这一时期妇女再嫁的情状、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作一些初步探索。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再嫁概况1.魏晋时期妇女的再嫁。东汉末叶,战乱迭出,男子死于兵刃者众多,妇女再嫁的史实俯拾即得。翻开《三国志》的后妃列传,最令人注目的便是魏、蜀、吴三国的开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戏曲中,有一批敷演男女爱情故事、并以“升仙团圆”为结局的剧作。它们以神奇的爱情故事高扬了生命的珍贵与美丽,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其剧作的“升仙团圆”结局也是作家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由于根基于作家的社会实践活动,负载着社会生活的壮阔场景,沟通着时代精神和时代情绪,因而具有深广的社会意蕴:封建礼教的束缚迫使作家产生自我安慰;社会的动荡不安使有识之士产生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